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一直處在兩難境地,棄之不可,留之無趣。本文闡述了語文情境大課堂創(chuàng)設的必要性、必需性、可行性,論述了情境大課堂運行的方式,按照課文體裁和內容的不同,設置配畫配樂朗誦情境、扮演體會情境、對比學習情境、語言分析情境等教學模式,可以使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走出困境。
關鍵詞:職業(yè)學校;情境大課堂;教學模式
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學是很有研究性的。教育學理論認為,正確的教學方法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fā)展智力、體力,陶冶情感,鍛煉意志,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職業(yè)教育受到重視的今天,特別是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的時候,研究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中職語文情境大課堂,并且將其切實運用起來,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陶冶情感,鍛煉意志,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緊迫的任務。
中職語文情境大課堂創(chuàng)設的原因
學生本身的特點使情境大課堂的創(chuàng)設具有必要性 從初中升入中職的學生,除了少數(shù)人學習成績較好外,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成績較差,對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已產(chǎn)生厭惡心理,在學生厭學的情緒下,情境課堂的創(chuàng)設能夠調適學生心理,緩解甚至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
教學環(huán)境使情境大課堂的創(chuàng)設具有必需性 中職學校已經(jīng)是以專業(yè)課程為主,整個學校的教學安排都以專業(yè)課為重點,語文的地位下降為次要的基礎課,課時縮短了,作用縮小了,對學生的吸引力減弱了。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沒有學習熱情。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大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情境大課堂的創(chuàng)設具有可行性 如果現(xiàn)在的課堂仍然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那么情境課堂的創(chuàng)設有一定的難度,但多媒體技術的普遍應用、電腦的使用與普及,使得情境課堂的設立便利起來。在課室這個不大的空間,可以利用大屏幕營造各種場景,平的課堂會變得生動。
如何進行中職語文的情境教學
扮演體會情境可以觸發(fā)學生的親切感 有專家指出:情境教學有四個特點,一是“形真”,即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以鮮明的形象增加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感。根據(jù)這點可以設置扮演體會情境。筆者在教《再別康橋》時,就設計了教師走進課堂時,著長衫裝,打扮成徐志摩的模樣,自我介紹為作者,學生看到筆者的扮相后,哄堂大笑,好奇地想看筆者怎么表演,這就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然后,筆者在大屏幕上展示劍橋大學環(huán)境,包括校園、天空、河流、水草、撐船、夜空、星星、歡快的歌聲,配合著展示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朗誦完畢,以作者的身份詢問學生是否喜歡這首詩歌,學生紛紛表示喜歡,并情不自禁地朗誦開頭和結尾的兩句。在這樣高昂的情緒下,筆者依然以作者的身份,以充滿感情的語調解說本詩的美,給人以真實感和親切感。然后放錄音朗誦,大屏幕上重放剛才的畫面,學生可以跟著朗誦,體會朗誦的語速和語調。最后,啟發(fā)和鼓勵學生模仿本詩試作幾句詩,內容是關于對家鄉(xiāng)、母校、親人的依戀。筆者先做示范:“喜喜的我走了/正如我喜喜的來/我喜喜的招手/作別母校的云彩/那課室旁的芒果樹/是我課余的伙伴/夕陽下的身影/讓我心頭掛懷?!睂W生熱情高度增長。有的學生寫到:“樂樂的我走了/正如我樂樂的來/我揮一揮絲巾/不帶走一片陽光。”有的寫到:“那沙池里的腳印/是我人生的印記/那作業(yè)本上的紅勾/是我心頭的溫暖?!薄澳堑咎锷系暮堂?青青的在風中飄搖/在家鄉(xiāng)的田壟里/我甘愿做一棵秧苗。”對課文的親切感使學生學習興趣強烈起來,學習變得自然。
配畫配樂朗誦情境可以使較熟悉的內容再生吸引力 情境教學的第二個特點是“情切”,指促使學生的情感參與認識活動,充分調動其主動性。例如,在學習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可以設置畫樂配合情境?!稘O夫和金魚的故事》是大多數(shù)學生很熟悉的故事,如果按照一般程序,無法讓學生專心學完這課。筆者先放一個短片,顯示這首童話詩的完整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情緒調動起來,營造一個愉悅的情境。看完了,筆者提出問題:“這個故事的原作是一首童話詩,誰能說說這個故事的作者?”學生紛紛回答,同時筆者也把作者資料顯示在屏幕上。然后播放配樂詩朗誦,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尤其讓學生留意大海變化時的音樂,回想短片中大海變化時的情景。接著挑出一些容易讀錯的詞語,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朗讀正音。再放短片,讓學生說說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了。再讓學生對應詩節(jié)劃分詩歌的情節(jié),學生也很快就完成了。對于詩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學生大都能說對:漁夫善良、軟弱、愚昧、奴性,漁婦貪婪、橫暴、兇惡、無知。再放大海變化的音樂,讓學生說說大海景象的變化表達了金魚情感有什么變化。學生能夠回答,金魚由愉快報恩到不滿到怨憤悲愴拒絕。再讓學生回答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地刻畫老漁婦的貪婪無知和冷酷兇殘的,這時選擇性地放老漁婦無理要求的片斷朗讀,學生回答相關問題。最后,再播放朗讀錄音,學生可以跟讀。畫樂配合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讓課文學習變得容易。
對比學習情境可以使學生真切地理解文章內容 情境教學的第三個特點是“意遠”,即創(chuàng)設的情境意境深遠,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學生的想象又豐富了課文的情境,這樣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根據(jù)這點可以設置對比學習情境?!逗商猎律返淖髡咭詼蚀_優(yōu)美、清新流暢的語言營造了一個十分幽雅的意境,借它來抒發(fā)自己心中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個氛圍很寧靜,如果單純用輕柔優(yōu)美的音樂配合靜止的畫面來讓學生欣賞,性情活潑好動的學生很難進入佳境,甚至有的學生會昏昏欲睡。筆者就設計了對比情境,即熱鬧的荷塘月色和幽雅的荷塘月色短片。熱鬧的荷塘月色里一家大小賞月、賞花燈,吃月餅、講笑話;幽雅的荷塘月色就是課文里的情景,小路、作者、荷花、月光、樹等。首先在屏幕上顯示熱鬧的荷塘月色,又讓學生回想自己家里過中秋節(jié)的熱鬧情景,歡快的氣氛加強了。筆者接著提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讓我們感受到涓涓細流的韻味,幽雅的意境。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幽雅的荷塘月色,并把段落和其大意也顯示在屏幕上。之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去欣賞荷塘月色?請用課文里的語句回答;第二部分渲染荷塘周圍是什么氛圍?月下獨處是什么感受?等。當學生對以上問題做出回答后,屏幕上就顯示參考答案。經(jīng)過這樣的思考,學生已顯出疲倦,此時重放熱鬧的荷塘月色和水鄉(xiāng)采藕的鏡頭,調節(jié)氣氛,使學生活躍起來。接著屏幕重放幽雅的荷塘月色畫面,突出月色,分析第五自然段。這時學生的狀態(tài)還是良好的,就向學生提出第六自然段的問題。當學生對問題做出回答后,屏幕上就打出參考答案。這時學生的情緒有些低落,馬上放出幽雅的荷塘月色畫面,讓學生朗讀第三部分。最后,讓學生上電腦平臺前對著話筒朗讀,學生的情緒又高漲了。
語言分析情境可以使學生明晰課文內容 情境教學的特點之四是“理蘊”。理蘊就是理寓其中,也就是內含的理念,即課文的中心思想。學習課文就是要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通過對課文中語言的分析就可以準確地理解。筆者在《向中國人脫帽致敬》這一課中設計了語言分析情境。這篇課文要學生懂得隨著交際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交談的內容,確立交際過程中的角色意識。筆者在教學時,在屏幕上把國外大學生學習的情景讓學生觀看(主要是師生間的交流),然后播放短時的辯論片斷,為課文的對話做鋪墊。再按問話者和答話者角色不同,分段把對話展示出來。開始的提問是針對作者的工作,先讓學生思考:這樣的發(fā)問與回答有什么別的意思?作者的角色是什么?作者對教授的態(tài)度如何?問答之間體現(xiàn)的是什么關系?學生的回答錯對都有,肯定正確的答案。之后,播放一些風景畫和新聞記者的工作場景,讓學生輕松一下。再接著是關于臺灣問題的對話,讓學生思考回答:面對教授“兩個中國”的問題,作者的應答有什么特點?這時作者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等,把參考答案顯示在屏幕上。作為一個交際過程,作者在對話中適時地順應了交際環(huán)境的變化,即對話內容的特殊性和對話情境的變化,使作者的角色意識也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和轉換。這個轉換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者由學生轉為維護國格和人格尊嚴的斗士;二是答話者由被動應付轉為主動反擊。交際內容的變化起了主導作用。在角色轉換過程中,作者充分把握住了自己既是學生又是中國人的雙重身份,既維護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又沒有冒犯教師,做到了不卑不亢,得體恰當,答話十分切合自己的身份、立場、職業(yè)及處境。把課文內容分析得透徹清楚,與情境相結合,學生才能夠愉快地接受。
職業(yè)學校的語文課運用情境教學,營造真實、生動、可感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悟性,并且?guī)訉W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董遠騫,董毅青.幽默愉悅教育藝術和樂育樂學思想的發(fā)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馬樟根.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黃水珍(1967—),女,廣東四會人,四會中等專業(yè)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