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軍
摘要: 本文就高一地理三個必修模塊闡述了教學的編排計劃,分析了教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并對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地理課程標準模塊教學
2004年新一輪課程改革開始,寧夏作為實驗區(qū)已是第九年。新課改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學方式由重“教”轉變?yōu)橹亍皩W”,由傳授知識轉變?yōu)榕囵B(yǎng)能力,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在新課程“一個課程標準,多個教材版本”的情況下,許多中學遵循教學需要和課標要求,依據《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逐步實施高中地理模塊教學。
一、課程開設
(一)課程結構。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跨“人文與社會”和“科學”兩個學習領域,共包含10個模塊。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為必修模塊;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游地理、城鄉(xiāng)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7個模塊為選修模塊。
(二)高一必修課程安排。
按照寧夏普通高中地理學業(yè)水平測試的要求,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必修模塊(每個模塊2個學分)在高一開設,依據整個高中地理必修內容來看,首先要開設必修1,必修1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和原理,才能解釋必修2和必修3中的許多問題,學習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應用于必修3區(qū)域地理中。
(三)新課程教學工作。
高一第一學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為教學內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識。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自然規(guī)律、原理的推理、驗證和應用,這些課程重點、難點內容較多、教和學的節(jié)奏需放慢些,給學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間。
高一第二學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為教學內容,主要為人文地理和區(qū)域地理,教學主要研究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huán)境。教材除了學科理論外,還增設了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等,通過活動分析引導學生去觀察、體驗、判斷和推理,教和學的節(jié)奏要稍快些。
二、面臨的問題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在必修1。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1.課時不夠:通過對必修1與必修上冊(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實際需要課時的對比分析,發(fā)現每周2課時不能滿足高中地理必修1對教學時間的要求。必修1新授課至少需要30個課時,必修上冊新授課需40個課時,兩者之比為0.75:1,而必修1實際課時數與必修上冊課時數之比約為0.67:1(按必修上冊每周3個課時,必修1每周2個課時計算)。按比例計算,必修1至少應增加10個左右的課時才能達到原必修上冊的教學要求。
2.針對學生:基礎差,困難多,興趣不濃,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
3.教學內容:空間跨度大,涉及面廣,呈現方式多,理解較難。
4.教學效益:課時緊,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輸理、輕學習能力培養(yǎng)。
(二)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
1.必修1的規(guī)定周課時數是2,僅是原必修上冊規(guī)定周課時數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內容與必修上冊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課時數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許多“活動”、“問題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節(jié)是少了,但不少內容是原來許多節(jié)內容的壓縮,給學生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
3.學習進度超前于其他學科教學進度。如大氣運動中的受力分析,經緯線的知識等在地理學習時,物理、數學等學科還未講到,教師必須進行適當的補充,否則學生理解困難。
4.對課標理解的偏差。課標只對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作了比較籠統(tǒng)的規(guī)定,導致教材的知識點、教師把握知識點與課標編制人員所默認的知識點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們在教學時受老教材的影響都會補充相關知識,因此教學時間顯得不足。
三、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適當增加周課時數。每兩周增加1個課時。
(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至少可以將必修1的教學時間安排得更長些,因為必修2和必修3內容易理解,教與學的節(jié)奏可以快一些。
(三)適當調整教學策略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如果以上前兩點要求均不能滿足,就需要調整教學策略:
1.深入鉆研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抓住核心知識。
課程標準只是對學科能力進行了比較宏觀的闡述,因此通過集體備課,在時間緊張的背景下應該選擇最核心的知識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認真研究課程標準,結合學業(yè)水平測試的要求,參考教研室的相關建議,將核心知識點列出來,要求每一位老師都掌握深度要求。
2.靈活處理教材中一些設計不合理的活動和案例。
(1)大膽舍去教材中一些設計較難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動設計明顯較難,對教學內容的幫助不大,可以大膽舍去這些活動或者活動的一部分。
(2)將一些活動內容進行推后處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調查、討論、分析等多種形式來完成的,并運用所學內容發(fā)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但有的設計已經超出了學生的現有水平,無法深入開展,應推后進行學習。
(3)淡化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
課本中有些活動設計較難,對高一學生處理時應淡化,如厄爾尼諾現象只能作為閱讀內容去了解。還有些活動開放性太強,主要用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視學情分析,加強學法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高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較低,學生應該能在需要的時候通過自主學習、案例等去獲得相關的知識。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一是在“做”中學,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圖”中學,建立空間位置關系。三是在“思維”中學,培養(yǎng)地理思維方法。通過分析成因、比較異同、說明關系、評價影響等過程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4.采用多媒體手段,化解難點,增加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運用多媒體將微觀放大,宏觀縮小,復雜變簡單,文字變圖形,靜態(tài)變動態(tài),化解教學中的難點,增加課堂容量,適當加快教學節(jié)奏,提高教學效率。但教師要注意多媒體手段的必要性和適切性,能用板書、板圖的則用板書、板圖,能用課本和地圖冊的則不用多媒體。
總之,高一地理必修模塊在教學活動中要統(tǒng)籌安排時間,認真分析課標,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力爭在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測試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