青石板路在腳下延伸,每一步都踏著歲月的沉靜與厚重。院間的幾株青草,綠意盎然,它們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悠悠。江南的灰白建筑與淡雅的植物相映成趣,木制小樓靜靜佇立,那是古人智慧與文化的縮影。陽光灑在“玉海樓”的牌匾上,金色的字跡閃爍著,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輝煌。
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歷史的敬仰,我邁入了玉海樓的大門。我想象著書架上立著塵封的古籍,想象著指尖觸摸那些泛黃書頁的感覺。我開始觀看各類介紹,時間一點點流逝,卻還未看見一本書。我想,也許還沒到書房吧,然而,直到參觀結(jié)束,我也沒看見書。那“八九萬”冊書去哪了?
步出玉海樓,我心情沉重,我的靈魂如被夏天的烈日炙烤著一般。堂堂“浙江四大藏書樓”之一,連本書都沒有,還算什么藏書樓呢?我煩悶地想。當我停下腳步等紅燈時,忽然發(fā)現(xiàn)馬路對面,有一座城市書房。夏日的高溫讓人煩躁,我懷著一絲好奇,順便也為了避暑,走進了書房。抬眼望去,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籍,從古典文學到現(xiàn)代科技,從歷史傳記到科幻小說,應(yīng)有盡有。
我找到一本關(guān)于瑞安歷史的書,坐在窗邊的座位上,靜靜地閱讀。書中記載著玉海樓的興衰,以及那些藏書樓的傳奇故事。
瑞安,這座縣級市雖小,卻孕育了深厚的歷史與文化。這里曾有大大小小二十七座藏書樓,這里曾孕育了無數(shù)才俊,從晚清的學術(shù)巨擘孫詒讓,到如今的抗疫專家張文宏,瑞安人才輩出。想來,這一切與這片土地的文化底蘊息息相關(guān)。
但這些大大小小的藏書樓的命運并不都如玉海樓那般幸運。它們有的因年代久遠而坍塌,有的因戰(zhàn)爭葬身于火海之中,有的則在經(jīng)濟發(fā)展熱潮中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那我們的文化呢?浩瀚的藏書文化呢?它也隨著藏書樓的消失而消失了嗎?
如今,幸存的藏書樓不到十座,其中還包括那些破敗的。我們的文化會隨那些藏書樓的消失而埋葬在歷史盡頭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城市的建設(sh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繁忙,空閑時間里也漸漸放下書籍,拿起手機,幾乎沒有人藏書,更無人建藏書樓。我們的文化就此消失了嗎?
其實并沒有。
我突然意識到,雖然玉海樓的藏書不在了,但它的精神并未消失。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于這些城市書房中,存在于每一個讀者的心中。
如今的城市已不適合建精美的藏書樓,人們的生活也不太需要進入費時耗力又耗財?shù)牟貢顒印N覀冃枰粋€更適合現(xiàn)代化生活的場所。于是,城市書房出現(xiàn)了。在溫州,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城市書房,有的建在居民樓邊,有的在公園附近。那是喧囂的城市里一處安靜的地方。人們可以便利地借書閱讀,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城市書房就如同分布在城市各處的小型圖書館。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藏書文化的體現(xiàn)呢?而且,城市書房不再是傳統(tǒng)藏書樓那樣的私人空間,而是將中國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讓更多的人共同傳承博大精深的文化。
我們的藏書文化并沒有消失,它正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傳承著。其實玉海樓的書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收入在各大圖書館,保護起來。我們也應(yīng)當做新時代的文化傳承者,繼續(xù)傳承我們的藏書文化。在現(xiàn)代城市書房的書架間,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份來自古代藏書樓的智慧與精神。讓我們在書頁的翻動中,繼續(xù)書寫文化的新篇章,讓智慧的薪火在新時代繼續(xù)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