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英
(湖南理工學院大學英語部,湖南 岳陽 414006)
論神話原型對《荒原》的陌生化表達*
熊海英
(湖南理工學院大學英語部,湖南 岳陽 414006)
《荒原》以神話原型為主線,通過“異化”手法,營造陌生感覺。《荒原》進行陌生化表達所運用的神話原型主要有“死而復活”、“尋找圣杯”和“水與火”。
荒原;神話原型;陌生化
艾略特的長詩《荒原》是西方文學中的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杰作,是現(xiàn)代派詩歌的里程碑?!痘脑吠黄苽鹘y(tǒng)的詩歌表現(xiàn)方式,運用大量的神話原型,并以神話原型為主線,使用了多種“異化”手法,營造彼此混淆、雜亂無章、虛無縹緲、似是而非的陌生感覺,生動刻畫了一戰(zhàn)后瀕臨崩潰的荒原式的西方文明,表達了作者對西方現(xiàn)代文明乃至世界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憂慮。本文就《荒原》通過神話原型進行陌生化表達作簡要分析。
當代著名文藝理論家弗萊認為,神話是一個總體隱喻的世界,而文學就是移位的神話。神話原型批評是20世紀50、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批評流派。由于其廣泛的影響力,神話原型批評被著名文學理論家韋勒克譽為與馬克思主義批評、精神分析批評鼎足而三的真正具有國標性的文學批評[1]。神話原型批評的基本精神在于,闡明人類的共同心理經(jīng)驗和人生體驗如何體現(xiàn)在古代神話、宗教儀式和原型中,并探索文學現(xiàn)象和以上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艾略特說,20世紀神話原型批評的形成乃是“心理學、人種學以及《金枝》共同發(fā)生作用”的結(jié)果[2]。
如艾略特所言,《金枝》在神話原型理論的產(chǎn)生過程具有決定性作用。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在1890年出版的《金枝》,是一部研究巫術、宗教和史前神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類學著作,對神話原型批評的形成有巨大影響,被認為是神話原型理論的奠基之作。
而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原型”理論,則從心理學上為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超越個人的“種族記憶”,是人類積累的無數(shù)同類經(jīng)驗經(jīng)過代代傳承,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中形成的心理氣質(zhì)。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主要是一些“原始意象”,被稱之為“原型”。由于原型是一種“預先存在的形式”,它實際上屬于人類“本能自身的無意識形象”,或者是人類“本能行為的模式”[3]。由于人類無法感受到原型的存在,原型出現(xiàn)在意識中一般顯現(xiàn)為神話形象,所以說,原型本質(zhì)上是神話原型,神話是處于潛意識的原型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榮格在《原型與集體無意識》中明確地說:“所有自然的神話過程,如夏季、冬、月亮和雨季等等并不意味這些客觀現(xiàn)象的比喻,而是內(nèi)心世界象征的表現(xiàn),是心靈中潛意識的戲劇化——即反應自然界的事件”[4]。神話原型自我顯現(xiàn)的非自覺性現(xiàn)象,既是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某一原型意識的激活過程,也是讀者閱讀原型時,觸動沉積在內(nèi)心深處的“集體無意識”的過程。榮格認為,這就是偉大的藝術作品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奧秘。
神話原型批評理論的完善,以加拿大文學批評家N·弗萊的代表作《批評的解剖》為標志?!杜u的解剖》被譽為神話原型批評的“圣經(jīng)”。弗萊豐富了原型概念的涵義,他在《文學的原型》一文中說:“神話是一種核心性的力量,它使儀式具有原型意義,變神喻成為原型敘述。因此,神話就是原型”。弗萊把文學看成是神話和儀式在現(xiàn)當代社會消亡后的復活和再現(xiàn),認為文學中必須追尋一種神話的模式。當神話的模式成為文學的模式,與之相對應的是,神也成了文學中的各類人物。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就具體的文學實踐而言,弗萊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式方法關鍵是找出人類的原型來,當我們(作者和讀者)均能進入原型之中便可獲得成功。因為,神話是“一個總體隱喻的世界,其中一切的一切都潛在地同一,好象它們都處在單一無限的整體之中?!保?]
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學派提出的“陌生化”,旨在分析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和技巧。俄國形式主義批評流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在《藝術作為手法》中指出:“藝術的手法就是事物的‘陌生化’,是復雜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難度和時延,既然藝術中的領悟過程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它就理應延長;藝術是一種體驗事物創(chuàng)造的方式,而被創(chuàng)造物在藝術中已無足輕重?!保?]形式主義批評者認為,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已習以為常,變得麻木,失去了新鮮感,自然就沒有興趣去關注它,為了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文學必須對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陌生化,對已熟知的世界進行一種陌生化的表達。
《荒原》陌生化的手法多種多樣,以神話原型為載體進行神話原型批評,是艾略特在《荒原》中進行陌生化表達的重要方式。什克洛夫斯基認為藝術家體驗生活不能停留在與生活同一的層次上,而是“永遠是挑起事物暴動的禍首。事物拋棄自己的舊名字,以新名字展現(xiàn)新顏,便在詩人那里暴動起來?!保?]艾略特是一位善于反叛舊生活、制造新生活的勇士。他通過大量使用神話原型,用他者來說明自己,用過去來演繹現(xiàn)代,用神話來影射現(xiàn)實。在這種通過神話原型進行說明和演繹的過程中,有兩套語言在運行著,一套是神話原型的字面語言,是直接的可見的,另一套是蘊含在神話原型里面的語言,是不可見而具有隱喻意義的。這樣前后內(nèi)外呼應而產(chǎn)生陌生化,將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完整而晦澀地體現(xiàn)出來。
在《荒原》中艾略特主要運用了三個神話原型進行陌生化表達。一是“死而復活”的神話原型,為弗雷澤的《金枝》中講到的繁殖神故事;二是“尋找圣杯”的神話原型,即魏士登在《從儀式到傳奇》中關于漁王的傳說和圣杯傳奇重生原型;三是“水與火”的神話原型,主要來源于古希臘神話和基督教神話。
1.“死而復活”的神話原型。宗教否認死亡是生命的終結(jié),認為人能夠創(chuàng)造精神與靈魂再生和復活,以超越有限的肉體生命,所以宗教便創(chuàng)造出死后復活與再生來慰藉人的心靈?!八劳觥偕边@一原型體現(xiàn)了遠古人類因無法把握命運而又祈求達到永恒的愿望。
《荒原》中,艾略特引用了《金枝》中有關繁殖神阿蒂斯、阿多尼斯、奧西里斯等的章節(jié)。圍繞這些神圣帝王形成了一系列的禁忌和儀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死而復生”?!督鹬Α分v述了人們通過祭奠阿蒂斯、阿多尼斯、奧西里斯諸神之死來使他們的土地重新變得肥沃。《荒原》中排尼基就是《金枝》中提到的奧西里斯。艾略特《荒原》所描寫的茫茫干旱之地的荒原,萬物凋零,沒有生機,就像繁殖神喪失了性能力(《金枝》認為繁殖神的死亡與復活同植物枯榮是一致的),表明人類處于精神虛無狀態(tài)的情景。
在《荒原》中,到處充滿了死亡意象。艾略特在《荒原》序言中寫道“是的,我自己親眼看見古米的西比爾吊在一個籠子里。孩子們問她,‘西比爾,你要什么’的時候,她回答說,‘我要死’?!卑凑障ED神話,西比爾因為被阿波羅所鐘愛,得到了預言與永生的能力,可西比爾忘了要永葆青春的權力,而且只要西比爾手中有“一撮土”,她就能永遠活下去。西比爾痛苦萬分,一方面她沒有青春永駐的能力,被衰老丑陋折磨著;一方面她又是永生的,求死不能,她實現(xiàn)不了死而再生的愿望。
詩人借助死亡—再生原型,來表現(xiàn)生死交織、死而再生的主題。如水邊的宗教儀式(死亡—漂流—撈起),是為死者超度亡魂,使其死而復生的儀式。《荒原》所描繪的死亡意象中都蘊涵著再生的希望。如死了的土地滋生著丁香,春雨里呆鈍的根,會抽芽開花的尸體,荒原上“紅石巖”下的陰影,等等。詩中美麗的風信子女郎,她的愛人“不生也不死”,是一副雖生猶死沒有靈魂的軀殼,她愛情死了,而風信子花則是繁殖儀式里復活了的神的象征,寓示著一種再生。《荒原》中“絞死的人”,艾略特說指的是“蒙頭巾的人”(指耶穌),在宗教中耶穌是死而復活的典型形象。
2.“尋找圣杯”的神話原型?!痘脑返暮芏鄤?chuàng)作素材直接取自于魏士登的《從儀式到傳奇》一書,其題名就取自《從儀式到傳奇》尋找圣杯這一傳說,可見尋找圣杯的原型對艾略特《荒原》的影響之深。艾略特在注釋中說道:“這首詩不僅標題、構局,而且許多零散的象征都受杰西·L·魏士登女士論圣杯傳說的那本書《從儀式到傳奇》的啟發(fā)。”《從儀式到傳奇》主要研究古代宗教儀式淵源,主要研究對象是中世紀歐洲騎士文學題材——圣杯傳奇。尋找圣杯的原型緊密相連的是有關漁王的神話原型。《從儀式到傳奇》講的是一片干早的土地被一個殘廢而不能生育的漁王統(tǒng)治而發(fā)生的故事。這片干早的土地的命運和他的統(tǒng)治者緊緊相連。只有漁王康復,獲得健康,這塊土地才能獲得新生,否則這片土地將永遠荒蕪,莊稼不能生長,牲畜也不能生育。這種詛咒消失的條件是:當一個佩帶利劍的騎士經(jīng)受種種考驗來到漁王河岸的宮殿中,找到圣杯,治愈漁王,“荒原”才能恢復生機。漁王形象是植物神也是繁殖神的變體,年末的時候人們哀悼他的死亡,當春天大地復蘇時慶祝他的復活。漁王死而復生的故事衍化成為尋找圣杯的故事,并進入基督教的儀式。據(jù)說圣杯是耶穌受難時門徒用來接血的杯子,另有一種說法為圣杯是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后的晚餐時用過的杯子,后來杯子失蹤了。詩人在詩歌的結(jié)尾部分描寫道:在淡淡的月光照耀下,主人公來到起伏的墓地附近那“空的教堂”??湛盏慕烫眠B窗戶也沒有,門在不停搖晃。年久失修的教堂如同廢墟空無一人,暗寓荒原上的人們已經(jīng)喪失信仰,如同行尸走肉。但是,主人公畢竟找到了教堂,于是信仰就應當有立足之地,重建信仰就將有可能[8]。尋找圣杯的神話原型,象征著人們對真理與信仰的追尋。
3.“水與火”的神話原型。艾略特在《荒原》中借助水與火的原型來揭示“荒原”的成因,探索人類重建信仰的路徑。在原始神話中,水的象征意義在本質(zhì)上與性欲有一定關系?!痘脑分校八钡脑偷南笳饕饬x是復合的,既有凈化性又有毀滅性。水及水的變體在《荒原》中反復出現(xiàn)。詩的開篇的“春雨”就形成了一個兩面的意象,一方面象征著生命力與新生,另一方面,它所帶來的記憶和欲望又是殘忍而可恨的。水本是純潔而干凈的,而“泰晤士河”卻見證了河邊上演的恥辱與墮落。在詩歌的第47行,女相士說道:“是你的一張,那淹死了的膝尼基水手”,從而讓主人公小心“水里的死亡”。在艾略特的筆下,膝尼基水手、福迪能王子和士麥那商人都是死于水中的人物,而水則是那情欲的大海。接下來,詩人借用《神曲》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水里的死亡”,只見“一群人魚貫地流過倫敦橋,人數(shù)是那么多,我沒想到死亡毀滅了這許多人。”詩人要說明的是,現(xiàn)代“文明人”失去了信仰,在繁榮的現(xiàn)代生活里變得異化,深陷于情欲之中,其精神與靈魂已經(jīng)死亡。
“火”的原型在神話和宗教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偷天火使人類開始了文明生活,火受到人類的崇拜。在艾略特的《荒原》中,人類的欲望之火一年四季始終都沒有熄滅過。“仙女們”與公子哥們尋歡作樂,斯溫尼與鮑特太太偷情,菲羅美被殘暴的國王奸污……到處是情欲橫流的畫面,詩中連續(xù)出現(xiàn)五個“燒呵”,詩人渴望點燃熊熊大火,燒盡人類丑惡,凈化人類靈魂,讓墮落者在火中重生。
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強調(diào)《荒原》的時代背景,他認為《荒原》創(chuàng)造了一個精神迷失的黑暗而痛苦的景象,這種景象并不屬于某一個人,而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文化,屬于現(xiàn)代的城市,屬于戰(zhàn)后的世界。略特在《荒原》中通過神話原型來批判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存在的社會危機,其主題創(chuàng)作手法可謂是獨辟蹊徑?!八蓝鴱突睢?、“尋找圣杯”和“水與火”的神話原型,以及圍繞這三個主題神話而出現(xiàn)一系列意象,隱含著追尋和復活的含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對現(xiàn)代西方精神世界的荒蕪、信仰和道德危機的深刻揭露與深深憂慮,另一方面又召喚人們從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復活的希望。
[1]王世蕓.關于神話原型批評[J].文藝理論研究,1995,(1).
[2]王恩衷.艾略特詩學文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3]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4]伍蠡甫,胡經(jīng)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5]胡經(jīng)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三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6]吳玲英,游翔文.論《荒原》敘述視角上的陌生化技巧[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7]方珊.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89.
[8]張國杰.“神話原型”框架中的“荒原”意象社會科學戰(zhàn)線[J].學術短文,2006,(3).
I106.2
A
1008-4681(2011)03-0083-02
2011-04-15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08YBB241。
熊海英(1974-),女,湖南湘潭人,湖南理工學院大學英語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