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偉 田維華
摘要: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眾多少數民族群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了種類繁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世界組織和我國政府近年來頒布了不少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規(guī)定,非物質遺產保護為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提供了機遇,侗族摔跤、苗族射弩等項目已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應優(yōu)先保護和培養(yǎng)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精神文化內核的發(fā)掘;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生存環(huán)境保護。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09)09-0098-04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in Guizhou
GUO Wei,TIAN Wei-hua
(Depart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Guiyang Medical College,Guiyang 550004,China)
Abstract: Guizhou is a place where the people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ive. In their social lif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many people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have created a variety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events. In recent years the World Organiz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have promulgated a number of stipula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ha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in Guizhou, and as a result, in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Games excellent performances had been achieved in such events as wrestling of the Dong nationality and archery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in Guizhou, we should give our priority to protecting and cultivating the inheritors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intrinsic connotations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survival environments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Guizhou
近年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004年8月28日,第10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標志著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面納入正軌。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等行政法規(guī),進一步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具體要求。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又下發(fā)了《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將武術、雜技、秋千、蹴鞠等收錄其中,無疑確認和肯定了民族傳統體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表現形式。
1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現狀
不同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反映著各個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習慣、文化特征、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地處西南邊陲的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這片多彩的土地上,生活著49個民族,其中世居貴州的少數民族就有17個。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特征,孕育了文明剽悍、勇敢尚武的民風,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體育項目,并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形態(tài)與類型。
貴州少數民族體育活動與民族習俗緊密相聯,與各民族古老的歷史、生產生活環(huán)境息息相關,多為歡慶民族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粗獷、淳樸,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情趣,散發(fā)著淳樸的鄉(xiāng)土氣息。主要的體育活動項目有:苗族群眾喜愛的踩月亮、響節(jié)、踩火龍、花棍樂、豐收苗鼓、斗四方、蘆笙技巧、壘營盤、穿花衣裳比賽、高蹺等;有仡佬族喜愛的較腳勁、高臺舞獅;布依族抵杠、德砂呱、竹鼓操、板凳拳;彝族的斗牛舞、烏蒙鈴;土家族的蓮花十八響;水族弦鼓樂;侗族勾林等[1]。
貴州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從內容上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競技為主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一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經常出現在國家和地方各級少數民族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中。目前,被列入競賽項目的主要有:高腳競速、押加、摔跤、打陀螺、蹴球、射弩、搶花炮、賽龍舟、珍珠球等。這些項目通過進入少數民族運動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比賽項目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和傳承下來。另一類則是以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為內容的表演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一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常以大型聚會或者表演方式得到體現。然而這些數量較多、失傳風險較高的被民族學、文化學等相關學者譽為“民族活化石”的表演性傳統體育項目,如舞龍、舞獅、拔河、跳繩、跳竹竿、爬桿、上刀梯、飛石鎖、頂杠、斗雞賽、爬山、打棍、打手毽等,因缺乏競技性和完善的比賽規(guī)則而無法進入到大型的體育賽事中去,面臨著失傳乃至絕跡的風險。
2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提供機遇
貴州地處山區(qū),交通閉塞,而且經濟條件相對比較落后,再加上相關部門管理人員數量經費開支的不足,無疑阻礙了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健康發(fā)展。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特別是節(jié)慶習俗類的表演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提供了可供借鑒的保護模式,即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對這些數量廣泛、種類眾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搜集整理和挖掘保護。
2.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
200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32屆會議正式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表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
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附件1——《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中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并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盵3]這個概念得到了學術界大量專家和學者的認同,同時也為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所接受。
2.2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契合
2006年國務院下發(fā)的《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的不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10大項:1)民間文學、2)民間音樂、3)民間舞蹈、4)傳統戲劇、5)曲藝、6)雜技與競技、7)民間美術、8)傳統手工技藝、9)傳統醫(yī)藥、10)民俗。在第6大項“雜技與競技”一項中,“維吾爾族達瓦孜,朝鮮族跳板、秋千,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蒙古族搏克”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位列其中。除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各省、市、自治區(qū)也先后公布了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侗族摔跤,它是貴州省有名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列入2005年《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7年,苗族射弩這一在苗族地區(qū)有著廣泛影響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被收錄于《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將眾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收錄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充分肯定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地位和歸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特點,是民族個性、民族傳統、民族風俗以及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內容,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無疑將受到上述特點影響。因此,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去審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方向,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和理念作為參考,對于做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2.3侗族摔跤、苗族射弩的發(fā)展
侗族摔跤是流傳于黎平縣的雙江鄉(xiāng)的四寨、坑洞、寨高、黃崗以及從江、谷平、往洞、增沖及榕江的宰麻等地區(qū),是一種集武術與娛樂為一體的傳統競技活動[4]。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后舉行隆重的摔跤節(jié),方圓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除白天開展的隆重摔跤比賽外,還有熱鬧非凡的集市貿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動,有時往往還伴有斗鳥、賽蘆笙、斗牛等其他娛樂活動,讓整個山寨沸騰激揚。
侗族摔跤源于明朝,經過民間的漫長發(fā)展,逐步形成了“提摔、拉摔、抱摔、拌摔”4種技法,是侗族地區(qū)男人最喜歡的一項傳統習俗,也是黎平縣侗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近年來,黎平縣高度重視對這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和開發(fā),充分挖掘侗族摔跤獨特的文化內涵,在體現民族性、表演性和體育性上下功夫,并制作了專用配樂。侗族摔跤雄渾的氣勢、剛健的舞步,及其獨特的比賽規(guī)則和方式使得這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率先入選《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在全省第6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一舉奪得綜合類表演金獎,并取得了參加第8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參賽資格,在此屆運動會上,黎平侗族摔跤一舉奪得表演項目綜合類金獎。更為可喜的是,貴州省黎平縣第一民族中學楊勝忠老師將“侗族摔跤”引入課堂,使得對這一寶貴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走向了更深層次,擴大了侗族摔跤這一獨特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的空間。
射弩是一項在我國云南、貴州、海南、湖南、廣西等地盛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除苗族外,瑤族、傈僳族、怒族、彝族等少數民族都有使用弩的悠久歷史,他們不僅用弩狩獵,還將弩作為裝飾和定情信物。清末以后,習武風氣漸退,射弩逐漸成為體育娛樂活動。1986年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射弩被列為競賽項目[5]。
苗族射弩活動因其獨特的弓弩造型和流傳區(qū)域的稀少,2007年5月申報成功,列入《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消息傳來,普定縣斥巨資修建民族射弩訓練基地,加強對仙馬苗族射弩這一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培訓和指導,涌現出了李貴福、王憲美等一大批射弩好手,先后獲得省級以上獎牌38塊。其中,僅射弩一項就奪得省級以上民運會18金、8銀、11銅。2007年11月17日,普定縣仙馬村苗族射弩運動員王仁愛在廣州召開的第8屆全國民運會上獲男子標準弩立姿、跪姿兩塊金牌。
3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的思路
3.1優(yōu)先保護和培養(yǎng)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
如前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特點,即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xù)。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造者、擁有者或繼承此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較之所創(chuàng)造或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態(tài)本身更為重要。
在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之所以未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fā),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人為數甚少,直接導致一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絕跡,一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復存在。侗族花炮節(jié)、斗牛節(jié),苗族龍舟節(jié)等固然是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物化形態(tài)和直觀代表,需要我們予以重視和保護。但是,那些具有專門知識與高超技藝技能,創(chuàng)作并傳承這些傳統體育的傳承人,依托高超的技藝和技能,通過聲音、形象等表現手段,以身口相傳使得該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而得以延續(xù),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珍貴也是最脆弱的部分。而貴州“欠開發(fā)、欠發(fā)達”的落后經濟現狀無疑加劇了這些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傳承人的流失,因此,在對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從而建立和維護起形成一定數量和規(guī)模的傳承人團體,延續(x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周期。
3.2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精神文化內核的挖掘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性使其不同于一般的競技體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更加突出該少數民族獨特民族歷史文化色彩,這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因此,借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傳承和發(fā)展,就要更加重視對這些傳統體育項目蘊含的獨特精神文化內核進行保護。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形態(tài)”特點決定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根本要求在于要善于發(fā)現,整理、挖掘出這些外在的肢體動作蘊含的精神特質。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不能停留在肢體動作、語言形態(tài)的表面整理、提煉,而更應注重在這些外化的體育形態(tài)中體現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歷史和民族智慧。否則,這些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會失去其獨特的精神文化內涵而喪失生命力,這不利于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fā)和保護。
3.3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存環(huán)境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本質上來說,是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某種特定的“文化空間”。文化空間就是影響制約文化產生發(fā)展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經濟類型、社會結構、社會價值、倫理道理、民族心理等等各種因素的綜合統一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經在有關民族民俗活動和傳統節(jié)慶活動的保護中提到“在原始氛圍內保存民族傳統活動,使其充滿活力?!盵6]因此,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能只局限于對體育項目本身的搶救和保護,而更應該對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始氛圍進行關注?!霸鷳B(tài)”的文化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對非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fā)展極其重要。原生態(tài)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其狀態(tài)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依附于某個特定的民族、群體或個人,產生于特定的生活空間。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些少數民族傳統節(jié)慶和習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很多少數民族傳統節(jié)慶、習俗已經漸漸失去其原先存在的范圍和空間,這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搶救和保護非常不利[7]。
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是在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中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區(qū)域性特點,不同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核心文化形成的作用不同,一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存和發(fā)展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就難以持久。因此,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整理和保護,除了注重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yǎng)外,還要保護其賴以生存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寶貴的精神文化內涵,這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要求。
保護和發(fā)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項復雜艱巨,且浩大的系統工程。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保護和開發(fā)過程中,除了上述對策和建議,還要強化和完善政府職能,建立官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和保護機構以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機構;制定符合民族地區(qū)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開發(fā)的政策和制度;發(fā)揮媒體輿論的導向作用,配合少數民族傳統節(jié)日和傳統賽事,擴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從而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蓬勃興盛。
參考文獻:
[1] 貴州省地方志編篆委員會. 貴州省志:體育志[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2]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DB/OL]. http://www.ihchina.cn/main.jsp,2008.
[3] 《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DB/OL]. http://www.ihchina.cn/main.jsp,2008.
[4] 楊再元,陸書明. 用布帶角力的侗族摔跤[N]. 貴州都市報,2007-08-27.
[5] 項正文,田光彩. 苗族傳統射弩的發(fā)展與對策[DB/OL]. http://www.hmongbq.com,2008.
[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文化報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 馮健.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發(fā)展[J]. 體育與科學,2008,29(3):55-57,61.
[編輯:譚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