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玲汪 虹王麗梅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0;2.燕山大學,河北秦皇島066000)
高校德育教育引入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
王麗玲1汪 虹1王麗梅2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0;2.燕山大學,河北秦皇島066000)
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大學生的人格之中,以此來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凈化社會風氣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高校加強大學生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矯治高校德育教育的“無效化”。
傳統(tǒng)文化;高校德育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受到空前關注,高校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偏重于灌輸,學生容易聽而生厭,甚至產生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弱化,收效甚微。另外,高校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也使高?!叭恕钡呐囵B(yǎng)逐漸被“才”的訓練所取代。一些大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嚴重脫節(jié)、傳統(tǒng)美德觀念淡薄、抗挫折能力較差、缺乏合作精神、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還有一些學生缺乏誠信,考試作弊、騙取助學金等不良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F(xiàn)在大學生中存在兩個極端:一是主體性的消泯,大學生被置于被動的純粹客體地位;二是主體性的張揚,造成了主體與自然分離,主體與社會分離和主體自身的異化。這兩個極端都不利于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蔡元培說:“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使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思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备咝5掠ぷ鞯囊恍┎蛔?可以通過借鑒傳統(tǒng)文化思想來彌補。如“知行合一”思想對于糾正高校德育中的知行脫節(jié)毛病有一定的裨益。傳統(tǒng)文化蘊涵著潛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那些傳統(tǒng)美德“一旦內化成人們的態(tài)度和信念”必將“持續(xù)地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并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和行為”[1]。所以引入傳統(tǒng)文化,加強高校大學生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把人看作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人為貴。這和科學發(fā)展觀中的“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價值理念不謀而合?!昂椭C之道”包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際關系的“和諧”、追求“內心的和諧”四個方面。
人類社會在大自然中生存并發(fā)展,人與大自然相通相應,是個息息相關的統(tǒng)一體。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講“征服自然”,而是非常重視“順應天時”、“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的關系是和衷共濟的。古人把天、地、人三者結合起來統(tǒng)一考察,形成了從聯(lián)系中和整體中看待問題、強調和諧的思維方式。近些年,由于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我們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氣候反常、各種災難不斷。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社會物質財富的繁榮和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以毀壞人的生存環(huán)境為代價。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中華民族一向以節(jié)儉為榮,以奢靡為恥。我們強調的節(jié)儉,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等政策表明人類認識到向人與自然“和諧”回歸的必要性,使人與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得以延伸下去,這也凸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理念的重要作用。
人與社會的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xiàn)。我國自古崇尚倫理道德,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是靠政治倫理維系的。每個人都有相適應的個人的地位、責任、義務和權利。“中和”、“中庸”思想就是古人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當今中國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大學生學習這些傳統(tǒng)美德,如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禮義廉恥、改過遷善、倡導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為構筑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和諧”觀念是中華民族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準則。儒家以仁愛之心、忠恕之道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表現(xiàn)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中就是“禮”,即所謂“禮之用,和為貴”[2]8。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強調孝敬父母,忠孝仁愛、誠實守信、重義輕利。這些都有助于當今人際關系的“和諧”。誠實守信自古就被我們民族先人看成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正所謂“君子養(yǎng)心莫于誠”?!靶拧笔钦\實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現(xiàn)。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重諾守信是人與人之間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
以上三個“和諧”都是內心和諧的外在表現(xiàn)。探尋內心和諧的過程是尋道的過程,也是人人必經(jīng)的心路歷程。古人對尋道十分重視?!摆w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边@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古人不論資排輩,強調“有志不在年高”。
儒家提倡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的治學之道,主張刻苦學習,不甘人后,“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惫湃诉@種“自強不息”的尋道精神、勤勉好學的學習態(tài)度也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的?!暗酪舱卟豢身汈щx也,可離非道也?!盵3]16君子找到自己信仰的真理,會將它如生命一樣珍視,懷著戒慎與恐懼心情,時時生怕違背了它。得了和諧之道,就有了明確的生活目標。確實,在這個復雜多變的社會里,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了?,F(xiàn)在的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流是積極向上、健康的,但一部分學生更傾向于追求物質利益,迷戀五光十色的商品文化,功利意識增強。人活在世,最怕沒有堅強的毅力去努力保持自己內心的和諧。一個人總要清心寡欲,持志不動,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狀態(tài)。這種重“道”思想對今天浮躁的社會還是有用的。
“內圣外王”是“和諧之道”具體化。內圣,就是加強自我修養(yǎng)、樹立理想境界、磨礪堅強意志;外王,即是服務社會,管理國家、平治社會。
“內圣”適用于“修身、齊家”、“窮則獨善其身”階段。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鬃釉凇墩撜Z·季氏》中說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眱仁ヒ髢刃暮椭C,保持“中庸之道”,即無過無不及的尚中狀態(tài)。無論處于何種境遇,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隨遇而安。要順應自然,自得其樂,強弱盛衰都會發(fā)生變化。對于大學生來說,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提升自我,要謙虛進取,吃苦耐勞。只要能夠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日積月累地做下去,終究會超越自我,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目標與價值。
“外王”,指的是在得志時的“治國、平天下”、“達則兼濟天下”階段。這個階段提倡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是有積極意義的。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推崇仁民愛物,經(jīng)世濟民?!耙蕴煜聻榧喝巍薄ⅰ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對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和道德境界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對于大學生來說,從“內圣”到“外王”既是從弱到強的兩個發(fā)展階段,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內圣”是“外王”的基礎,“外王”也離不開“內圣”,沒有“內圣”的積淀,“外王”也失去了源頭活水。
高校要有針對性地改革德育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實思政課內容的同時,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融人其中,以增強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關于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已出版不少,但一般都比較抽象,很難為大學生所理解,我們要結合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心智特點,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內容進行優(yōu)化。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傳授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新穎方式,使傳統(tǒng)文化為矯治高校德育無效化服務。
德育不能游離于日常工作和學生日常生活之外,德育是一種體驗和實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體驗,最根本的是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貧w現(xiàn)實生活,保證德育與現(xiàn)實相一致,實現(xiàn)德育生活化,乃是當代高校德育的重要課題。針對目前高校德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應把教育主體置于生活之中。立足于充分發(fā)揚中華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學生的道德教育融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讓學生在人際日常活動中體悟做人的道理,將道德內化為學生的內在要求,從而使得達到一種如春雨一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高校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點。德育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氛圍滲透于學校日常工作和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營造全方位育人的氛圍。校園的人文傳統(tǒng)以及各種制度、硬環(huán)境體現(xiàn)出校園文化品位。品高人自殊,有什么樣的成長環(huán)境,往往就有什么樣的人格氣質。教師的師德風范、人格魅力、自身的素質、工作理念、目標、方式、作風,本身就是一種德育資源。德育熏陶可以滲透于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愛生的人文傳統(tǒng)和良好的科研教學氛圍以個性的方式體現(xiàn)到學生的課堂上,它們與教師本人的道德風范、人格魅力一起構成師生間德育熏陶的良好文化心理氛圍。
在學校開設中國儒家文化、古代哲學等有關科目的公共課,定期邀請著名專家學者做某種精神或某個傳統(tǒng)理念的專題講座,并在學生中舉行討論會、征文、演講比賽等校園活動,讓學生在了解的基礎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認識,并力求在這些科目的教學過程中把簡單的知識傳授轉變成細致入微的養(yǎng)成教育。
[1]盧先明.依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報,2010,(4).
[2]張伯峻 .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3]夏子全.四書五經(jīng)[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編輯:楊桂芳
2010-11-18
本文為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立項課題“傳統(tǒng)德育理念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無效化’矯治研究”(編號:201003283);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0年度教研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困境及對策”(編號:J YYB201009)的階段性成果。
王麗玲,女,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汪 虹,女,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麗梅,女,燕山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