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靜 陳慶飛
關鍵詞: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家庭教育方式;心理援助;心理輔導
摘要:采用EMBu、scL-90等量表對重慶兩所高中90名15~18歲留守子女進行心理測試與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家庭經濟條件下留守子女與非留守子女的scL-90得分差異顯著;早期父母養(yǎng)育方式,尤其是母親懲罰嚴厲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而留守子女敵對、抑郁、偏執(zhí)、恐怖等心理問題比非留守子女多。因此,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干預應該綜合考慮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并結合留守子女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同時,學校也應根據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學生不同成長時期所起的作用大小,綜合利用各種輔導方式給予學生心理援助和心理輔導,以彌補家庭功能缺失帶來的不良影響。
中圖分類號:B84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09)04-0097-05
一、引言
隨著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村留守子女。由于家庭(主要是父母)教育的缺乏,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與教育問題變得日益突出,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研究者采用SCL-90調查表明,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且初中留守子女在焦慮、敵對等因子上的得分顯著高于高中學生,而且父母與孩子分離時間的長短,代養(yǎng)人的教養(yǎng)方式,留守兒童的性別、年級以及是否與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然而,目前雖然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一定的研究,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研究群體主要是6—14歲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而對15—18歲的留守子女研究較少。但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是指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第二,對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聯系方式、聯系頻率和監(jiān)護類型方面的研究還欠缺。
第三,留守子女問題的出現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往對留守子女的研究只是以某一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做假設,而缺乏對影響因素的綜合考慮。
隨著留守子女的道德品質問題、學習狀況、心理健康問題、安全問題、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等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發(fā)現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多方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本研究對留守子女和非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加以比較,并從家庭、學校等方面考察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以彌補這方面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
1被試
以班級為單位向重慶市北碚區(qū)兩所中學高中學生265人發(fā)放問卷,收回有效問卷228份。其中,有留守子女90人,非留守子女138人。而留守子女90人中的寄養(yǎng)方式又分為隔代監(jiān)護(與祖父母一起生活)、監(jiān)護(與親戚或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自我監(jiān)護(自己一人生活)和其他四種。下面就對90名留守子女進行分析,具體被試詳細情況見表l(被試年齡主要分布在15—18歲之間)。
2程序和工具
選用自編問卷、癥狀自評量表、家庭養(yǎng)育方式評價量表和初中生學校壓力源問卷量表進行測試。
自編問卷,其內容包括年齡、性別、寄養(yǎng)方式、是否與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與父母聯系頻率、家庭經濟狀況和學習成績等基本信息。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內容涉及感覺、情緒、思維、意識、行為、生活習慣、睡眠等臨床上常見的精神狀態(tài),共10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以及其他等。量表采用1~5級對癥狀從無到嚴重作五級評分。SCL00因子分達到3分以上,超出正常均分,可以認為嚴重程度已達到或超過中度痛苦水平,表明可能有比較明顯的心理問題。另外,通過陽性項目數(3分以上項目為陽性項目)進行總體評價,得分越高,表明精神衛(wèi)生癥狀表現越嚴重;反之,表明精神衛(wèi)生癥狀越輕。
家庭養(yǎng)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EMBU包括父親情感溫暖理解(FF1)、懲罰嚴厲(FF2)、過分干涉(FF3)、偏愛(FF4)、拒絕否認(FF5)和過度保護(FF6)及母親情感溫暖理解(MF1)、過度干涉與過度保護(MF2)、拒絕否認(MF3)、懲罰嚴厲(MF4)和偏愛(MF5)等11個因子。我國張津萼、岳冬梅等學者均應用該問卷進行了父母養(yǎng)育方式的試測研究,結果表明EMBU在我國有較好的效度和信度。
葛長興等編制的初中生學校壓力源問卷。該問卷從頻度和強度兩方面測查校園生活、學業(yè)負擔、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四個因子。頻度采用3級評分,強度采用4級評分。并對部分題目進行修改,如將“擔心以后考不上高中”改為“擔心以后考不上大學”等。
三、結果與分析
1留守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狀況
對被試在SCL-90各個因子上的得分從無到嚴重分5級計分。當被試得分超過3分時,則認為被試在該因子上檢出。表2為留守子女在SCL-90總分及各個因子上的檢出人數及比例。
為了判斷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對所有被試在十個因子上的得分進行性別的獨立樣本£檢驗。結果發(fā)現,男性在軀體化(t=2.198,p=0.031)、偏執(zhí)(t=2.138,p=0.035)、精神病傾向(t=2.292,p=0.24)方面顯著高于女性。
此外,對被試分布(寄養(yǎng)方式、聯系方式、聯系頻率等)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下同),結果發(fā)現,父母雙方外出的留守子女在神經病傾向因子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單方外出的留守子女(t=2.298,p=0.24)。而不同寄養(yǎng)方式、與父母的聯系方式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沒有顯著影響。上述分析表明,父母教育的缺失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
盡管其他監(jiān)護人及其與父母的聯系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這種缺失,但效果并不明顯。
2父母養(yǎng)育方式與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的關系
對父母養(yǎng)育的得分進行聯系頻率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fā)現,早期更多體驗到父親情感溫暖(FFl)(t=2.07,p=0.045)或父親過分干涉(FF3)(t=2.14,p=0.008)的子女與父母聯系頻率較高。對父母養(yǎng)育方式量表(EMBU)與SCL-90各個因子得分做相關分析,其結果見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父親的偏愛和過度保護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留守子女與家長聯系頻率較高的原因,這進一步表明家庭教育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以EMBU各因子為自變量,SCL-90總分及其十個因子得分為因變量做多元回歸分析發(fā)現,對于總分,只有母親懲罰嚴厲(MF4)進入回歸方程(β=0.601,t=2.083,p=0.042),對于焦慮、強迫、敵對等也只有母親懲罰嚴厲(MF4)進入回歸方程,表明母親懲罰嚴厲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或者間
接的影響。
3家庭經濟狀況和是否是留守子女的交互作用分析
對SCL-90總分進行2(是否是留守子女:是和否)×4(經濟水平:家庭收入大于1600元、1200~1600元,800~1200元和400 600元)的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SCL-90得分在不同經濟水平上差異不顯著。而是否是留守子女和家庭經濟水平上交互作用顯著(F=3.052,p<0.05),表現在低收入家庭(月收入小于1200元,尤其是小于800元),其留守子女在SCL-90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子女,表明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而當家庭月收入大于1200元時則相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
4學校壓力源對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的影響
對學校壓力源問卷從校園生活、學業(yè)負擔、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四個方面作4級評分,經統計后發(fā)現,留守子女在學業(yè)負擔上的得分為2.44,接近中等強度(4級評分,2.5分為中等強度)水平,學業(yè)負擔較重。此外,性別的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同伴關系(t=2.708,p=0.007)、師生關系(t=2.033,p=0.044)對男生有更為顯著的影響。
對學校壓力源問卷的各個題目的發(fā)生頻率和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在影響程度上,從高到低依次是學習負擔、師生關系、校園生活、社會影響、同伴關系、個體因素、學校環(huán)境和教師教學因素。在發(fā)生頻率上,發(fā)生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學習負擔、校園生活、個體因素、師生關系、教師因素、社會影響、同伴關系和學校環(huán)境等影響,具體見表4。表4分別列出了學校壓力源發(fā)生頻率和影響程度的前10項。
對學校壓力源問卷與SCL-90各個因子得分做相關分析,見表5。結果表明,學校壓力源與學生心理問題兩者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
進一步作回歸分析發(fā)現,對于總分進入回歸方程的有同伴關系(β=0.509,t=4.798,p=0.000)和師生關系(β=0.284,t=2.187,p=0.032);偏執(zhí)、精神病傾向和其他健康飲食方面的因子進入回歸方程的也有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而軀體化、焦慮、強迫、抑郁、人際關系、敵對、恐怖傾向等,只有同伴關系進入回歸方程。我們從中不難發(fā)現,同伴關系對心理健康的預測力最強,其次是師生關系。
四、討論與結論
1留守子女與非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
家庭經濟水平與是否是留守子女在SCL-90總分以及焦慮、抑郁、偏執(zhí)、恐怖得分上交互作用顯著,主要表現在:第一,當家庭月收入大于1200元時,留守子女和非留守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無顯著差異;第二,當月收入小于1200元,尤其是小于800元時,留守子女的心理問題呈明顯上升趨勢。該結果表明,家庭功能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與經濟條件有關,特別是家庭收入較低的留守子女,更應引起重視。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對于家庭收入較高的留守子女,父母覺得由于自己不能親自照顧子女而感到虧欠等心理,想通過多寄錢來彌補,這可能會導致孩子的鋪張浪費現象的出現。
在檢出率上,留守子女在SCL-90總分及敵對、抑郁、偏執(zhí)、恐怖四個因子上的檢出人數都超過10%,表明留守子女在這幾個方面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對于留守兒童可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一些研究者認為,家庭因素是主要原因,多數留守兒童缺乏與家人交流,親情撫慰不足,生活習慣容易存在偏失,容易導致自卑和虛榮等,進而導致生活上追求享受,學習上怕吃苦頭,不思進取、自由散漫、懶惰貪玩。同時,由于農村缺少健康的公共娛樂場所和活動設施,使得現代傳媒和網絡對留守兒童業(yè)余生活影響相對較大,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影響因素。加之學校教育導向上的偏差,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以及對待優(yōu)差學生的不同態(tài)度,也是一個重要的成因。
2影響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研究發(fā)現,除了父母親情感溫暖、父母親過分干涉子女和母親偏愛這幾項的得分與SCL-90總分相關不顯著外,其他均成顯著正相關,表明早期父母養(yǎng)育方式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貧w分析進一步表明,母親懲罰嚴厲對子女心理健康影響程度最大。此外,不論早期父親是給予情感溫暖還是過分干涉,其子女與家長的聯系較多。個體早期發(fā)展中,父母的愛、支持和鼓勵容易使個體建立起對初始接觸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從而保證今后與他人的順利交往;而這種信任感的缺乏,會隨著個體的發(fā)展逐漸產生孤獨、無助的性格,難以與人相處,特別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在學校、社會、家庭、個人等影響因素中,學校方面的影響因素是主要的,而社會因素居于第四位,這一結果表明,社會因素不是影響這一年齡階段留守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由于父母外出和家庭功能的缺失,家庭對留守子女心理的影響不斷弱化;與此相反,學校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留守子女更多地是從學校里尋求安慰。但由于素質教育尚未切實開展,來自學習負擔、教師教育方式、校園生活、師生關系等的壓力對學生的心理帶來較大的不良影響。對學校壓力源問卷結果統計表明,學校因素對這一時期的留守子女影響最為明顯。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學習負擔,其次分別是師生關系、校園生活、同伴關系,最后是學校環(huán)境和教師教學因素。進一步分析表明,學校壓力源與SCL-90各項因子相關顯著,在學校各影響因素上得分高的子女在SCL-90上各因子的得分也顯著較高。回歸分析表明,師生關系翔同伴關系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間接的預測作用。
3對留守子女的心理發(fā)展問題的干預
解決留守子女發(fā)展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既要本著從整體的觀點,從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等方面綜合考慮,結合留守子女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進行教育;又要根據不同時期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的作用大小,抓重點、抓關鍵給予教育。學前兒童屬于父母監(jiān)護時期,應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教育的重要引導作用;而對于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兒童,學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同等重要,甚至學校因素更為重要,所以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進入中學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的萌芽,家庭因素的影響逐漸減弱,而學校和社會因素影響逐漸增強,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在這一時期尤為重要。
為此,對于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提醒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教育,學校也應該立足于自身資源,根據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學生不同成長時期所起的作用大小,綜合利用各種輔導方式給予學生心理援助和心理輔導,讓留守子女從學校生活中彌補家庭功能缺失帶來的不良影響。此外,家庭、社會和政府應以學校為依托,充分發(fā)揮教育的主動性,多開展溝通互動,立足于個人需求和個性因素,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子女進行教育,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沈輝香,戚務念,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迫切需要父母的關心[J],當代教育論壇,2005,(5):18—20。
[2]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J],教育探索,2005,(5):82—83。
[3]楊素蘋,關注農村留守兒童[J],基礎教育參考,2004,(7):37—38。
[4]付玉萍,民工潮引發(fā)的社會問題[J],經濟師,2005,(7):51—52。
[5]王東宇,王麗芬,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2):477—479。
[6]汪向東,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增刊):30-34,35-38。
[7]葛長興,初中生學校心理壓力源的調查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系,2004:32-41。
[8]盧利亞,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J],求索,2007,(7):151—152。
(9]胡勝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心理學報,1994。26(2):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