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陽 王建華
【摘要】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構成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必須科學合理,講究藝術性。具體來說就是:教學目標要明確而集中,一課一得;針對授課內容擬寫授課題目,重點突出;精心錘煉導語,講究煽情藝術;選準切入點,巧妙切入,深入淺出;各環(huán)節(jié)之間過渡巧妙,銜接自然;著力打造亮點,課堂精彩無限;立足文本,適度拓展延伸,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接軌;做好課堂小結,豹尾收篇。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教學效率
語文教學要使課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線索清晰,結構合理,過渡巧妙,銜接轉換自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下面將我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的幾點嘗試寫出來,以求方家指正。
一、目標集中,一課一得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不能每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篇,都是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一篇課文最好突出一個目標,讓學生一課一得,課課都有所得。教學目標定什么,可以根據文本特點,針對學生實際,根據教師授課特點,靈活掌握。比如《聽潮》,可以把“抓住景物特征,借助修辭手法抒情”定為教學目標;也可以把“體會作者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定為教學目標,但目標不能太多。
為了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知識,避免出現知識漏洞,教師在學期之初,就要將本冊書的每一篇課文都制訂出明確的目標,每課各有側重,形成知識網絡,讓學生頭腦中的知識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既有知識點又有知識網絡。教學目標的確立,還要兼顧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二、擬寫課題,主線分明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筆者習慣為每節(jié)課擬一個“課題”?!罢n題”不同于文章的標題,擬課題要注意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用語精練、形象、生動。如《我為什么而活著》,筆者擬的是“追求的人生最幸?!?點明了文章中心;《游褒禪山記》,筆者擬的是“失敗的游覽,成功的游記”,突出本文特點;《故都的秋》,筆者擬的是“讓我再看你一眼”,暗示了感情基調;《我與地壇》,筆者擬的是“感悟生命”,指出學習重點;而《詩經·衛(wèi)風·氓》,筆者啟發(fā)學生們動腦,最后擬定的課題是“為什么受傷害的總是我”,引導學生思考:造成愛情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三、錘煉導語,善于煽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具有偉大的動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懂得煽情的藝術,不失時機地調動學生的感情,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情感表現變化多姿,起伏跌宕,則可撞擊出情感的火花,引發(fā)學生掀動情感的波瀾,從而使學生“未成曲調先有情”。也只有如此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感情,提高審美情趣,發(fā)展健康個性,逐漸形成健康人格。在導語設計中更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巴瑢W們,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拍案而起,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援面粉,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是毛澤東同志對聞一多、朱自清的高度評價。但是你們可曾知道,作為舊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走過了怎樣艱難曲折的道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從一個側面為我們展示了那個可詛咒的時代,留下了舊中國知識分子苦難歷程中的一個清晰的足印?!边@是筆者為《荷塘月色》設計的充滿激情的導語。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自然地導入了新課,也煽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在講授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考慮到李白寫這首詩時的心態(tài):剛剛離開為官一年半的長安,兼濟天下的理想像肥皂泡一樣破滅,而今后“去向何方”正是困擾李白的大問題。因此筆者決定借用瓊瑤小說《海鷗飛處》中的詩歌《去向何方》作為導入語:
海浪喧囂/暮色蒼茫/有人獨自徜徉/極目四望/雨霧昏黃/惟有海鷗飛翔/潮漲潮落/潮來潮往/流水卷去時光/靜靜佇立/默默凝想/有誰解我癡狂/三分無奈/四分凄涼/更兼百斛愁腸/好夢難續(xù)/好景不長/多情空留惆悵/海浪喧囂/海鷗飛翔/去去去向何方/我情如此/我夢如斯/去去去向何方/我情如此/我夢如斯/去去去向何方/去向何方?/……
教師背誦——投影顯示——學生齊讀——教師提問:這首詩寫的好不好?——大家猜一猜誰寫的?我懷疑為李白所寫。理由:詩中的“情”是怎樣一種情,“夢”是怎樣一種“夢”。接下來過渡到介紹李白的憂國憂民之“情”,大濟蒼生之“夢”。這樣導入,不僅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把握住了李白寫《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感情基調,也煽動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
四、巧妙切入,深入淺出
由導語轉入正題,要講究過渡藝術。最好小口切入,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線索分明。這里關鍵是選準切入點。筆者教《荷塘月色》是由文章題目切入的:“同學們請思考:文章題目‘荷塘月色究竟是并列短語‘荷塘與月色,還是偏正短語‘荷塘上的月色?請閱讀四、五、六段?!边@樣直接引入文章主體——景物描寫的學習,得出的結論是:并列短語,即月光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
教《巴爾扎克葬詞》,筆者是由重要語句切入的:(1)同學們,根據你現有的知識,對巴爾扎克有哪些了解?——作家。(2)作者雨果對巴爾扎克這位作家一生創(chuàng)造的作品,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分別是怎樣評價的?——對作品數量的評價:“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第7段);對作品質量的評價:“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書”、“一部了不起的書”、“一部既是觀察又是想象的書”(第3段),“龐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第4段),“這就是他給我們留下來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實的作品,金剛巖層堆積起來的雄偉的紀念碑”、“偉人們?yōu)樽约航ㄔ炝说鬃?,未來負起安放雕像的責任”(?段)。(3)面對巴爾扎克的英年早逝,雨果對生和死的問題進行了哪些深刻的思考?
教《項脊軒志》,筆者是由文中的關鍵詞語切入的:“‘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中哪些地方寫了‘喜?為什么‘喜?哪些地方寫了‘悲?為什么‘悲?”“悲”、“喜”兩個詞語作為線索,貫穿全篇,授課內容以此為線索展開。
五、過渡巧妙,銜接自然
楊朔先生寫散文,講究“轉彎的藝術”,筆者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也注意使各環(huán)節(jié)之間過渡巧妙,銜接轉換自然,富有藝術性。
筆者在教《短文兩篇·我為什么而活著》時,在學習完第三段“作者對知識的追求”后,向學生豎起大拇指,學著電影《地道戰(zhàn)》中湯司令的口氣說:“高!高!作者羅素的學識實在是高??!但俗話說‘學到高處人孤獨,羅素學識這樣高,有沒有脫離人民群眾,高高在上的孤獨感呢?”自然引入第四段“作者對人類苦難的同情”的學習。這樣巧妙的過渡,遠比“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三段,下面開始學習第四段”自然、生動,富有藝術性。
六、打造亮點,精彩無限
講課如同寫文章,必須有“亮點”。最好有“太陽”在其中發(fā)光,如果沒有太陽,也要有月亮;沒有月亮,也要有星星;沒有星星,也要有個螢火蟲。為了使課堂氣氛活躍,不沉悶乏味,語文教師有必要著意營造課堂亮點,打造語文課堂的“螢火蟲”。
筆者執(zhí)教全日制高中語文第三冊《短文兩篇·我為什么而活著》時,曾組織學生討論:學習本文之前“我”為什么而活著?學生一致反映學習壓力很大,生活沒有樂趣,很多人曾有過輕生逃避的念頭,只是為了父母的微笑才堅持下來。此時我不失時機地把早已準備好的《塵緣》詩通過多媒體贈給學生:
不能像/佛陀般靜坐于蓮花之上/我是凡人/我的生命就是這滾滾凡塵/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樂啊/憂傷啊/是我的擔子我都想承受/明知道有一天/所有的悲歡都將離我而去/我仍然竭力地搜集/搜集那些美麗的糾纏著的/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記憶
當學生們讀到“快樂啊,憂傷啊,是我的擔子我都想承受”時,頓時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也明確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仿佛一下子長大了,突然意識到自己肩上的重擔,身板挺直,聲音也洪亮起來。美妙的詩句,深刻的哲理,動情的吟誦,頓時掌聲如雷,高潮涌起。
課堂亮點可以預先營造,也可以隨機點染。筆者在講授《短文兩篇·我為什么而活著》的公開課上,一位女生總是搶先舉手發(fā)言,如鶴立雞群,我很為難:總是提問她一個人吧,有“作秀”的嫌疑;不理睬她吧,教師又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義務。但對學生的鼓勵不應是虛假的表揚,而應充滿智慧。于是我指著這位同學說道:“這位同學是高手?!闭f完又及時補充道:“(因為)她總是高高地舉起她的手?!苯處煹挠哪寣W生佩服,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七、立足文本,適度拓展
“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方面有所發(fā)展。……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保ā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適度向課外拓展延伸,讓語文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接軌,對于提高課堂效率,甚至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健全人格,都是大有裨益的。
筆者在講授《詩經·衛(wèi)風·氓》時,巧妙地借用、化用古詩詞名句概括每層大意:
《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戀愛——婚變——決絕”這樣的思路敘述的。
戀愛(一、二章):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永遠無別離。
婚變(三、四、五章): 可嘆栽花無沃土,一番風雨,落英遍地,多少春愁緒。
決絕(六章): 細品相思甘苦味,毋須惆悵,旅途遙遠,昂首搖征轡。
這樣巧借他山之石,向課外拓展,溝通了課本內外的聯(lián)系,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講授《荷塘月色》時,其感情線索較難把握,筆者引用了李商隱的《登樂游園》詩:向晚意不適(愁),驅車登古原(遣愁)。夕陽無限好(忘愁),只是近黃昏(深愁)?!俺睢渤睢睢畛睢睖蚀_地概括了《荷塘月色》的結構思路、感情線索。這是課內外結合的典型。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課堂上,教師要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fā)學生興趣,必須把小課堂與大課堂接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疤幪幜粜慕詫W問”。例如,為幫助學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朦朧美”,可結合古典小說中的“燈下觀美人”說法。古代點油燈,昏暗不明,正好收到了“朦朧美”的效果。
八、精彩小結,豹尾收篇
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豹尾”,就是結尾要收束有力,不能虎頭蛇尾。一堂課,即使導語很精彩,主體部分很成功,但結尾教師來一句:“今天就學習到這兒,下課!”大煞風景,索然無味矣。筆者非常注重課堂小結,力求在結尾部分再來一次高潮,打造一個亮點。
筆者在講授《詩經·衛(wèi)風·氓》時,結尾讓全體男生齊聲朗誦裴多菲的愛情詩《我愿意是急流》,贈給女生,頓時贏來熱烈的掌聲。講授《短文兩篇·我為什么而活著》,在結尾還剩2分鐘時,我又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向學生贈送一首散文詩:
同學們,不好意思,這是十八年前我妻子贈給我的,十八年來,它一直鼓舞我追求、奮斗,現在我把它贈給親愛的同學們:
小鳥,飛翔的心,在藍天里充實,充實就是幸福;
小船,憧憬的情,在風帆上寄托,寄托就是幸福;
小溪,執(zhí)著的步,在征途里奮進,奮進就是幸福。
美妙的意境,深刻的哲理,真摯的感情,緊扣教學重點,又為課堂添上了亮麗的一筆。
小結:語文課堂如一篇現代散文,講究“形散神聚”;如一篇古代韻文,講究“鳳頭、豬肚、豹尾”;如一首格律詩,講究“起承轉合”。愿廣大語文教師在四十多分鐘的課堂上努力耕耘,不斷探索,使自己的每一節(jié)課都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