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飛
(大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在教師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若干思考
張永飛
(大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3)
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逐步得到落實。高校的教師教育要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與基礎教育相適應,轉(zhuǎn)變觀念,探索課程體系改革,提供支持保障,以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zhì)的中小學教師。
教師教育;研究性學習;對策
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時代,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自主創(chuàng)新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標志,對社會、國家的發(fā)展起關鍵作用的是創(chuàng)新性人才。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重要學習方式,正在走進基礎教育的課堂。師范生作為未來在基礎教育中推動研究性學習的生力軍,其自身應具備較強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如果師范生對研究性學習沒有深切的體驗,難以想象未來他們能夠擔負起教育的重任。
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含義,很多研究者都在自己的研究中下過定義,這些定義總的來說沒有太大的分歧〔1〕,或指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或指一門專設課程〔2〕。無論是哪種定義,研究性學習的含義都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不把現(xiàn)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以問題為載體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境,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學生借助于一定的方法,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chǎn)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
研究性學習的開設,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相對的一組概念。就人的發(fā)展而言“,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這兩種學習方式都是必要的〔5〕,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當下之所以大力強調(diào)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已過時,而是在以往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過多地強調(diào)了接受性學習,讓學生主要通過聽講、記憶、練習獲取知識,把接受性學習置于中心位置,而忽略了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不再以繼承知識、維持現(xiàn)狀為學習目的,而要能夠用未來眼光去看待當前的事實,關注當前的普遍性問題。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引導和輔助的角色,從問題的提出到方案設計、實施和獲得結論的過程都是由學生為主來完成。研究性學習關注的不是學術水平的高低,而是學習過程和學生的體驗。它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地位,保障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它正在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
2.1 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在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知識已經(jīng)成為最重要的生產(chǎn)要素,其對經(jīng)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jīng)超過了土地、勞動力、資本、原材料等其他生產(chǎn)要素貢獻率的總和,這種變化也對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F(xiàn)代國家之間、企業(yè)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競爭。而據(jù)統(tǒng)計,我國人才總體規(guī)模已近六千萬人,但高層次人才卻十分缺乏,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戰(zhàn)略科學家更是鳳毛麟角〔6〕。人才的關鍵在教育,今天在校學習的師范生是未來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教師的素質(zhì)高低是決定國家教育水平、教育質(zhì)量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師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國際競爭的要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2.2 是適應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激烈的國際競爭使得各國政府都把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人才作為教育的首要任務。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提出的專題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認為,讓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7〕,是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世界各國大學人才培養(yǎng)在重視基礎課程的同時,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yǎng)不出杰出的人才?”對于中國教育來說,似乎也成了一道無解的斯芬克斯謎語〔8〕。這對傳統(tǒng)教育體制、觀念、方式提出了深深的質(zhì)疑。溫家寶總理也提出“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薄?〕教育部最近也提出要求高校按社會需求進行新一輪改革,剛剛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也把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中國要實現(xiàn)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實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和諧〔10〕的現(xiàn)代化目標,絕對離不開先進的、現(xiàn)代化的教育。當前進行更大膽的教育改革、教育創(chuàng)新是迫在眉睫的時代要求。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理應值得重視和大力提倡。
2.3 是與基礎教育改革相適應的迫切要求 20世紀90年代,我國基礎教育開始了第八次課程改革,至今來看,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主力軍〔11〕,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和推進者,先進理念要靠教師在實踐中去落實。沒有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課程改革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但當前教師教育的培養(yǎng)的模式,顯然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師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養(yǎng)的要求不能對接;課堂教學方式落后,仍是以傳統(tǒng)的“接受式教學”為主導;應試教育亦在高校的教師教育中普遍存在?;A教育課程改革把研究性學習視為課程改革的亮點,但在實施中又面臨廣大教師不懂、不能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現(xiàn)實。高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幾乎沒有從事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自然也不具備指導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高師院校作為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主要場所,積極改革,努力培養(yǎng)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高素質(zhì)教師是高師院校的主要任務。因而,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培養(yǎng)師范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迫切性更為突出。
3.1 破除陳舊、落后教育觀念,確立與研究性學習相適應的理念 教育觀念滯后是當前教師教育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重要原因,并直接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如在“教育評估”的指導下,“科學、規(guī)范”成了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在此影響下,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往往只注重教師的備課、教案準備等情況,而忽視對教師的教育觀、教學方式的要求和監(jiān)控,致使教師只能“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的傳授;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英語計算機通過率、證書獲取率等結果的量化,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觀、學習過程、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和監(jiān)測。這樣的教育觀念大大約束了師生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嘗試的積極性,必然也導致了大部分師范生個性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足。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壯大,都有其必然的環(huán)境和條件,教育教學的改革也不可能立刻“藥到病除”。研究性學習在高校的教師教育中的開展,也需要自由、寬松、包容的成長環(huán)境。“兼容并包、學術自由”曾經(jīng)是北大的辦學理念,今天把這樣的思想作為借鑒也并不顯得過時。黨的十七大提出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10〕是指導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以此為基礎的當代教育理念強調(diào)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fā)展,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從研究性學習的要求來看,它能夠較好地使得這樣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實。同時師范生從事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也能夠較好解決專業(yè)意識不強、綜合性能力弱、與基礎教育相脫節(jié)等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一專多能”的跨學科、復合型中小學教師〔12〕,對教師水平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給予研究性學習以正確的定位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在中小學開設研究性學習為必修課,充分說明了它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前基礎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卻又存在“無師懂教”的尷尬局面。以我國學校的實際情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必然要受到教師本身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制約,教師自身不具備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在基礎教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句空話。當前教師職前培養(yǎng)中,作為師范性象征和具體體現(xiàn)的教育專業(yè)課程長期以來沒有突破公共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育學“老三門”的課程設置模式〔13〕,這樣的內(nèi)容缺乏實踐性與綜合性,對培養(yǎng)師范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意義不大;加之教師專業(yè)標準模糊和資格認證門檻較低,這樣的教師教育模式與基礎教育對高素質(zhì)教師的要求是嚴重不相適應的。因此,調(diào)整現(xiàn)行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使之與基礎教育相適應,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是當前教師教育應考慮的問題。研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綜合性、探究性的特征,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育課程體系中理應得到一定地位和重視。與基礎教育中研究性學習課程改革相一致,不僅在教師教育中開設專門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還要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滲透研究性的學習方式,以使得師范生不僅本身具備研究性的學習能力,更具備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3.3 從方法、資源、評價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證研究性學習順利開展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把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系統(tǒng)理論進行學習,理論的作用是指導實踐。讓師范生從理論上對研究性學習有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師范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自覺性,提高思辨能力;二是采用“做中學”的策略,指導學生開展聯(lián)系實際社會生活的綜合性研究活動,在實踐中掌握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性學習作為“無固定教學內(nèi)容、有教學目標的課程”,整個社會生活都是開放的學習資源。從課程資源角度講,可分為校內(nèi)資源和校外資源,校內(nèi)課程資源包括教師、參考書、圖書館、實驗室、校園網(wǎng)等;課外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鄉(xiāng)土資源、虛擬網(wǎng)絡資源等,特別要求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建立教育教學實踐基地,為學生獲取校外資源提供方便。研究性學習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yǎng)社會責任心等。因此,在確立合理評價標準時,不僅要構建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還應重視其邏輯理性與社會實踐理性的評價,使得評價起到激勵、引導、推動的作用,而不打擊師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研究性學習帶來教育的變化,不僅僅是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的批判與補充,它更深深地對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形成了沖擊,對當前教師的生存方式提出新挑戰(zhàn),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大的阻力。研究性學習在教師教育中的實施,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與合作,才能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1〕陳志科.研究性學習的概念問題〔DB/OL〕(.2004-03-01)〔2010-07-26〕.http://www.pep.com.cn/kcs/kcyj/ztyj/xxyj/ 200403/t20040301_78641.htm.
〔2〕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0.
〔3〕曾云華.對高等師范院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yè),2007(11):178.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EB/OL〕(.2006-03-29)〔2010-04-26〕. http://info.jyb.cn/jyzck/200603/t20060319_13132.html.
〔5〕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4.
〔6〕盧建和.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關鍵是人才〔DB/OL〕(.2006-01-23)〔2010-07-26〕.http://www.rensb.com/showarticle.php? articleID=3695.
〔7〕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
〔8〕葉匡政.別讓“錢學森之問”無解〔DB/OL〕(.2009-11-24)〔2010-07-26〕.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 2009-11/24/content_144879.htm.
〔9〕溫家寶.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EB/OL〕(.2009-10-12)〔2010-07-26〕.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0/12/content _12213976.htm.
〔10〕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1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意見〔EB/OL〕(.2006-03-19)〔2010-07-26〕.http://www.jyb.cn/info/jyzck/200603/t 20060319_13123.html.
〔1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策略〔EB/OL〕(.2001-11-26)〔2010-07-26〕http://www.edu.cn/20011126/ 3011701.shtml.
〔13〕張永飛.緘默知識觀視角下的高師教育改革探討〔J〕.新課程研究,2008(9):115.
Reflections on the Inquiry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ZHANG Yongf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personnel through inquiry learning has been gradually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College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ociety and basic education.To foster highly qualified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ompetence,traditional ideas should be changed,curriculum reformation should be explored.
teacher education;inquiry learning;strategy
G45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672-2345(2010)11-0074-03
2008年大理學院第三期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JG-Ⅲ-11)
2010-09-27
張永飛,講師,主要從事教師教育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黨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