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詩圖 曹國新 鄧 蘇
(1.武漢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81; 2.江西財經大學生態(tài)中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13; 3.福建尚普電氣設備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00)
旅游有著本體上高度復雜性和形態(tài)上的多維特征,它是一項綜合性的異地活動,眾多不同社會現(xiàn)象交織在一起,使人們經常從各自觀察到的局部現(xiàn)象來認識其本質。
長期以來,關于旅游的本質往往見仁見智。旅游本質的研究的主流成果可以概括為經濟本質論和文化本質論兩大傾向(曹詩圖,2008)。第一種傾向認為,旅游屬于經濟范疇,是旅游者在異地的消費活動,旅游的效益主要體現(xiàn)在拉動經濟增長,其本質是經濟,例如葛立成指出,“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歷史學的角度出發(fā),人們認為旅游是一種社會交往、一種心理體驗、一種文化活動或一種歷史現(xiàn)象。但從本質上說,旅游是一種經濟活動,是旅游者的經濟行為。”①引自:龍江智.從體驗視角看旅游的本質及旅游學科體系的構建[J].旅游學刊,2005(1):21-26.;另一種傾向認為,旅游屬于文化范疇,是人類在基本生存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其本質是文化(鄧輝,2009)。此外,美學家認為旅游的本質是一種綜合性審美活動(葉朗,1988),人類學家認為旅游的本質是具有“儀式”性質的行為模式(Graburn,1983),文化學家認為旅游本質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孫洪波,2009),旅游學者認為旅游本質是愉悅(謝彥君,2001),持綜合論或構成主義觀點的學者認為旅游的屬性應該是一種以文化為主并帶有經濟等屬性的綜合社會現(xiàn)象(李天元,2003),等等。
這些關于旅游本質的表述都可以從研究者各自學科的視角出發(fā),在復雜的旅游行為中找到自己的依據(jù),卻又都難以全面概括旅游的本質,因此有必要對旅游的本質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哲學通常有兩大基本功能:一是有助于正確分析事物變化,二是有助于正確認識事物本質。立足于哲學的視角,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旅游的本質。
所謂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所謂旅游本質,是指旅游這一事物本身固有的、決定旅游的性質、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現(xiàn)象是多種多樣的,流動不定的,變化無常的,虛假不真的;而本質是確定不變的,永恒單純的,真實可靠的,具有終極性的認識價值。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應注意抓住主要矛盾或核心問題。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叫做矛盾。在復雜事物中包含多個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但其中必然有一個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這個矛盾就是主要矛盾或核心問題。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每個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了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性質。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曾經指出:“科學研究的區(qū)分,就是根據(jù)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對于某一現(xiàn)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①引自: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4.”任何一門成熟的學科,都是圍繞其主要的或特有的矛盾(其決定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質)展開的,這是學科研究的出發(fā)點,更是學科體系構建的切入點。旅游學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在旅游研究的過程中,由于專業(yè)背景、研究視角、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旅游研究的離心分散與相對獨立,導致旅游學術界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長期以來難以形成一個可被普遍認可的定義。例如,對于旅游本質以及旅游的定義等基本概念,目前旅游學術界還沒有形成定論,而對旅游的本質的模糊認識會妨礙旅游科學的研究、旅游學科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對旅游研究領域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辨析。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矛盾論觀點看,事物或現(xiàn)象的主要矛盾或特有矛盾決定了事物或現(xiàn)象的本質?!奥糜螌嵸|上是一種矛盾現(xiàn)象,是人類矛盾需求心理的突出產物”(謝彥君,2001)。旅游的主要矛盾或特有矛盾是“身心補償”(身心自由的匱乏或失衡-身心自由的滿足或平衡),本質是“體驗”,是人們?yōu)閷で笊硇难a償,以消遣、審美、求知等精神愉悅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環(huán)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覽和逗留的各種身心自由體驗。旅游的核心是“游”,是一種具有深刻感性意味的精神性活動。“游”所揭示的是人的身心上的一種自由感和美感,實質是一種身心自由的體驗,用哲學觀點看是“走向自由”,現(xiàn)代旅游哲學認為是“異地身心自由的體驗”。旅游體驗作為體驗的一種,既有體驗的共性,又有自身的個性,內容極為豐富。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與詹姆斯·吉爾摩在《體驗經濟》(2002)一書中認為:“體驗是指當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币罁?jù)參與程度和環(huán)境上的相關性這兩個維度,可劃分為四個不同的類別:娛樂體驗、教育體驗、審美體驗和遁世體驗,這四種類型的體驗以綜合的形式出現(xiàn)在旅游現(xiàn)象中。體驗本是一個美學概念,用以描述人們在審美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身心感受和狀態(tài),因此不少學者傾向于將“審美體驗”視為旅游的主要本質(葉朗,1988)。哲學家大多認為,審美意識給人以自由,如黑格爾(1979)說過,“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甭糜螌徝阑顒邮乾F(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精神失衡的一種補償活動,是現(xiàn)代人尋找精神回歸的內心傾向的體現(xiàn),是人們尋求生命自由的重要形式之一。
當然,我們應將旅游體驗與一般審美體驗區(qū)別開來。與閱讀、欣賞音樂、參觀博物館、散步、垂釣、品茗、下棋、書法、繪畫之類傾向于近距離的靜態(tài)活動的日常休閑活動體驗不同,旅游體驗是指人們以審美、消遣等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環(huán)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覽和逗留的各種身心自由的體驗,它更傾向于遠距離的戶外活動,是以異地性、暫時性、動態(tài)性、消費性等特征區(qū)別于一般審美體驗或休閑體驗。以色列學者Cohen(1979)在《旅游體驗的現(xiàn)象學》一文中將旅游體驗分為五種,即休閑的方式、排遣的方式、經驗的方式、實驗的方式、存在的方式。我們認為,無論何種方式的旅游體驗,都是人為獲得“身心補償”(解決身心自由的匱乏或身心失衡的矛盾)而在異地的身心自由體驗。無論旅游研究將旅游動機分成多少種類,從哲學上看,都可以用旅游的本質——“異地身心自由體驗”對它們做出合理的解釋。其他的各種解釋(如經濟、消費、文化、消遣、審美、愉悅、社會交往等)都難以概括旅游的本質。
此外,旅游產品具有無形性的特點,旅游產品只有通過旅游者體驗后才能判斷它的質量或價值,是一種典型的體驗型產品。如果“沒有旅游體驗這種根本需要,旅游產品就沒有被生產出來,旅游資源將依然以其自然的狀態(tài)存在著”(謝彥君,2005)。而旅游的深度也主要是根據(jù)體驗的程度(旅游主體與旅游客體契合的程度或旅游者身心自由的程度)來判斷的。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體驗普遍存在于旅游現(xiàn)象中,具有身心自由特質的消遣、審美等要素或成分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旅游活動的各個部分。旅游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身心自由體驗,是逃逸(來自自我補償?shù)膭恿?,如消遣?與追求(實現(xiàn)審美、求知、認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等)的統(tǒng)一,是一種主要以獲得身心補償、精神自由、心理愉悅為目的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是一種精神生活和高層次的休閑生活方式,因此異地身心自由體驗理應是旅游的本質。旅游的這一本質(體驗)是由旅游的特殊矛盾(身心補償)決定的。
在本體論(探究世界的本原或研究存在的本質)的視域中,本質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或規(guī)定性:第一,本質是事物必然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最穩(wěn)定的共同屬性;第二,本質是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有的或獨有的屬性;第三,對事物的多種其他屬性而言,本質則是規(guī)定和影響其他非本質屬性的根本屬性,也就是說,它是由該事物的特殊矛盾決定的,是事物的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本;第四,本質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依據(jù)。由此可見,旅游的本質就是旅游之所以稱為旅游而與其他行為表現(xiàn)相互區(qū)別的內在根據(jù)(曹詩圖,2008)。將體驗視為旅游本質,其理由如下。
從哲學上講,旅游的本質就是各種旅游活動和旅游現(xiàn)象的共同屬性,而且是最一般、最普遍、最穩(wěn)定的共同屬性。無論何種旅游形式(如“觀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閑旅游”等)都具有本質上的共同屬性與內在聯(lián)系。這些旅游形式具有的共同屬性與內在聯(lián)系,即都是人們尋求身心補償與生命自由的一種體驗。旅游之所以發(fā)生,就在于人們潛在的或者現(xiàn)實的身心自由匱乏和心理失衡。旅游者在旅游中獲取的體驗,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欲望,調整自己的心理失衡,補償自己身心自由的匱乏。不論是大眾旅游者對名勝的向往、探險旅游者對刺激的追求、深度旅游者對審美的體驗、休閑度假者對身心的牧放還是文化旅游者所體驗到的涵化經歷,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通過不同的旅游方式所獲得的主要不是物質產品,而是美好的經歷與回憶——異地的身心自由體驗。體驗是貫穿于旅游現(xiàn)象的本質核心,無論在何種旅游行為層面,都有“異地身心自由體驗”這一“共核”。
由此可見,旅游體驗能夠調節(jié)旅游者的心理失衡,彌補旅游者身心自由的匱乏,體驗是旅游現(xiàn)象所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穩(wěn)定的共同屬性,符合旅游的本質規(guī)定。異地身心自由的愉悅體驗是旅游須臾不可或缺的“生命”或“靈魂”。
很多學者認為,旅游體驗是旅游現(xiàn)象的核心內容。Smith(1989)將旅游定義為“為體驗變化為目的而志愿離開家庭去參觀某一地方的暫時休閑”,這種拋棄了過去或一向用出游時間和空間距離長短作為判斷旅游現(xiàn)象的觀點,將是否存在體驗差異作為判斷旅游行為的標準,表明在史密斯的思維中,“體驗”是旅游的核心。與史密斯持有相似觀點的戴維遜曾提出:“旅游是一種經歷或過程,不是一種產品——這種經歷又是懸殊的。①參見:張廣瑞.旅游真是產業(yè)嗎?[J].旅游學刊,1996(1):68-70.”(按:“經歷”或“過程”明顯具有“體驗”的涵義)而以Driver和Brown(1991)為代表的“北美體驗派”宣稱,旅游體驗是旅游休閑管理的最終產品。這些定義都顯示了旅游體驗在旅游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認為,只有具有消遣與審美特征、并具有異地性、暫時性(非日常性)、動態(tài)性、消費性的身心自由體驗才是旅游。這里不妨從旅游突出特征分析入手,來論證旅游體驗的獨特屬性。
旅游行為具有異地性和暫時性(這也是旅游與休閑的主要區(qū)別)已被絕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可,此外旅游還具有休閑性,這三個突出特征,分別從空間、時間和目的三個維度勾勒了旅游體驗行為的輪廓。
首先,旅游是具有異地特征的暫時性活動。異地性決定了旅游者所面臨的環(huán)境是與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暫時性決定了旅游過程的回憶是有限的、非日常的,迥異的環(huán)境和有限的時間會自動形成一個體驗氛圍或情景,為旅游者擁有超越日常生活的美妙體驗提供前提。處于這個情景中的旅游者踐行、經歷、體驗與日常生活迥異的事情,從而獲得身心自由的愉悅和滿足。龍江智(2005)將旅游現(xiàn)象中這種異于日常生活的環(huán)境和氛圍,能滿足愉悅,尋求刺激、好奇、求知和審美等心理需要的體驗場景稱之為“旅游場”。“旅游場”的實質就是“體驗場”,其中包含旅游目的地(或異地)的地理環(huán)境、旅游吸引物、服務設施、社會文化氛圍等所有影響旅游者體驗的因素。如果說旅游的時間不是短暫的、空間不是相異的、內容不是新奇的,那么所謂的旅游就無異于這個旅游者的日常生活,無法達到體驗對日常生活超越和身心自由追求的目的,也就無法形成有意義的經歷或美好的回憶。旅游的異地性和暫時性也將旅游與休憩、娛樂、讀書、聽音樂、看電視等其他休閑性的體驗活動區(qū)分開來。相對于休閑來講,旅游能突破空間與時間的局限,擁有更深廣的身心自由體驗。
其次,旅游現(xiàn)象的休閑性決定了旅游目的的非功利性。休閑是從勞動狀態(tài)與負有責任的其他活動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活動,即為一種非工作狀態(tài)、非職責性活動。這種狀態(tài)決定了休閑的非功利性。旅游實質上是一種休閑性活動,然而旅游現(xiàn)象在這一維度或層面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是非功利性的。旅游的魅力在于其擁有與日常生活世界完全不同的自由空間,在旅游世界里,旅游者可以拋開日常擺脫不掉的職責(或工作)壓力,卸下平時不得不戴的角色面具,回歸本真的自我。也只有在這樣的體驗氛圍中,才能達到旅游的真正目的——實現(xiàn)在精神世界的徜徉和人性本真的回歸,形成超越日常生活的愉悅經歷與美好回憶。有時候旅游者在這種無功利的氛圍中可以達到行為與心靈的高度自由,即所謂的“高峰體驗”。美國心理學家紐林格在《休閑心理學》一書(1974)中認為:“休閑感有、且只有一個判據(jù),那便是心之自由感”①參見:杰弗瑞·戈比.生命中的休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因此,作為休閑的一種重要方式的旅游同樣只有一個判據(jù),那便是異地身心的自由體驗,那種把商務、會議、政務、公差等功利性或職責性活動(旅行活動)甚至人口流動視為某種旅游的觀點是不科學的。關于旅游的突出特征,我們比較贊同謝彥君(2005,2010)提出的觀點:“旅游是一種回應人類休閑本性的生存方式”;“旅游是人們利用余暇時間在異地獲得的一次休閑體驗?!备_切地說,旅游的本質應是旅游者的異地身心自由體驗。
從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旅游的突出特征(異地性、暫時性、休閑性)均是為旅游體驗服務的或是由旅游體驗派生的,因而體驗(異地身心自由體驗)是旅游現(xiàn)象區(qū)別于其他現(xiàn)象的獨有屬性,符合旅游的本質規(guī)定。
學者們普遍認為,旅游現(xiàn)象具有休閑屬性、消費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社會屬性等基本屬性(曹詩圖,2008;謝彥君,2001),但這些屬性大都是表面的,唯有體驗才是具有規(guī)定性的本質屬性。我們在這里以消費屬性和休閑屬性為例加以說明。
旅游體驗是發(fā)生在異地的身心自由體驗,因而旅游者在離開常住地進行旅游的過程中,為克服時空的障礙和獲得身心自由的愉悅體驗,不可避免地要對旅游產品及相關產品進行消費(吃、住、行、游、購、娛)。旅游消費不同于日常消費之處是,它突出地表現(xiàn)在重視精神消費、符號消費,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出對日常生活消費的畸變(如放縱的、奢侈的消費),而這些均決定于旅游的本質規(guī)定性(身心自由體驗)以及旅游所具有的某些外部特征。從這個角度來說,旅游體驗決定了旅游現(xiàn)象的消費屬性。
旅游體驗是發(fā)生在相對完整的自由時間里的活動。在人類生活中,休閑和工作(或生產活動)是不可缺少的、互補的兩個方面,在自由時間特別是相對完整的自由時間里,人們通常會選擇與工作(或生產活動)截然相反的休閑方式和特別是積極的、較高層次的休閑方式——旅游活動,而旅游體驗所擁有的完整時間及相異空間決定了旅游活動的特有屬性(日常休閑活動則不擁有完整時間及相異空間)。旅游活動的休閑屬性是由旅游者追求身心自由的體驗這一本質所決定的。
綜上所述,旅游現(xiàn)象的休閑屬性、消費屬性、經濟屬性、文化屬性、社會屬性都是由旅游體驗活動決定的,是從屬于旅游體驗的,體驗(異地身心自由體驗)才是規(guī)定和影響其他非本質屬性的本質屬性。
由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介體等要素生發(fā)而來的旅游現(xiàn)象讓人眼花繚亂,但無論怎樣復雜,其本質——“體驗”始終是貫穿于旅游活動產生、發(fā)展和變化的主要依據(jù)。例如從旅游主體(旅游者)來看,首先是旅游心理需求,然后是將這種需求轉化成具體的旅游行為。那么,旅游者產生這種需求的動機是什么?無非是想通過這些旅游形式獲得某種身心自由的體驗。具體來講,這些體驗有娛樂體驗、教育體驗、審美體驗及遁世體驗等四種,交叉存在于旅游動機和旅游過程中。體驗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觀價值,甚至同樣的體驗對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價值。旅游活動的產生、發(fā)展與變化是隨著旅游主體的主觀感受和主觀價值而不斷變化的。這種主觀感受和主觀價值就是通過體驗而體現(xiàn)和感知的。
此外,從旅游市場供給的角度來說,旅游業(yè)就是創(chuàng)造旅游體驗的產業(yè)。我們的旅游開發(fā)、旅游經營、旅游服務等一切應圍繞“體驗”這個共核下功夫。無論現(xiàn)代旅游活動方式以及旅游服務方式如何千變萬化,無一不是根源于旅游消費者的體驗需求。
因而可以說,體驗(異地身心自由體驗)是旅游活動產生、變化及發(fā)展的主要根據(jù)。
從哲學的視角辨析,體驗是旅游的本質。這種體驗是人們以消遣、審美、求知等精神愉悅為主要目的、到日常生活環(huán)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覽和逗留的各種身心自由的體驗,簡言之,即異地身心自由體驗。體驗是旅游的內核與靈魂,如果抽掉體驗,旅游這個鮮活的有機體就會成為一具軀殼。旅游學術研究和旅游學科的構建,如果忽視和抽掉旅游的體驗本質,旅游學術研究就難免舍本逐末、迷失方向,旅游學科的架構就會有傾斜、坍塌的危險;旅游經營與服務,如果忽視旅游的本質(體驗),旅游業(yè)發(fā)展就難于健康持續(xù)發(fā)展乃至異化。因此正確認識旅游的本質對于保障旅游學科健康發(fā)展和指明旅游業(yè)發(fā)展方向至關重要?!绑w驗”是旅游知識共同體建設可以依賴的“共核”和“基點”(謝彥君,2010)。
我們認識旅游的本質,關鍵是要抓住旅游活動的主體——旅游者及其旅游的根本目的,從矛盾論、本體論視角去分析問題,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如果把旅游比作一座冰山,經濟只是露出于水面的冰山一角,文化是介于水面的部分,隨著水面的起落時隱時現(xiàn),體驗則是深藏在水面之下的冰山主體,處于本質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