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欣
摘要:隨著全球化浪潮的不斷推進,中西方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要想達到預(yù)期交際目的,人們就要考慮面子問題。分析了中西方文化與價值觀的不同,探討了中西方面子觀的差異,以引起人們對此問題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際的失誤。
關(guān)鍵詞:面子;文化差異;價值觀;思維模式
一、面子理論
最早對“面子”進行論述的著作是美國傳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國人的素質(zhì)》。明恩溥雖然發(fā)現(xiàn)了面子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無法給出面子的定義。林語堂深受中國文化熏陶,他雖然對面子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和細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認“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舉例而難以下定義。第一個給面子下定義的人是胡先縉,她把面子定義為“人從社會成就而擁有的聲望,是社會對人看得見的成就的承認”。她還認為,“面子代表在中國廣受重視的一種聲譽,這是在人生經(jīng)歷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獲致的名聲……”胡先縉的定義片面強調(diào)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視了面子的其他方面,顯得過于狹窄。金耀基把“面子”分為“社會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會性的面”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是沒有社會性的面子的?!吧鐣缘拿妗斌w現(xiàn)了社會互動中他律性的一面,與西方“恥”(shame)的概念相聯(lián)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擁有的,至少有普遍擁有的潛能。他與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了社會互動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國漢學(xué)家費正清(J.K.Fairhank)認為:面子是一種社會性的東西,個人的尊嚴將從適當(dāng)?shù)男袨榧吧鐣澰S中獲得?!笆ッ孀印眲t是由于沒能遵守社會行為準(zhǔn)則,以至于沒有得到別人的稱許或認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將面子定義為一個人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人們不可避免地要進行面對面,或借助某種媒介的交際。在交際過程中,面子就表現(xiàn)為個體擁有的社會形象。這種形象必須體現(xiàn)一致性和約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規(guī)約”行事的人,都會被認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萊文森(Brown&Levinson;)發(fā)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義。他們提出了“面子理論”(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論述和解釋禮貌現(xiàn)象的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理論。他們認為,如果人們在交際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說話時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進行合作,這就是說每個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對方給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說法,人們在交際中要考慮的面子有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許,這種愿望一旦獲得滿足,積極面子就得以保護。所謂消極面子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因遷就別人而使自己受到干預(yù)或妨礙。積極面子關(guān)系到個人的權(quán)利,是人們在交際中所遵循的對別人支持的交往原則,相當(dāng)于我們平時說的“給別人一個面子”。這在交際中體現(xiàn)為關(guān)注對方,并且要向?qū)Ψ奖硎疚覀兊年P(guān)注,常表現(xiàn)為同意對方的意見,與對方達成共識或向?qū)Ψ奖硎举澷p和恭維等。消極面子指交際者的個性方面,它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權(quán)利,不完全受群體所束縛。這在交際中體現(xiàn)為維護一定的獨立性,并向?qū)Ψ奖硎境鑫覀円沧鹬貙Ψ降莫毩⑿枨蟆?/p>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語言交流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語言交際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一般西方的語言是低語境的,他們習(xí)慣用明確而具體的語言文字傳遞信息。而我國的語言文化則是屬于高語境文化、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善用間接、婉轉(zhuǎn)、迂回的表達方式來傳遞和理解信息,尤其是在表達異議或拒絕時礙于面子,往往不會直接說“不”,要理解話語的含意,需領(lǐng)會言外之意。
(二)價值觀差異
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英美人的價值觀也有很大差異,但是千差萬別說到底就是,中國人崇尚集體主義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即中國人注重大的一面:集體;而英美人崇尚小的一面:個人。中國人對集體的崇尚源于中國人的大一統(tǒng)心理,所謂大一統(tǒng)就是集中統(tǒng)一的意思?!抖Y記·禮運》說:“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边@正是大一統(tǒng)思想的寫照。在中國,群體的利益就是個人的利益,群體的價值就是個人的價值。個人的意志必須服從群體的共同意志;個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體的共同人格。西方的個人主義源于《圣經(jīng)》。根據(jù)《圣經(jīng)》記載,人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既然人是上帝的產(chǎn)物,那么就是世間最寶貴的。個人主義認為,價值是由人體驗的,一切價值都以人為中心;個人價值至高無上,社會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一切個人從道義上講都是平等的。個人主義崇尚競爭、自立精神、自我實現(xiàn),同時也保護個人隱私。如今,美國被認為是個人主義的典型代表。關(guān)世杰先生認為中國和美國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上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七個方面:1)中國人注重互助和依靠,美國人注重自立和獨立;2)中國人注重集體的作用,美國人注重突出個人;3)中國人注重保住“面子”,美國人不留“面子”;4)中國人注重親密無間,美國人注重隱私;5)中國人喜好共性,美國人注重個性;6)中國人注重人際和諧,美國人喜歡個人競爭;7)中國人注重集體至上,美國人注重個人至上。
(三)思維模式差異
1整體思維與分析思維
幾千年的文明積淀使?jié)h民族形成了以群體觀念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因此他們在看待事物、處理問題時往往將整體置于個體之上,認為個體只是整體網(wǎng)絡(luò)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一分子,整體是一個穩(wěn)固的融合關(guān)系。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他們也往往從大處人手,從大到小,整體綜合,各部分協(xié)調(diào)對稱,上下層次分明,先后順序清楚,主客觀是一種相互適應(yīng)與和諧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考慮問題時,他們也往往從寬泛的外圍入手,然后逐步縮小思路,考慮具體細節(jié),因此他們的思維特點是直觀的、綜合的和整體的,思維方式以直覺、具體和圓式為特征。
以自我為中心的英文化強調(diào)個體的獨立和主體的作用,觀察和處理問題時以主體為中心,從小到大,由近及遠,進行個體分析,強調(diào)個體,突出個體,整體只是個體的不穩(wěn)定的合成體,主客觀往往是一種分離和斗爭的關(guān)系。天人相分和物我對立使他們形成了習(xí)慣分析和重邏輯的思維模式。他們凡事從局部到整體,從特殊到一般,這是一種解析式的思維方式,一種由點到線的線式思維方式。
2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
中國人的形象思維較發(fā)達。就包含著對于直觀經(jīng)驗的重視,而在理論上往往停留在經(jīng)驗論。人們廣泛運用形象類比的方法,通過物體的形象表達思想。得到思想后可以忘掉形象,超越經(jīng)驗而獲得直覺的體悟。中國人習(xí)慣于形象思維,表現(xiàn)在文章上,就是辭藻華麗,大量用“比”的手段,用詞形象、鮮明、生動。
西方人擅長于抽象思維,即邏輯思維。在歐美文
化中,有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來的一套邏輯體系。大約2500年以來,三段論推理的運用已成為西方人思維的基石。西方民族擅長于用抽象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比較重視抽象思維能力的運用,表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大量使用含義概括、指稱籠統(tǒng)的抽象名詞來表達復(fù)雜的理性概念。
3統(tǒng)一思維與對立思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人與天地萬物一體”,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中國古代哲學(xué)家還認為整個世界是統(tǒng)一體,整體與部分嚴格區(qū)分是不必要的、部分不能作為一分子流離出整體。在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在思想意識、思維模式方面都傾向于求整體,求籠統(tǒng),求綜合和知覺上重直覺。雖然中國人也習(xí)慣于把事物分成對立的兩個方面,但這兩個對立面被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和自然處于統(tǒng)一和整體的結(jié)構(gòu)中,因此,天與人,陰與陽,精神與物質(zhì)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耙啻艘啾恕毙纬闪酥袊说乃季S習(xí)慣,也是中國人的辯證法。
西方人從古至今傾向于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對立。西方人對“原罪”的自我意識使他們?yōu)橼H罪而不屈不撓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從而得到神力,“自助者天助之”,達到“神人合一”。他們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對立的,一切二分:人與自然,物質(zhì)與精神,社會與自然等。天人相分決定了美國人一切二分,對待事物習(xí)慣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邏輯的思維模式。他們注重內(nèi)在的差別和對立,尋求世界的對立,進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斷。
從以上所述不難看出,缺乏對異國文化與價值觀的了解,要想達到預(yù)期的交際目的是很難想象的。
三、中西方面子觀之差異
在中國,儒家“禮”教思想倡導(dǎo)“一個人應(yīng)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大限度上服從于自己所在的社團或社會,以達到同屬、共識氛圍。個人應(yīng)該和其他人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不是單單滿足自己的欲望”。受此觀念的影響,中國文化側(cè)重于“參與”的禮貌面子策略。丟臉、長臉、不要臉、沒臉見人、臉皮厚、體面、給面子、留點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國人日常生活和交際中關(guān)于榮耀的基本概念。黃光國和胡先縉先生在其所著的《面子》一書中,將面子定義為:“面子”,代表在中國廣受重視的一種聲譽,這是在人生歷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獲得的名聲,也是借著個人努力或刻意經(jīng)營而累積起來的聲譽。要獲得這種肯定,不論在任何時候自我都必須仰賴外在環(huán)境(黃光國、胡先縉)。總之,面子強調(diào)人們依賴社會對其社會地位和聲譽的認同及社會對其需求的認可。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重視“自由”和“個人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權(quán)利和自我行動的權(quán)利,厭惡對他人事務(wù)的干涉,尊重個人的隱私,并對個人的癖好、特點有相當(dāng)?shù)娜萑潭?,因此偏重于“獨立”的禮貌面子策略。Brown和Levinson系統(tǒng)闡述了禮貌體系,在他們看來,禮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性行為。(“典型人”是一個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說就是社會集團中具有正常交際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理論通常稱之為“面子保全論”。Brown和Levinson的禮貌理論實際上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面子、威脅面子的行為以及禮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負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順從,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賞和贊許。西方人的“贊美文化”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見面時他們希望得到對方的贊美,如“You look nice today!”或“I like your shirt!”等,其實這維護了聽者的正面面子。負面面子中的“負”不是“壞”的意思,而是與“正面”相對而言,指的是社會成員希望其行動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動的自由和自主決定的自由,凡是有違交際者這種自由愿望的言語行為就是對交際者負面面子的侵犯。負面面子強調(diào)交際參與者的個性,它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權(quán)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屬群體或群體的價值觀念所束縛,并且不受他人的強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 Ion,2004)。
在中西方交流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人比西方人更關(guān)注面子。在集體面子與個人面子,對方面子與自我面子之間,中國人更關(guān)注集體面子和對方面子,而西方人更關(guān)注個人面子和自我面子。中國人較多的把面子與地位聯(lián)系在一起,地位越高得到的面子越大,西方人盡量消除人與人在地位上的差異,使人人都感到隨意。中國人為了面子而在談判與交流中表現(xiàn)出更多的謙虛。而西方人則表現(xiàn)得更加自信。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面子觀也體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中國人重在千方百計“保面子”,怕“丟面子”,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很多年輕人因為高考失敗等原因自殺。很大程度上是覺得自己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所以中國面子是群體取向的個人從屬于社會的面子觀。相對而言,中國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義的“消極面子”的元素。西方國家的面子強調(diào)的是個人行動的自由和個人愿望的滿足,個人的需求、生活方式、隱私等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和保護,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例如西方人就餐時,主人通常只說,“Help yourself!”他們注重的是尊重對方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吃或不吃,多吃或少吃。他們不喜歡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也就是說西方人傾向于滿足交際對方的消極面子。西方文化里的正面面子和我們的面子有相似之處,因為兩種文化中都不拒絕別人對自己的認同和贊美。但是西方的負面面子和中國文化里的臉或面子卻有些不同。對此Brown及Levlnson(1978)也曾指出:在西方社會可能威脅對方負面面子的行為在中國也許不構(gòu)成威脅之力。
四、結(jié)語
“禮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為中具有道德或倫理意義的一項行為準(zhǔn)則,包括人們?yōu)榫S護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做出的種種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們表達禮貌的方式不同,同樣作為禮貌理論之一的面子論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異,熟悉這些差異并深知其差異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當(dāng)今社會人們離不開交際,人們要想發(fā)展就要互通有無,就需要交際,而交際就需要雙方對面子的顧及。就需要了解中西方面子觀的不同與相似之處。這樣我們才能在文化交流,商務(wù)談判,書信來往,外事接待等活動中實現(xiàn)得體而成功的交際。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對于面子問題的理解有著不少出入。如果交際過程中不注意這點,可能會產(chǎn)生意料之外的沖突,因此應(yīng)予以足夠的重視,避免跨文化交際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