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摘 要】古代有很多寫“愁”的詩句,古人到底有多少“愁”?本文主要從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上分析古詩中的愁情。
【關鍵詞】比喻 夸張 疊詞 用典
在古代,由于交通、境遇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現(xiàn)了許多寫“愁”高手:李煜、李白、李清照、柳永、秦觀、賀鑄……在他們筆下,行行詩句都流淌著亡國、遷謫之恨,感時、傷春之愁,離親、別友之情,戍邊、羈旅之思……
李煜的“離愁”是“剪不斷,理還亂”;李清照的愁情則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白可以說是“最愁的人”了,“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便是明證。
試問閑愁都幾許?“愁”如山,“愁”如海,“愁”如一江春水;“愁”似煙草,“愁”似柳絮,“愁”似那綿綿細雨……
李開先說“愁多如雪山,一夜頭盡白”。詩人把綿亙心中的“愁”比作雪山,“愁”之多,“愁”之重,不言自明。唐代另一位大詩人趙嘏似乎“愁”更多,他在自己的詩中這樣寫道:“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半多”。
秦觀的詩句“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把“愁”比作浩瀚無邊的大海,“愁”之深,“愁”之廣,可想而知。
而更多的詩人則把“愁”比作江水。李煜在《虞美人》中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人先用發(fā)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漫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情,比喻極為貼切形象,不僅表達了愁情的悠長深遠,而且還顯示了愁情的洶涌奔騰。歐陽修亦有“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這樣以水喻“愁”的佳句。
而有些詩人的“愁”似乎比江水更多:“漫將江水比閑愁,水盡江頭愁不盡”(賀鑄《木蘭花》),“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江城子》)。
李煜的詩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以遠接天涯、綿綿無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用博喻手法描繪了一幅蕭條冷清的畫面,更把詩人心中的愁苦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渲染得無以復加。
“繚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處尋”(馮廷巳《蝶戀花》),“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在這些詩人的筆下,“愁情”又化作了漫天的柳絮,空中飄飛的柳絮有多少,詩人心中的“愁”就有多少!
楊尖正的“萬點飛花愁似雨”則把抽象的愁情化為了具體可感的春雨。有趣的是,秦觀在《浣溪沙》中卻化具體為抽象,寫出了“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詩句,這句詩讓人感覺到心中的“愁”與眼前的雨,已經(jīng)完全融為一體,難以分割,難以辨析。
以上示例,多用比喻修辭來寫“愁”之多,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讓看不見摸不著的“愁”變成了伸手可觸的形象。
另外,寫“愁”的詩句有的還善用夸張手法,如《西廂記》中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鋸埵址ǖ倪\用,使得鶯鶯的愁苦無窮無盡,令人柔腸寸斷。
寫“愁”的詩人,他們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善把虛無縹緲的“愁”變成有重量的東西,甚至可以搬上車,裝上船,馱上馬背?!八膰缴?一鞭殘陽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王實甫《西廂記》)“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俺睢北臼且环N情緒,是虛的,而寫用車、用船都載不動它,便使“愁”有了重量和質(zhì)感,這樣以實寫虛,更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愁思的凝重。而“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則又把“愁”馱在了馬背上。
有時,語言的特殊運用也有助于愁情的抒發(fā),如:運用疊詞。疊詞的運用,既可以增強語言的音韻美,又有助于情感的抒發(fā)。例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詞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边B下七組疊詞,包含恍惚、寂寞、悲傷等三層遞進的意境,讀來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
巧妙化用古詩詞和引用典故。如《西廂記》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未飲心先醉,”其中,“紅淚”和“青衫”都含典故,各有所指。而“未飲心先醉”則化用柳永的《訴衷情近》里的“未飲心如醉”,但比原句意蘊更濃厚。
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寫“愁”高手,除了自身的多愁善感外,好像沒有一個生活順利或內(nèi)心安逸的人:賀鑄仕途多舛,李煜由君主變囚徒,李清照飽嘗離亂之苦……至于詩人的愁苦到底有多少,恐怕只有詩人知道,而詩句又很難一言而盡,辛棄疾就有詩云:“……如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而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個中愁情,更是只能從詩中略識一二而已。
★作者簡介:王輝,河南省商丘市第四高級中學一級教師,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