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菊(江蘇省江陰高級中學)
多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固守“課程即學科”或“課程即教學科目的總和”的觀念。在課程價值上,把知識的重要性推向極致;在課程實施上,知識的標準化、統(tǒng)一化支配著課程設計、課程實施,我也或多或少受此影響。從教多年后,更是把原來好的教改觀念丟得一干二凈,思維中的應試教育模式自然而然地移植到高一、高二的語文教學中。這種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致使學生興趣全無,教師自己卻渾然不覺,認為自己的教學方式理性而深刻,曲高和寡是正常現(xiàn)象。
面對學生的冷漠,我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以求改變語文教學現(xiàn)狀。其中的贊美之辭看過就放在一邊了,而其中的合理建議,我則一條一條地摘錄在我的備課本上。其中一名叫曹玉龍的學生的建議則令我大吃一驚: “建議您多做一些務實的事情,來激發(fā)我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讓每一位學生在語文世界里獲得一種精神美,讓每一位學生在語文世界里動情動容。這才是人生語文?!?/p>
是啊,我過多地“教教材”,跟著教參、標準答案亦步亦趨,忽略了學生的精神需求。過多地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忽略了語文的人文性,課程本身的引人入勝之處、課程對于學生發(fā)展的價值則被漠視或未得到應有的體現(xiàn)。這樣的語文課,學生想去愛它的確不容易。怎樣解決以上問題?后來我進行了一些思考、嘗試:
素質教育觀下的課堂教學,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貢獻不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還要讓學生在語文世界里動情動容,并從中獲得一種體悟、一種精神、一種不懈的追求。在后來的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掘課文的人文內涵,努力更新自己的語文教學理念。例如,教授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莫高窟》時,我反復思考:我應該讓學生弄懂什么?而學生又迫切需要什么?
這篇文章是余秋雨先生對莫高窟文化藝術特點的獨特發(fā)現(xiàn)、對莫高窟文化價值的獨特領悟,余秋雨先生對民族文化的感動、徹悟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意識、構建學生人格精神的絕妙教材。教學的要義就是引導學生走進余秋雨先生的內心世界、思想深處,讓學生跟著余秋雨先生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莫高窟作為具備如此豐厚底蘊的文化藝術,其存在的價值是什么?是聽故事、學藝術?是探歷史、尋文化?都可以,但其最高價值決非如此。所以,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對莫高窟文化最高價值的理解,理解作者對莫高窟文化藝術的狂熱追求,對莫高窟文化藝術價值的深刻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我既傳播知識技能,又發(fā)掘課文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跟著余秋雨先生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我從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聚精會神的神態(tài)看到了學生精神上的滿足。這時我才明白:理解學生的需要是多么重要,因為學生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豐富內涵的人。
舊的課程為什么要變革?就因為舊課程是外在于學習者的,而且是凌駕于學習者之上的,學生是服從課程的。而新課程是人的各種自主性活動的總和,學習者通過與活動對象的相互作用而實現(xiàn)自身各方面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活化教學內容,鼓起學生參與、創(chuàng)造的熱情,充分釋放自己的智力潛能,將已有的知識轉化為可生成的知識,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知識,從而體驗到精神上的愉悅,學到對他們以后的人生真正有用的東西,進而在知識面前站起來,揚眉吐氣。
錢夢龍老師在教《故鄉(xiāng)》時,學生突然提出一個橫炮式的問題:“跳魚兒怎么會有青蛙式的兩只腳?”面對這一尷尬的問題,錢老師說:“是啊,我沒看到過,你們有誰看到過沒有?沒有?可是少年閏土就知道這種跳魚兒,這說明了什么?一方面說明閏土見多識廣,另一方面說明我們還要深入生活多觀察。”錢老師抓住了這一瞬間,激發(fā)學生把視線投射到課本外的廣闊空間,去發(fā)現(xiàn)、探索比課本知識豐富得多的宇宙奧妙,從而養(yǎng)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受錢老師的啟發(fā),我也體驗了抓住課堂精彩瞬間的妙處。我在給學生進行夏令營輔導時,剛畢業(yè)的學生翟文明來交征文稿,我隨即把他交來的作文讀給夏令營的學生聽。學生聽完這篇文章后,我趁機請翟文明為參加夏令營的學生談談寫作,他真誠地指出: “作文就是把自己對生活的發(fā)現(xiàn)、思考、感悟,用筆表達出來,是一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展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題材,如果你用心去感受,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都是親切的、富有生命力的,甚至教室里的空氣都是可以觸摸的……”他一說完,夏令營的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這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抓住課堂精彩瞬間,課堂就更活躍,學生就更靈氣。更重要的是,這樣反復訓練能夠給學生極大的激勵,使學生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揚眉吐氣、昂首闊步。
語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世界的割裂狀態(tài),使語文學習成為枯燥的符號記憶?!墩Z文課程標準》認為,課程是溝通學生現(xiàn)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的中介。于漪老師也說,備課要考慮學生的今日之需與明日所需。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加強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溝通,縮短學生生活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教《氓》一文時,我努力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實現(xiàn)師生之間、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心靈對話。分析完女主人公形象之后,我引導學生思考: 《氓》中的女主人公是否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為什么?你認為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婚姻愛情?如果一個忠貞的女子無法維持婚姻愛情,應該怎么辦?我們師生之間自由而談,學生各抒己見,發(fā)言很精彩。最后,我把《楊瀾給女孩的人生忠告》之九呈現(xiàn)給學生:
離開了任何一個男人,你都會活得很好……為什么要為一個男人而讓自己陷入不愉快的心情呢?一個不懂得欣賞你的男人,沒有資格讓你為他難過悲傷……某個男人的離開,只能說那個懂你的男人還沒有出現(xiàn)……
這些睿智之語深深地吸引了學生,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學懂昨天的故事,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把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自己未來需要的東西。我們不能在學生的頭腦里塞進昨天的東西,讓學生拿著這張舊船票,登上未來的客船,去重復昨天的故事。
《長亭送別》一文節(jié)選自元代雜劇《西廂記》,距離學生比較久遠。教學時,我力圖把課文復活,通過課文溝通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與可能生活,實現(xiàn)課程與學生生活的整合,讓學生思考課文、思考人生,教給學生一點可發(fā)展的東西。在人物形象分析、主題分析之后,我提了兩個問題:現(xiàn)代愛情的基礎是什么?課本選了很多關于愛情的文章,你認為編者的意圖是什么?我力圖希望學生帶著問題走出教室,思考生活,在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或多或少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影響其思維方式,影響其精神、立場、態(tài)度,讓課文知識化為學生的生存智慧。
《語文課程標準》是貼近學生實際、著眼學生未來的理念的體現(xiàn),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不僅要忠實圓滿地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還要用心去感悟教材,深挖課文的人文內涵,抓住精彩瞬間,活化教學內容,聯(lián)系現(xiàn)實與未來,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的新課程,教會學生走出課文,思考、解決新的問題,使學生在知識面前站起來,揚眉吐氣,實現(xiàn)學生的人格成長。學生以后要面對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不能讓學生生活在故紙堆里,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指向生活、指向未來。唯有如此,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是會思考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問題的聰明人。這樣,我們的語文課才是著眼于學生的人生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