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君萍
摘要:陶淵明是我國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fēng),但進入了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一樣標(biāo)志著古樸的詩歌所能達(dá)到的高度。他所開創(chuàng)的田園詩,成功地將“自然”提升為一種美的至境,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他清高耿介、灑脫恬淡、質(zhì)樸真率、淳厚善良;他對人生所作的哲學(xué)思考,連同他的作品一起,為后世的士大夫建筑了一個精神的家園,這個家園一方面可以掩護他們與虛偽、丑惡劃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們得以休息和逃避,他們對陶淵明的強烈認(rèn)同感,使陶淵明成為一個永不生厭的話題。
關(guān)鍵詞:仕與隱;安貧樂道;崇尚自然
陶淵明又名元亮,世號靖節(jié),我國文學(xué)史上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所以梁鐘嶸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這句話,頗有見地地表明了陶淵明的人和詩。朱自清也曾說過:“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庇纱丝梢姡赵娫谖覈娛飞鲜钦紦?jù)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東晉王朝已面臨瓦解,人民的起義、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勾心斗角等都使社會環(huán)境愈加混亂污濁。由于受傳統(tǒng)儒道思想的熏陶,又受家族環(huán)境的影響,他因而有著“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眱煞N截然不同的志趣。當(dāng)他帶著“大濟蒼生”的愿望踏人仕途時,社會的現(xiàn)實卻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發(fā)展的機會。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但終其一生。他所做的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不僅濟世的宏志無法施展,而且不想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歲時,多年來給予其深刻影響的老莊思想和隱逸的社會風(fēng)習(xí)使他的思想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他說:“先師有遺訓(xùn),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zhuǎn)欲志長勤?!?《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可見,“道之不傳”的理想幻滅使他轉(zhuǎn)向躬耕自給、自勞、自娛,以求心靈的寧靜與淡泊。此后,他又為彭澤令,就在他上任八十余日之時,逢郡都郵來巡,屬僚告之應(yīng)束帶進見,他長嘆到:“我不能為五斗折腰?!辈⒓慈战庥炻毝鴼w,從此,他結(jié)束了自己仕途的努力和曾經(jīng)的彷徨,義無反顧地走向歸田之路,也給后人留下了其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眾多“歸鳥”詩篇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回歸自然、回歸性情、保持真我思想的詩篇?!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弊髡哂文框G懷,參透自然,卻故意把自然“真意”說得如此飄緲朦朧,其實稍加玩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真意是什么。秋菊自開自謝,保持一份潔白淡泊;南山自古及今,保持一份肅穆莊嚴(yán);太陽朝升暮落,保持一份秩序?qū)庫o。自然萬物,各隨其分、各安其道、消長生息、窮通演化,莫不自自然然、實實在在。飛鳥投林的描寫,更是充分強化了這一天地觀念。像天地萬物一樣,飛鳥早出晚歸,遠(yuǎn)近覓食,有困頓勞碌的疲憊和緊張,也有安頓休息的輕松和愉悅,有呼朋引伴的熱鬧,也有失群掉隊的孤單,該去則去、該回則回。一切隨順自然,和山林、夕陽、南山、秋菊、東籬構(gòu)成了一幅天然純美、自然靜謐的圖畫??梢哉f,這只小小的歸鳥,這只與同伴同飛、與山林同眠、與夕陽同行、與自然同道的小鳥,還與詩人同心,正是這種天人合一、人鳥同道賦予了陶詩以深刻的哲學(xué)內(nèi)涵。
陶淵明的詩表現(xiàn)為一種質(zhì)樸、平淡和自然之趣。但這種自然,不是粗率淺露,而是在平淡中寄托深致的情韻,如玉隱石間、如珠蘊蚌腹,在一種濃郁的山林氣息和天籟梵音中給人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安養(yǎng)。所以朱熹曾言:“陶淵明詩,人皆說平淡,據(jù)某看他自豪放?!倍@份豪放,恰恰在于他“固窮”的德操,在于其澄瑩寧靜的心態(tài)下那種“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五柳先生傳》)的開朗與豁達(dá),也一如其人名號“靖節(jié)”二字。詩人回歸田園、崇尚自然,這里“自然”指人質(zhì)樸真實、率性而行的本性。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趨同,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從字里行間我們不也體味到他濟世不得的痛苦與回歸田園的無奈了嗎?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價值取向。在封建專制獨裁統(tǒng)治下,他們只能在無條件服從與維護自身尊嚴(yán)、保持獨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掙扎。除了陶淵明,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曾流露過歸隱的心緒,只不過陶淵明比較明顯,且付諸實際行動罷了。陶淵明晚年作過大量詩,“猛志”一詞出現(xiàn)多次,這表明顯然有一股濟世的熱流貫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詩風(fēng)始終未能掩蓋此股熱流的躍動,看似恬淡的歸隱并不意味著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著苦難的加劇?!白砸孕臑樾我?,奚惆悵而獨悲?”、“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縱觀陶淵明的一生,他深受道家以“道法自然”為根本宗旨的影響,要求人性反璞歸真。進而實現(xiàn)和諧、純樸、安寧的美好社會和人生。老子的貴柔守雌、謙下居后、無為不爭。使身處“魏晉風(fēng)度”的陶潛終于順應(yīng)了人生的天性,沖破世俗,投身自然、縱情山水。然而少年時代所受家庭的熏陶和儒經(jīng)的影響,又使他懷有兼濟天下、大濟滄生的壯志,他又遵從了儒家“達(dá)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出世、人世的準(zhǔn)則,然而,他未能大濟蒼生。也未能獨善其身,晚年還要靠乞食為生,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下正直知識分子的悲哀,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