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愛華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面子理論在漢英問候語中的應用研究
薛愛華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擬從漢英問候語這個角度探討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面子理論的應用,發(fā)現(xiàn)中西方面子理論在言語式問候語的方式以及體態(tài)式問候語方面的應用是相似的,均是為了滿足對話雙方的積極面子;在言語式問候語的內(nèi)容和問候語中的稱謂語方面的應用則有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中國的面子理論更強調(diào)積極面子的滿足,以期獲得對方的喜愛或贊同,而西方的面子理論更注重消極面子的被保護,即不干擾別人的自由。
面子;漢英問候語;跨文化交際
面子是人際交往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很大一部分的功用是用來保持禮貌,維持交流雙方的面子。然而由于地區(qū)文化的差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維持交流雙方面子的方式準則不盡相同。如果不事先加以了解,這樣的跨文化交流很容易以失敗告終的。近年來,國際交流日盛,關于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中的面子研究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有很多學者對中西方面子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如中西方面子理論的表現(xiàn)、對比、原因探究、如何應用等等。也有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關注了中西面子理論,如稱謂語方面、致謝及其回答方面、禁忌語方面等等,但是從漢英問候語這個角度來研究中西面子理論的還比較少,本文試圖在這個方面做個解析,讓人們更進一步地了解中西方面子理論的異同。
E. Goffman (Brown amp; Levinson,1987) 在20世紀50年代從社會學角度提出了“面子”(face)問題。Goffman認為,“臉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一個人丟不丟面子歸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丟面子,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去傷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們在交際中總是使用禮貌用語。
英國學者Brown和Levinson在1987年發(fā)表的題為《語言使用中的普遍性:禮貌現(xiàn)象》的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面子保全理論”(Face-saving Theory)。他們認為,禮貌與面子是相互緊密聯(lián)系著的。面子可以被細分為兩種: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 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贊同、喜愛、欣賞和尊敬,在交際時通常表現(xiàn)為同意對方的意見,支持對方的觀點,向?qū)Ψ奖硎举澷p和恭維等等。消極面子則指個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遷就別人或受到干預而使自己感覺到丟面子,強調(diào)個人的權利至少不全部受其所屬群體或其群體的價值觀念所束縛。[1]
中國文化中的“面子”的涵義要比西方中“面子”的內(nèi)容廣闊得多,也深入得多。首先,中國文化中的面子是建立在一定群體中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的。當交往雙方進行某種聯(lián)系并且想保持這種聯(lián)系時,面子就產(chǎn)生了。面子保存的好壞與否顯示了雙方之間關系的友好程度。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說朋友之間往往互相“留面子”、“賞臉”;而若關系不太融洽,就會“不給面子”。
其次,中國文化中面子注重以“和”為核心。中國人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因此,社會成員相互見面時都試圖保持禮貌,表現(xiàn)出最好的一面,以期為彼此保留面子。比如,中國人很少當面反駁或批評別人的觀點,就是給對方留面子的表現(xiàn)。
再次,中國的面子觀是有階層性的,即權勢是中國面子觀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等級的人們擁有不同程度的面子。一般說來,按照社會地位和當?shù)仫L俗習慣來區(qū)分,上層社會的人、父母以及家庭中的男性成員要比下層社會的人、子女和家庭中的女性成員擁有較多的面子,即權勢高的人要比權勢低的人面子更大。這個觀點很好地體現(xiàn)在了中國傳統(tǒng)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綱常理論中。
最后,中國的面子觀常常與社會規(guī)范、道德因素相聯(lián)系。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guī)范是一個人有面子的基本前提。一個人若做出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就會被當成異類排擠在所在群體之外,因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面子,順帶還可能使所在家族也丟了面子。另外,一個人如若品行高尚就會得到大家的尊重,為本人及其家族贏得面子;如果某人違背社會道德,人們就會認為他是“丟臉”的,顏面盡失。
問候是人際交往中最常見的日常禮節(ji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大都由問候開始的。一般說來,問候語具有兩個最主要的功能:一是交際功能,通過問候,雙方可以確認他們建立的社會關系,也可以與陌生人之間建立新的社會交往。二是打開話題。[2]Firth認為問候是“對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的一種承認,其最重要的是能建立或破壞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或是承認他人為社會的一個整體,或是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個個體因素?!盵3]因而,問候語在社會交際中非常重要,起著確定基調(diào),拋磚引玉的作用。
為了從不同方面詳細分析面子理論在漢英問候中的應用,首先要弄清楚問候語的基本類型,然后逐項分析。問候語首先可以分成兩大塊,言語式問候語和體態(tài)式問候語。(吳玉花,2007)言語式問候語主要是指問候雙方通過話語來完成問候,而體態(tài)式問候語則是指雙方通過面部表情、手勢、動作來完成問候這一目的。
1.言語式問候語。
言語式問候語是問候語最主要的應用方式,下文將從言語式問候語的方式、內(nèi)容及問候語中的稱謂語三個方面來解析中西面子觀的不同應用。
(1)言語式問候語的方式。
漢英問候語的方式都大同小異,可大致分為問好型、詢問型和評價型。(吳玉花,2007)
問好型 —— 漢英交際中,雙方問候,最常用的就是問好型,例如漢語的“你好”和英語的“Good morning”,對方往往回復相同的問候語,這已經(jīng)是一種比較固定的問候模式。
漢語中,大家見面常用的問候語就是問好,“早上好!”“你(您)好!”“大家好!”等等,對方往往會回復相似或相同的問候。這樣一來一回的問候語交換中,同時滿足了對話雙方的積極面子,即得到對方的喜愛和肯定,確立了一種友好融洽的社會關系。在這一點上,英語中的問好型問候語具有相似的功用,英語中“Good morning”,“Good evening”,“Hello”都會得到相應一致的回應,雙方的積極面子得到滿足,為后面的進一步友好交際打下良好基礎。
詢問型 —— 詢問型主要通過發(fā)問、咨詢對方近況或動向來向?qū)Ψ接押檬疽?,漢語中常有“干嘛去啊?” “吃了沒?”等,通過這種詢問,問候一方表達出了對對方的關注或喜愛,希望滿足對方的積極面子;而對方往往會回以“出門去”、“吃了”等,表示聽到了對方的問候,明白了對方對自己積極面子的滿足,并且用回答的方式來滿足對方的積極面子,即贊同或感謝對方的關注。這種雙方積極面子得到滿足的情況也同樣體現(xiàn)在英語中的“How are you?” “What’s up?”等這些詢問式問候語中。
評價型 —— 這是指問候一方通過贊揚或祝福評論對方的一個方面或者正在做的事情表達問候。中國人較多會使用贊揚,如“你家寶寶真可愛”、“你今天這身打扮很漂亮”等;有時會使用一些中性描述,如“買菜去啊”、“搬東西啊”。英語中這種問候語贊揚和祝福均有可能出現(xiàn),既有“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I love your dress”等贊揚,也有“Have a good day”之類的祝福。中英雙方在評論型問候語中表現(xiàn)出來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對對方的某一點進行贊賞或恭維,并對對方的觀點進行支持。這樣,雙方的積極面子均可得到滿足。
從言語式問候語的方式上來看,中西方的面子觀體現(xiàn)出相似的概念,即對對方的問候加以善意的回復、肯定,滿足問候雙方的積極面子。
(2)言語式問候語的內(nèi)容。
漢英問候語在內(nèi)容上有很大的差別,體現(xiàn)出來的面子觀應用也是不一樣的。中國的人際交往的內(nèi)容注重的是滿足對方的積極面子,而西方人際交往的核心則是消極面子的不被破壞。
漢語問候語中常常涉及許多對方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以示關心。這是因為,中國是在以血緣為聯(lián)系依托的宗法社會基礎上發(fā)展出來的一個社會,因而它的主要價值取向是集體的,中國的面子觀的核心“和”就體現(xiàn)在人們在集體中相互融洽相處。問候時也往往會關心對方作為社會一員在群體中所處狀態(tài)是否良好,生活是否順心等,因而中國人問候時往往會問起關于年齡、收入、婚姻、身體健康以及家人等工作或生活細節(jié)的問題。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更重視的是相互的積極面子,即為了得到對方的肯定、喜愛、贊同等,要對對方進行贊揚、恭維,要表示親近,而在問候語中詢問對方生活、工作細節(jié)恰好體現(xiàn)了這一點。
但是這在西方人看來,就屬于打探隱私行為,是不受歡迎的。西方民眾更注重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個人的消極面子不被破壞,即個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遷就別人或受到干預而使自己感覺到丟面子。漢語問候語中對生活、工作細節(jié)的詢問恰恰破壞了西方人的消極面子,打擾了對方生活的自由,使對方感覺受到窺探,丟了面子。因而英語問候語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不涉及對方個人的具體信息。西方人的問候內(nèi)容主要圍繞天氣、愛好、公共事件、社會熱點等等和自身聯(lián)系不大的話題。
(3)問候語中的稱謂語。
稱謂語是問候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言語交際中如何稱呼對方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漢英問候語中的稱謂語也是中西方面子觀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方面。
由于中國獨特的社會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倫理以及文化觀念影響,漢語的稱謂語要遠比英語復雜。在漢語中稱謂語本身也可作為問候語單獨使用。一般說來,在家族里面,晚輩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應以輩分稱謂代替姓名稱謂。在社會上,無論有無血緣關系,均可以用親屬稱謂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如“爺爺”、“叔叔”等。但在西方國家中這些稱謂只能用于有血緣關系的親戚之間。這是由于中國長期受儒家“禮”文化影響而形成的,“禮”文化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內(nèi)容就是“上下有儀、長幼有序”,表現(xiàn)在面子觀上就是面子具有等級性。權勢大、等級高的人擁有較大的面子,為了以示尊敬,往往不能直呼其名,而是用各種顯示其尊貴等級的稱謂來滿足對方的積極面子。上下級之間也會使用相似的職位稱謂來稱呼權勢大、等級高的人,如“李處長”、“張經(jīng)理”等等。權勢較小、等級低的人擁有較小的面子,因而等級較高的人可以直呼其名。但等級相同的人之間,則遵循面子觀中的“和”原則,盡量保持禮貌,融洽相處,因而也忌直呼其名,通常以“先生”、“同志”或“師傅”相稱,以示尊敬。
英語在稱謂方式上要比漢語簡單得多,大多數(shù)情況下或較正式場合中,用Mr. + 姓或者Mrs. / Ms / Miss + 姓稱呼對方就可以了。而且在當今的英美社會,人們漸漸形成了直呼其名的傾向,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都可以直呼其名,以示長輩或上級對晚輩或下級的親切。這是由于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以人為本”的思想廣泛傳播,平等與自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基本的準則,表現(xiàn)在面子觀上則是雙方的消極面子得到保存,即不用刻意遷就別人或受別人干擾而損害自己的自由。
2.體態(tài)式問候語。
體態(tài)式問候語在中國和英語國家均是常見的方式,它指單獨使用或者伴隨語言使用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這一類問候語中,中西方面子觀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涵也是相差不大,都著重強調(diào)雙方的積極面子,表達尊敬或示好。
這類問候語最常見的方式是點頭和微笑。中國年青人之間通常會揮揮手以示問候,年齡較大的人偏重于使用握手和點頭微笑。在過去的封建社會,碰到權勢大、等級高的人還得下跪磕頭以示尊崇。英美人除點頭微笑示意以外,舊時的人通常還會稍微摘一下帽子或碰碰帽沿以表示尊敬。久別重逢的英美人往往會熱烈擁抱和親吻臉頰來表達他們的喜悅及問候之情,這與他們感情奔放、外露的民族性格有關。而中國人則比較含蓄、矜持,即使擁抱也一般是稍稍環(huán)抱,拍拍肩膀,基本上不會互相親吻。盡管中西方在體態(tài)式問候語中表達方式略有差別,但體現(xiàn)出來的面子觀卻是相同的,即滿足雙方的積極面子,達成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融洽相處的目的。
面子是維系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跨文化交際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參與因子。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中西方面子理論在言語式問候語的方式和體態(tài)式問候語中的應用是相似的,均是為了滿足對話雙方的積極面子,友好共處。在言語式問候語的內(nèi)容和問候語中的稱謂語方面的應用則有較大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中國的面子理論更強調(diào)積極面子的滿足,以期獲得對方的喜愛或贊同,而西方的面子理論更注重消極面子的被保護,即不干擾別人的自由。在中英交際中注意掌握這些細節(jié)方面的異同,對語言學習以及中西方的流暢交流和合作均有很好的作用。
[1]Brown, G amp;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吳玉花, 張發(fā)祥. 漢英問候語對比[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 25(1):73-75.
[3]Firth, R. Verbal and Bodily Rituals of Greeting and Parting In Jean Sibyl La Fontaine (e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Ritual: Essays in Honor of A. I. Richards[M].London:Tavistock,1972.
[4]方芳.從面子觀看跨文化交際和英語教學[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 2006, 20(1):88-91.
[5]顧曰國.禮貌、語用和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2(4):10-17.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7]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
StudyonApplicationofFaceTheorytoChineseandEnglishGreetings
Xue Aihua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make a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face theory to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It finds that in the aspect of verbal greetings’ method and non-verbal greetings, face theory has similar application --- the fulfillment of positive face. While in the aspect of verbal greetings’ content and address form, face theory is applied differently. Chinese face theo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lfillment of positive face in order to gain other people’s favor or agreement. In contrast, Western face theory mainly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of negative face, which means the protection of one’s freedom.
face;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薛愛華,碩士,助教,安徽工程大學。
1672-6758(2012)09-0095-2
H03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