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麗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英語系,甘肅 成縣 742500)
淺析稱呼語轉(zhuǎn)換的語用功能
高先麗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 英語系,甘肅 成縣 742500)
稱呼語轉(zhuǎn)換是一種稱呼語的動態(tài)使用,不但是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種語言策略。試從語用角度對這一語言現(xiàn)象進行分析,結(jié)果表明這一語言的動態(tài)使用在特定的語境中可以起到不同的語用功能,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交際的成敗。
稱呼語轉(zhuǎn)換;言外行為;語用功能
關于語言的功能,F(xiàn)asold發(fā)現(xiàn),當人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他的功能往往超出了僅僅用它來表達說話人的思想和感情的范疇。與此同時,通過一些微妙的方式,人們使用語言來界定他們與聽話人之間的關系,來確認自己的身份或地位,或者建立一種他們參與其中的言語活動。
當稱呼語進入到言語活動之中后,它總是攜帶一定量的語法信息,讓說話人確認聽者的身份或地位,讓聽話人自己確認自己在說話人眼中的身份或地位,或者表達說話者對聽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稱呼語所能表達的意義已經(jīng)超過它的字面含義。它們不僅可以搭起一座交際的橋梁,也可是交際者之間的有效的語用工具。
作為一種言語行為,稱呼語的轉(zhuǎn)換在特定的語境中可以用來做事。根據(jù)奧斯汀和塞爾的言語行為三分法,當人們說一句話時同時實施了三個言語行為:即以言指事(言事)行為,以言行事(施事)行為和以言成事(成事)行為。語言可以有言事功能,即傳遞信息、指稱事物;也有行事功能,即通過語言表達說話人的某種意圖,比如表達命令、請求、威脅、批評、贊許警告、邀請等多種“言語行為”;或者表達說話人的某種心理狀態(tài),如感激、歉疚、祝賀、諷刺、喜愛與厭惡等等。本文中稱呼語的轉(zhuǎn)換,即稱呼語的動態(tài)使用,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單位,更是能夠生動地在特定的語境中加上說話人不同的語調(diào)和相應的肢體語言將這些語用功能付諸于交際實際。
指令是指說話人試圖使聽話人去做某件事情,如命令、警告、威脅、建議、要求、邀請等等。
(1)在醫(yī)院,一名護士正要給一個小孩打針。
護士:“下一個,李浩然。”
孩子:“媽媽,我怕?!?/p>
護士:“男子漢,不疼,不怕?!?/p>
(2)“劉大媽!劉大媽!我媽讓我跪搓板呢!您收下我吧……(撲通跪在劉嫂跟前,抱住了劉嫂的雙腿),叫了聲,媽!”
在上述對話(1)中,護士對小男孩的“李浩然”到“男子漢”的稱呼語的轉(zhuǎn)換將她對孩子的鼓勵形象地表達出來,因為在漢語文化中,“男子漢”具有勇敢的含義。在對話(2)中,聽話者是說話者的女性鄰居長輩,所以起初他用了一個姓氏加親屬稱謂詞作為稱呼語,后來由于受到繼母的虐待,為了表達一種請求,他用了一個親屬稱謂詞“媽”,這時的稱呼語已經(jīng)失去它本來的稱呼功能而將說話人無助的請求表達得淋漓盡致(再加上他的肢體語言:撲通跪在劉嫂跟前,抱住了劉嫂的雙腿)。
根據(jù)塞爾的理論,這里的表達情感功能主要是指說話人通過語言來表達某種心理狀態(tài),諸如感激、歉疚、祝賀、諷刺及愛憎等等。
(1)覺新:“覺慧,你知道我當時也是為著這個家庭,才勇敢地……”
覺慧:“(奚落地)勇敢?你不要提勇敢!你以為你在上次鬧變亂的時候,你敢一個人在前面應付,那,就勇敢么!先生,那不是!只是不怕死,并不夠叫做勇敢?!?/p>
(2)“Forgive me, Tess dear!” he whispered, “I ought to have asked: I did not know what I was doing. I do not mean it a liberty. I am devoted to you, Tessy dearest, in all sincerity!”
在(1)中,覺慧本是決新的弟弟,在正常情況下,他一般稱呼其為“哥”。但是在本次對話中,他卻用了一個很正式、很違反常規(guī)的詞項“先生”,并用奚落的語氣來表達對他的諷刺之情。在(2)中,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濃濃愛意通過稱呼語的轉(zhuǎn)換溢于言表。
1.改變話題。
在日常語言交際中,人們常常通過稱呼語的轉(zhuǎn)化來改變話題。通過稱呼語的改變往往更能讓聽話人明顯地覺察到說話人語調(diào)的改變。
(1) “Now, we are all right again. Ah——no we are not! It runs down into my neck a little, and it must still more into yours. That’s better. Your arms are like wet marble, Tess. Wipe them in the cloth. Now, if you stay quiet, you will not get another drop. Well, dear——about that question of mine——that long-standing question?”
在(1)中,說話人起初先用聽話人的名 “Tess”來稱呼她,他們談論的話題是關于雨滴的內(nèi)容。隨后,他又用了“dear”來試圖挑起新一輪的談話,即他們的婚事。為了從一個無關痛癢的話題改變到正事,他通過把原來的稱呼語變成一個昵稱,從而試圖縮短與聽話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和表達自己對聽話人的愛意來達到改變原來話題的作用,因為稱呼語往往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重要信息。
2.開玩笑。
在關系熟悉的交際者之間,人們經(jīng)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一些不常用的或新鮮的詞項來表明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這些詞項可以是昵稱、綽號、或者是一些從來沒有使用過的詞(只是說話人根據(jù)聽話人的行為、心情或其他因素即興創(chuàng)造而臨時使用)。有時,這種臨時或即興創(chuàng)造的稱呼語是說話人想開開玩笑或制造一種令人輕松的氛圍。
(1) 在一家餐館,幾個朋友在吃飯并談論血型的問題。
A:“據(jù)說領導多是AB型的?!?/p>
B: “那你是什么血型?”
A:“我就是AB型的。”
B:“張領導,那以后請多關照哦!”
在上述對話中,說話人都根據(jù)特定的語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一些非常規(guī)的稱呼語。如(1)中的“張領導”,它們是說話人以前從沒使用過的稱呼語,也是說話人借著話題的內(nèi)容的一個玩笑詞,當然其中也不乏調(diào)侃之意。
3.確認身份。
(1) 在圖書館,因為借還書的學生很多,管理員A試圖叫同事幫忙。
A:“你們誰過來幫一下忙,人太多。”
(無人應答)
A:“楊老師,幫一下忙吧?!?/p>
在這段對話中,說話人起先用了一個第二人稱復數(shù)代詞“你們”,原以為聽話人能回應她的請求,但是在交際失敗了,無人回應她。于是她改用了一個更具體的稱呼語來讓聽者明確她在叫誰。
4.保全面子。
(1) 他(俞斌)還沒轉(zhuǎn)身,聽見太太的腳步聲,便喊道:“小寶貝呢?” 俞太太忙接口喊:“小弟,爸爸叫。”
……
下了樓,出門之先,他抬頭看看臥室的窗口,再叫一聲“惠芬”(這回不再叫什么小寶貝)太太探出頭來問什么事,俞斌只笑著對她揮揮手說:“回頭見?!?/p>
在(1)中,俞斌本來想用一個昵稱來討好和取悅妻子,但是他的熱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應,于是說話人只好悻悻地改用原來的稱呼語來維護自己的積極面子。
5.吸引注意力。
(1)(兩個孩子在家玩耍,其中一個(凱凱)為女主人A家的外甥,因為凱凱太調(diào)皮,女主人A不堪忍受他的頑皮行為)
A:“凱凱,別鬧了好嗎?”
(凱凱似乎沒聽見)
A: “凱大哥,你別鬧了好嗎?”
(凱凱停止了吵鬧)
在(1)中,說話人是聽話人的姨媽,在多數(shù)情況下她都使用“凱凱”這個昵稱來稱呼聽話人。但是當這個稱呼語并沒有引起聽話人的主意時,說話人違反常規(guī)地使用了一個“凱大哥”,希望引起聽話人的注意力。事實證明,這一語言策略行之有效。
6.回應說話者的稱呼語轉(zhuǎn)換。
眾所周知,語言交際是一個相互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包括說話人也包括聽話人。涉及到稱呼語轉(zhuǎn)換,也就是說,這個過程可能是單向的,也可能是雙向的。例如:
(1)陳延年:“獨秀同志,黨中央遷址,也應該秘密給我們打個招呼,不能讓兒子與母親失去聯(lián)系?!?/p>
陳獨秀:“(抱歉地)是臨時決定,還沒來得及告訴有關同志,請延年同志原諒?!?/p>
在上述對話中,說話人和聽話人都是一對父子,但是他們彼此對對方都臨時使用了違反常規(guī)的稱呼語。在(1)中,當聽到兒子用“獨秀同志”來稱呼自己時,父親也與之對應地使用了“延年同志”來稱呼兒子。當然,這兩個不同于常規(guī)的稱呼語也和這段對話發(fā)生的時代背景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有密切關系。
稱呼語不僅傳遞語義,是語法單位,同時它也表達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態(tài)度和思想感情。稱呼語的使用固然會受到社會規(guī)約的制約,但是由于特定的語境因素,不管是言辭還是言辭外的,都會對稱呼語的使用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從而導致出現(xiàn)稱呼語的動態(tài)使用,即稱呼語的轉(zhuǎn)換。這種稱呼語的動態(tài)使用,不但可以反映出引起這種變化的各種緣由,更是能更明顯地表達出說話人的某種目的或意圖,甚至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稱呼語的轉(zhuǎn)換使用是交際者情感、態(tài)度、動機的晴雨表;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壞境的顯示器;也是交際者不斷變化的物理世界的一面鏡子。借助這一語言策略,在特定的語境中,說話人可以實現(xiàn)某種語用功能或多種語用功能。因此,從語用的角度對稱呼語的轉(zhuǎn)換現(xiàn)象進行分析,可以有助于對話語含義的深層研究,正可謂“聽話聽音”,通過違反常規(guī)的語言聽出說話人的言外之音。
[1]Stephen Levinson. Pragmatics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刁世蘭.稱呼語的轉(zhuǎn)換及其語用功能[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3).
[4]何兆熊,蔣艷梅.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J].外國語,1997(6).
[5]曲婧華.稱呼的語用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
[6]衛(wèi)志強.稱呼語的類型及其語用特點[A].語用研究論文集[C].北京語言出版社.
[7]趙英玲.英語稱呼語的語用功能[J].外語學刊,1997(1).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PragmaticFunctionsoftheSwitchofAddressingTerms
Gao Xianli
The switch of addressing terms is the dynamic use of language, whi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a linguistic strategy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adopted by the speak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It shows that this dynamic use of language can perform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us to some degree, it can determin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switch of addressing terms;illocutionary act;pragmatic functions
高先麗,講師,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語用學。
1672-6758(2012)09-0137-2
H03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