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筍
一、興趣是促進學習歷史的原動力
興趣第一、然后才能記憶,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前言明確提出這一論斷。人們在自己的生活過程中,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表現(xiàn)出良好的記憶力,因此說,針對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發(fā)掘對記憶對象——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的興趣,是提高記憶效果的有效捷徑。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勇于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單一的授課方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把抽象的歷史事件、概念變成喜聞樂見的具體形象
一切記憶都是從事物表象開始的,如果把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變成喜聞樂見的具體形象,可以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就容易記住了。例如:“三大戰(zhàn)役”、西安事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都可以通過電影來理解和記憶,這樣就避免了孤零零地記憶,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知不覺中達到了記憶的效果。
三、對記憶對象進行爭議或討論
課堂教學的模式千變萬化,教師就要針對教學內容及教學對象而設計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出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有效方法,如果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爭辯或討論,就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也就打破單一的、枯燥的教學方式,在深入爭辯、討論、理解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記憶對象記憶。這種方法在課堂活動中運用靈活得當,記憶效果十分顯著,當然,如果進行專題討論或學生自己以討論形式講評,同樣可達異曲同工之效。
四、對記憶對象促進對比
哲學上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不僅僅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也同樣普遍地存在于歷史科學研究和歷史教學之中。世界上的事物錯綜復雜,總是有矛盾的相互對立、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要想把這個矛盾著的兩個方面鮮明地揭示出來,常常要通過多次反復對比,才能加深認識,提高記憶效果。這種對比,可以是縱向對比,先后上;也可以是橫向對比,前后左右。如“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這一論斷,運用史實對比兩國的矛盾最后可得出結論:抗日戰(zhàn)爭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只能是持久的一場戰(zhàn)爭。學生通過深入、本質地認識事物,促進了記憶能力的發(fā)展、加深了對歷史事件的深刻認識。
五、把各種感覺器官調動起來共同作用,易于記憶
當某一感官受到刺激,常常會觸發(fā)其他感官的連鎖反應,通過聯(lián)想,對事物獲得完整的感受,產(chǎn)生清晰、深刻的記憶。這較之單純的某一感官形象記憶印象深?!奥勂渎暼缫娖淙恕保褪怯陕犛X感受產(chǎn)生視覺感受。聞到玫瑰花濃郁的芬芳,其艷美的色彩、花形便立刻浮現(xiàn)眼前,這就是由嗅覺感受變成了視覺感受。閉眼吃橘的味覺“形象記憶”,就沒有睜眼吃橘的味覺、視覺混合形象記憶更鮮明深刻。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各感官綜合作用,如大綱要求游覽歷史古跡、文物參觀、歷史博覽館現(xiàn)場解說、多媒體教學等等,就是感覺器官訓練,能促進記憶力提高。
(作者單位:江西省德興市教育局)
□責任編輯:曾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