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機械設計基礎》課堂教學實踐出發(fā),對在新課引入、教學方法、課后思考題設計等方面與實踐相結合進行探討,提出理論與實踐結合,增加課堂互動,提高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課堂教學方法
《機械設計基礎》是職業(yè)院校機械類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它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得很緊密,對于教材中的內(nèi)容,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思考和挖掘,把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找出來,對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揭示和分析。只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理論,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并進一步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筆者現(xiàn)結合實踐,對新課引入、課堂教學、思考題設計等方面進行探討。
重視新課引入
新課引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對新課引入做得好,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主動地獲取知識。
實踐引入法引入新課需要精心設計,根據(jù)需要,可把實踐中的問題先提出來,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揭示主題,立即把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引向?qū)栴}的探討。例如,在講解《螺紋的種類及應用》時,可以這樣引入:一般用手擰緊螺栓,順時針擰就能擰緊螺栓,可液化氣鋼瓶要逆時針才能擰緊,這是為什么?家里安裝水管接水龍頭時,要在接口處裹上一層白色的密封繩,才不漏水,這又是為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今天要學的章節(jié)《螺紋的種類及應用》中。再比如,在講述《鏈傳動的類型和應用特點》時,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都蹬過自行車,如果自行車的鏈條掉了,我們還能蹬嗎?肯定不行,因為沒有鏈條,就沒法把動力傳到輪子上了,可為什么鏈條會掉呢?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鏈傳動的類型和應用特點》。
復習引入法復習上一次課的內(nèi)容后引入新課,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知識的連續(xù)和延伸。例如,學完齒輪傳動后,進入輪系的學習,可以這樣復習和引入:齒輪傳動有很多優(yōu)點,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機械傳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齒輪傳動有哪些優(yōu)點。如果只有一對相互嚙合的齒輪進行傳動,那么它能實現(xiàn)的傳動比和傳遞的距離是有限的,如果要實現(xiàn)大的傳動比和較遠的距離,一對齒輪的外廓尺寸將會很大,假如增加齒輪的數(shù)目,既能滿足傳動要求,又能使結構緊湊,像這種由一系列相互嚙合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統(tǒng)稱為輪系。下面我們一起學習《輪系》。
動手引入法動手動腦,讓學生參與制作簡單的模型,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例如,導入螺紋的概念時可讓學生剪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后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為圓周,卷成一個圓柱形,則三角形的斜邊所形成的曲線就是螺旋線,若沿螺旋線做成有相同剖面的溝槽和凸起,這就是螺紋了。再比如,講授凸輪機構時,對于什么是凸輪、凸輪的形狀是怎樣的、凸輪的輪廓形狀與從動件的運動規(guī)律之間的關系等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問題,在講解這些問題前,先讓學生動手用硬紙片制作幾個簡單的凸輪,形狀如圓形、大小圓弧過渡形、三角形等,再制作一個從動件,在黑板上演示一下運動過程,看看凸輪的形狀與從動件的運動之間的關系,得出從動件的運動規(guī)律是借助凸輪的輪廓曲線來實現(xiàn)的。那么,能實現(xiàn)從動件運動規(guī)律的具有曲線輪廓的構件就是凸輪。這時再出示凸輪機構的模型進行演示,學生就會更容易接受。
上述各種引入方法,可以靈活運用。教師只有吃透教材,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機械知識,特別是一些新型機械的應用,注重積累,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靈活進行課堂教學
采用好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對教學雙方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師不能墨守成規(guī),必須根據(jù)教學的任務、對象和條件,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好《機械基礎》,不但可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地使用、維護機械設備,還為技術革新提供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很有必要。
自學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較簡單的教學內(nèi)容,可采用自學式教學方法。自學式教學方法就是“提出問題+自學+回答問題+總結”,其操作步驟如下:第一步,教師指定學習內(nèi)容,并提出相關問題。第二步,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自學,明確學習目標。第三步,提問學生,可以多問幾個學生,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把問題引向深入。第四步,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使學生形成新的知識。例如《變向機構》就可采用這種方法。可提出問題:什么是變向機構?常用的變向機構有哪些?各種變向機構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何特點?等等。
類比教學法《機械基礎》講述了各種傳動機構,如摩擦輪傳動、帶傳動、螺旋傳動、鏈傳動、圓柱齒輪傳動、圓錐齒輪傳動、蝸桿傳動、液壓傳動等,每種傳動都是介紹結構、工作原理、分類、參數(shù)、應用特點。前面幾種傳動可以詳細介紹以上各項內(nèi)容以及層層遞進的分析方法,最后歸納總結出應用特點和應用場合。當學生漸漸熟悉了這種分析傳動的方法后,用鏈傳動來做一次類比法教學。先讓學生模仿前面的方法來分析鏈傳動的結構、工作原理、分類、參數(shù),再歸納總結出鏈傳動的應用特點和應用場合。同樣,學完直齒圓柱齒輪傳動以后,也可以用類比法學習斜齒圓柱齒輪,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強調(diào)這種層層推進、抽絲剝繭的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后碰到新的設備,學生也會養(yǎng)成習慣,先看看設備的結構,再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參數(shù),歸納這種設備有哪些特點,可以運用在什么場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記筆記教學法針對一些學習氣氛不濃的班級,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提高知識的趣味性、實踐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主動性外,還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做課堂筆記的習慣。教會學生做課堂筆記,堅持手腦并用,才能抓住他們的思維,讓他們跟著教師轉(zhuǎn),使他們的思維與教師保持一致。學生做好課堂筆記的關鍵是教師要精心設計板書。教師的板書應分兩部分:一部分為主干部分,即本次課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要寫在黑板的醒目位置,這也是這次課的重難點內(nèi)容,最好不要超過十句,并且要保持到下課前做總結用。另一部分為輔助部分,是一些有助于理解基礎知識的示意圖、公式推導和輔助性文字,這一部分要與第一部分明顯區(qū)分開來,可以隨寫隨擦,不要求學生記下來。學生一節(jié)課記筆記的時間不要超過十五分鐘,使學生在記筆記的同時也能注意聽教師講課;若筆記內(nèi)容太多,學生可能就只注意抄寫而不關注抄寫的內(nèi)容,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就不充分了。
歸納總結法學完一個章節(jié),要及時地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出本章的主要內(nèi)容,重難點是什么,使知識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清思路,又有利于學生記憶所學的知識。學完幾個章節(jié)后,要進行比較和總結,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例如,講完帶傳動和鏈傳動后,可以進行一次比較,比較它們的傳動比的計算公式、范圍、準確性、工作環(huán)境等。
巧妙設計課后思考題
要真正學好一門課程,僅憑課堂45分鐘是不夠的。對機械有興趣的學生,只有一本教材是滿足不了他們的求知欲的。因此,在選擇一些典型習題作為課后練習的同時,巧妙地安排一些課后思考題也是必要的。學生通過對思考題的思考,可以到圖書館或上網(wǎng)查找資料,或詢問相關技術人員,或自己尋找實物來研究,這些題目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保持興趣,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是有幫助的。
例如,講完《齒輪的基本參數(shù)和幾何尺寸的計算》一節(jié)后,可以給學生一個齒輪和游標卡尺,讓學生確定這個齒輪的基本參數(shù)和幾何尺寸;講完平帶傳動后,問學生在平帶傳動中帶輪的輪面為什么常做成凸弧面?講完V帶傳動,問V帶的截面角θ=40°,那么,帶輪的輪槽角φ為多少合適呢?學完鏈傳動后,問普通26自行車的傳動比是多少?腳蹬一圈,自行車前進了多少米?
通過對上述思考題進行思索、查找答案的過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機械知識,書本知識是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是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知道,機械并非那么深奧,只要他們愿意去探索、去學習,也可以在這一方面做一些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
總之,提高《機械基礎》教學效果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教師平時多關注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機械,用心鉆研,不斷探索,把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能動性,就能找出一個令教師和學生都滿意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畽C械基礎(第三版)[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2]陳立德.機械設計基礎(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鄭文緯,吳克堅.機械原理(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唐曉蓮(1968—),南京化工技工學校機械教研組組長,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力學》等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