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欣平
二語習得理論視角下語塊構建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運用
洪欣平
(無錫旅游商貿(mào)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45)
注重語言形式和交際的教學在運用于英語口語教學中都有其局限性。文章通過二語習得理論視角下對語塊習得模式的研究和語塊構建在英語口語教學中運用的探索,為英語口語教學提供新途徑。
二語習得;語塊構建;英語口語教學
英語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口語交際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習者對英語的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語言交際的成敗。這就要求學習者通過語言輸入獲得語言知識和信息后,通過思維,在原有知識和語言能力基礎上進行加工和重組,然后輸出語言,從而完成交際的過程。
近來語料庫研究分析顯示,語言并不具有很大的原創(chuàng)性,母語使用者能夠準確、流利地表達語言是因為積累有大量的程式化的語言。這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語塊作為中介單位存在,語塊不僅是構成語言的基本成分,也是語言學習和教學的理想單位,而且是可以預見的。語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教師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語塊意識,促使學生構建語塊并學會使用語塊,這為英語口語教學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1.語塊的定義
語塊(lexical chunks)又被稱做預制語塊、詞塊和詞串,通常是指同現(xiàn)頻率較高、形式和意義較固定地大于單詞的結構。這種半固定結構突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詞匯,同時兼有詞匯和語法的特證,有助于語言產(chǎn)出的流利性和表達的準確性。其包括多元詞語塊、習俗語語塊、短語架構語塊和句子建構語塊。多元詞語塊通常較短,不能在其中加入其他詞語,如:as a matterof fact,to some degree,fromtime totime;習俗語語塊通常為句子一般長度的短語,不具有可變性,通常表現(xiàn)為諺語、格言、警句和社交會話俗語,如Seeing is believing和Practice makes perfect;短語架構語塊通常是指一些可填空的不太長的語塊,如as…as possible,to one’s surprise;句子建構語塊也有一個空槽,為表達某個概念提供完整的句子框架,如onthe one hand…onthe otherhand…
2.二語習得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根據(jù)VanpPattern(1996)的二語習得過程模式,其分成語言輸入、吸收、發(fā)展的系統(tǒng)和輸出四個步驟。在習得過程中,學習者首先接觸到的是具有交際意圖的語言作為輸入和意義輸入,主要任務是建立語言的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連接和句法理解,使得語言學習的素材被存儲在工作記憶中,以便進一步加工整合。這種將輸入轉化為吸收的過程叫做輸入加工。為了在形式和意義之間建立聯(lián)結,僅有注意是不夠的,學習者還需理解輸入形式所附有的意義。句法理解是指學習者如何根據(jù)理解的詞匯建立什么類型的句法表征。此時,發(fā)展的語言系統(tǒng)就會吸納這種新的語言素材,發(fā)生變化并被重構,對語言的句法結構和語言能力產(chǎn)生影響。最后,融入發(fā)展的系統(tǒng)的語言素材可能最終被學習者運用作為輸出。學習者為進行語言輸出,會根據(jù)不同語境激活詞匯及語法形式,組合成語言表達,語塊構建就成為了保證語言輸出順利進行的基礎。
3.自動化
根據(jù)McLaughin(1987)信息加工理論,二語習得的過程可用控制加工和自動加工概念來解釋。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有意識的認知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工作記憶容量,而自動化的過程只需要很少的時間和工作記憶容量。工作記憶的容量很小,只有“7+2”個塊,而且儲存時間很短,只有30秒左右,但信息進入工作記憶就會被編碼和儲存。如果學習者能進行復述,信息就能保存較長時間,進入長時記憶加工階段,否則就被遺忘。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也是由陳述性知識向陳序性知識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是由認知階段通過聯(lián)想階段向自動化階段轉變的過程。在自動化階段,產(chǎn)生語言是自由提取,無需太多時間和注意力,并且錯誤率減少。學習者可以對信息進行組塊,使得信息迅速高效地編碼,每當相同或相似的輸入出現(xiàn)時,神經(jīng)網(wǎng)絡就能對其迅速加工并產(chǎn)生預定的輸出。以預制語塊的形式存儲信息,能夠減輕語言處理和產(chǎn)出的負擔,使語言交際更加流利和準確。具體在英語口語交際中,對于這些已“自動化”的語塊學習者,就可以無負擔地提取,讓出更多的短時記憶容量以處理其他信息,從而大大提升口語的交際能力。
隨著語料庫語言的發(fā)展,語塊習得的作用已為人所知,同時語塊習得的模式也一直在不斷地探究中。Johns(1997)提出了研究(Research)—操練(Practice)—即興產(chǎn)出(Improvisation)模式,該模式強調(diào)學習者作為研究的主體,通過接觸大量的語塊材料,并進行歸納、總結、操練、產(chǎn)出,從而習得語塊。Gabrielatos(2005)提出以任務教學法為基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3Ps”習得模式,即例句展示(Presentation)—操練(Practice)—產(chǎn)出(Production),以語料庫的例句代替?zhèn)鹘y(tǒng)詞匯教學模式中由教師提供的例句。
在實際教學中,需明確教師作為語塊習得的顧問和促進者的角色,激發(fā)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習者成為語塊習得的主體和研究者。首先,教師指導學習者在課前課后通過自主學習發(fā)現(xiàn)歸納有關語塊,輸入語塊信息。其次,課堂教學中,通過整體學習、講解和分析語塊及所在的句子和上下文,幫助學習者驗證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的語塊信息,使學習者明白該語塊的意義和結構特征,促進語塊的吸收。再次,以小組為單位呈現(xiàn)自主學習的結果,并給予及時的反饋,對于正確的教師予以肯定,錯誤的予以糾正,加速語塊的內(nèi)化和訓練語言的輸出。同時,最后,教師通過設計練習操練新學的語塊,并進行形式多樣的產(chǎn)出練習,促使語塊自動化的輸出。練習的設計可以分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單詞替換、造句、中譯英等練習促使學習者熟悉并初步掌握語塊的運用;設計角色扮演、復述課文、口語交際、講述故事、觀點陳述等形式的練習強化訓練語塊。通過反復運用語塊,不僅加深學習者對語塊的理解,加速所學語塊的內(nèi)化吸收,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而且能使他們創(chuàng)造性使用語塊進行輸出。
這就是Discovery+3Ps模式。D3Ps語塊習得模式能改變學習者語言習得模式,幫助學習者提高自主學習和概括、內(nèi)化、輸出語言的能力。它改變了學習者孤立記憶單詞和注意詞語搭配的矛盾,兼顧了詞匯、語法和語用,讓學習者把更多精力放在記憶成塊出現(xiàn)的詞匯和各種形式的短語上,即語塊上。同時,在整個習得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語塊自主學習能力,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促進了語塊的輸出。
我國的外語教學在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等方面具有自身特點。由于學習語言環(huán)境的不是母語環(huán)境,課堂學習時間又有限,因此限制了學習者獲得的語言輸入量,不利于語言輸出水平的提高和自動化的形成。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學習者的語塊意識,加強語塊的輸入與輸出,提高學生自主構建語塊的能力,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語塊的運用水平。
1.樹立語塊意識,加強語塊化的語言輸入
輸入是習得的基礎。語塊作為英語口語語言教學的理想輸入單位,是有效構建語篇的語言材料。學生掌握語塊的多少,決定了語言運用水平的高低。語塊化的語言輸入涵蓋了各種實用句型、短語、成語和固定搭配,同時兼顧了意義和形式。它強調(diào)語言輸入與具體語境的結合,同時克服了交際型教學中對語言形式聚焦不足,又不是單純的語言形式教學,與傳統(tǒng)的詞匯講解、句型操練存在著本質(zhì)的不同,是對交際法的補充發(fā)展。
在語言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習者樹立對語塊學習的意識,提高對語塊的敏感性和用語塊進行思維的習慣。同時,教師需向學習者明確語塊學習的意義、價值和作用。由于語塊出現(xiàn)頻率高,無需分析結構,可以直接提取,增加了口語表達的準確性;每個語塊兼有語用功能,提高口語表達的得體性;一些語塊兼有組織語篇的功能,促進口語表達的連貫性;語塊提取性強,省去了思維的過程,使學生能夠脫口而出,達到流利表達的效果。其次,教師需精選輸入的內(nèi)容,向學習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形式多樣的輸入,提高輸入的質(zhì)量。如果學習者沒有對輸入產(chǎn)生注意,就無法進行吸納和重構。因此,輸入不僅是可理解的,教師更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掌握交際語境中的語塊,將語塊的建構和積累成為語言學習的重心。再次,提高輸入的頻率,反復的輸入不僅有助于學習者有意識或潛意識地習得語言特征,建構和積累語塊,還可以幫助學習者達到自動化程度,并且可以影響學習者的注意程度,從而影響習得的效果。
2.培養(yǎng)收集識別語塊的能力,擴大語塊的積累
培養(yǎng)學生收集、識別語塊的能力猶如授之以漁。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結合英語教學的要求,收集高頻語塊,建立可供學習者參考的聽說讀寫方面的語塊庫。同時激發(fā)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意識,指導學習者在課外進行搜集整理語塊,并進行分類,加深對語塊的理解和記憶,擴大語塊的積累。在講解詞匯語塊時,注意積極創(chuàng)造交際情景,將特定的詞匯與相應的語境相聯(lián)系,讓學習者對其進行相關語言生成能力練習,這樣就將詞匯意義、語法作用和語用意義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習者在獲取信息的同時了解語塊在組句和組篇中的作用,增強記憶效果,達到復習、鞏固已學語法知識的目的,提高了學習者運用語塊的能力。同時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背誦、聽寫、測驗、競賽等方式檢驗語塊掌握的程度,激勵學習者積累語塊,促進學習者迅速掌握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將語塊的音、形、義牢記于心,使其真正內(nèi)化。
3.增強語塊運用能力,促進二語系統(tǒng)的發(fā)展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進行交流,很多學習者聽讀能力很強,但由于種種原因不敢開口。語言學習就像開車、游泳一樣,在不斷使用和輸出過程中成為一種熟練技能。語塊使用的次數(shù)越多,內(nèi)化程度越高,越能加劇語言處理的自動化,促進二語系統(tǒng)的發(fā)展。因此,在重視語言輸入的同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創(chuàng)造大量的交互機會,鼓勵學生不要怕犯錯誤,加強語言輸出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的開始階段,只要學生能以詞塊為單位清楚地表達個人觀點或思想,完成交際任務,就應該給予肯定,無須過多關注語言形式。隨著學習者表達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需盡可能給學習者提供及時恰當?shù)姆答?,更正表達不當之處。反饋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力,使學習者注意到語言形式或語言使用中的錯誤。通過幫助學習者意識到錯誤以及提供學習者正確的輸入,能促進語言習得系統(tǒng)的發(fā)展。
[1]楊玉晨.英語詞匯的板塊性及其對應用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1993,(3):24-26.
G642
A
1673-0046(2010)9-0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