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萍
摘要:隨著薩班斯法案的頒布,學術界越來越認識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本文在回顧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史進程的基礎上對現(xiàn)有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和梳理,同時指出其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內部控制 信息披露 述評
一、引言
薩班斯法案要求美國上市公司對公司內部控制(簡稱內控)的設計與執(zhí)行情況進行披露,引起了學術界對內控信披的關注。在我國,從瓊民源、鄭百文、銀廣夏事件到中航油巨額虧損案件,都顯示出我國內控環(huán)節(jié)的薄弱以及相關信息披露的不足,不少學者已經開始探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簡稱:內控信披)相關問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是我國內控信披相關研究的述評。
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歷史演進
我國內控信披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自愿性披露逐步向強制性披露發(fā)展,披露主體也從金融機構擴展到全部上市公司。
我國內控信披始于2000年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公開發(fā)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guī)則》。該規(guī)則要求公開發(fā)行證券的銀行、保險和證券類公司應在招股說明書中對內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說明,并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其內控制度及風險管理系統(tǒng)出具內控評價報告。隨后,內部控制的披露主體從金融機構逐步擴展到公開發(fā)行證券的公司。
之后,200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出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簡稱《指引》),2008年財政部等五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企業(yè)內部控制基本規(guī)范》(簡稱《基本規(guī)范》),均要求一般上市公司披露董事會編制的內控自我評估報告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實評價意見。我國上市公司內控開始由自愿性披露向強制披露性轉變。
2010年,財政部等五部委聯(lián)合發(fā)布《企業(yè)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簡稱“配套指引”),對內控信披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披露,標志著符合我國國情,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yè)內控體系基本建成,其將在整個內控信披規(guī)范體系中占主體地位。
三、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相關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內控信披規(guī)范的不斷完善,學界對內控信披的相關研究也不斷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內控信披的必要性、現(xiàn)狀、水平和影響因素及市場反應等方面。
(一)上市公司內控信披必要性
2006年前,學界開始探討公司內控信息強制性披露問題。吳水澎等(2000)、饒盛華(2001)通過對鄭百文和亞細亞公司的分析發(fā)現(xiàn),這兩家公司經營失敗是因為其內控不健全。認為所有上市公司必須建立健全其內控體系和內控信息披露機制[1] [2]。劉大賢(2000)認為,上市公司內控信息必須向社會披露[3]。張立民等 (2003)提出對ST公司必須強制披露標準的內控報告,同時需要經過注冊會計師的外部審核[4]。
陳關亭等(2003)對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財務主管、注冊會計師、監(jiān)管機構及高校學者進行問卷調查。張先治等(2004)對投資者進行問卷調查。均發(fā)現(xiàn)相關人員對公司內控信息有著強烈的需求[5] [6]。
(二)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披狀況分析
學界對公司內控信披狀況的分析主要集中在2006年指引頒布以前沒有要求強制性披露的時期以及指引剛剛頒布后到基本規(guī)范實施前者這段時間。
劉秋明(2002)[7]、李若山等(2002)[8]、李明輝等(2003)[9]均發(fā)現(xiàn),在《指引》頒布實施前,上市公司內控信披大多流于形式,披露信息不充分,不及時且具有較強的隨意性。
隨著滬、深交易所《指引》的頒布實施,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息開始向強制性披露轉變。但秦冬梅(2007)、方紅星和孫鬻(2007)、發(fā)現(xiàn),2006年上市公司年報內控信披存在披露不全面、不詳細等問題[10] [11]。楊有紅和汪薇(2008)發(fā)現(xiàn)內控信披的強制規(guī)定沒有得到有效執(zhí)行,公司內控自我評估和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實評價缺少統(tǒng)一標準[12]。賈茜和李超(2010)的研究表明在實施《基本規(guī)范》以前,我國絕大數(shù)企業(yè)沒有進行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的注冊會計師審核[13]。
《基本規(guī)范》和《配套指引》分別與2009和2010年頒布實施。目前基于基本規(guī)范和配套指引的信息披露資料不全,尚未見到對這期間內控信披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的文獻。
(三)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披水平的影響因素
學界對公司內控信披水平影響因素的探討,集中在自愿性信息披露動因方面。學界分別從公司的盈利能力狀況、公司規(guī)模、財務經營狀況以及股權結構等方面分析其對內控信披水平的影響。
盈利能力。根據(jù)信號原理,盈利能力好的公司有動力自愿提供和披露相關信息。蔡吉甫(2005)和林斌、饒靜(2009)等的研究表明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與公司盈利能力正相關[14] [15]。而方紅星和孫鬻(2007)研究卻發(fā)現(xiàn)盈利能力與內控信披程度無明顯的線性關系。
公司規(guī)模。喬旭東(2003)[16]、蔡吉甫(2005)、方紅星、孫鬻(2007) 等人的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公司規(guī)模與內控信披有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林斌、饒靜(2009)、宋紹清和張俠(2009)、林鐘高等(2009)的研究卻發(fā)現(xiàn)自愿披露內控信息與公司規(guī)模正相關[17] [18]。
財務經營狀況。學界主要強調財務杠桿對上市公司內控信披水平的影響。林鐘高等(2009)發(fā)現(xiàn)內控信披與公司財務杠桿正相關。但宋紹清、張俠(2009)則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負債比例與內控信披程度相關性不顯著。蔡吉普(2005)發(fā)現(xiàn)財務狀況異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不足。
股權結構。林鐘高等(2009)實證表明高級管理層持股比例與內控信披水平正相關,但是股權集中度與自愿披露信息不相關。鐘偉強、張?zhí)煳?2006)則認為自愿披露水平隨股權集中度的提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19]。
上市公司內控信披水平的影響因素很復雜,我們目前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相關年報報告,并且研究方法簡單,研究不夠深入。
(四)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市場反應
陳共榮、劉燕(2007)運用額收益法和多元回歸方法分析資本市場對內控信披的反應。發(fā)現(xiàn):詳細披露內控信息的公司在年報公告日前后的累積超額收益較之簡單披露的公司顯著為正,且不同時窗內累積超額收益均值顯著大于簡單披露的公司;內控信披詳細程度與事件期內的累積超額收益顯著正相關[20]。馮建、蔡叢光(2008)發(fā)現(xiàn),從累計超額收益率角度看,深度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對股價產生正面影響,即具有正面的信息含量而對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具有顯著的負面反應[21]。
此外,不少學者在借鑒美國內控信披的相關制度規(guī)范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完善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強制性披露的相關建議和具體措施。限于篇幅,沒有包括在此。
四、我國內控信披未來研究方向
我國內控信披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F(xiàn)有內控信披研究規(guī)范型研究多,實證研究涉及的主題窄,方法簡單,研究設計上存在許多不足,還未成體系,不夠深入。美國內部控制實務走在世界前列,其學術研究也領先于其他國家。當前,美國內控信披的實證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選題的基本框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自愿性內部控制披露的影響因素、內部控制缺陷的決定因素和內部控制缺陷產生的經濟后果。我國目前還沒有大量數(shù)據(jù)對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因素和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經濟后果進行研究。因此今后學界今后可以結合我國特定的制度背景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此外,還可以研究基于我國內部控制披露制度下的特殊問題。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研究:
第一,調查和分析上市公司在實施《基本規(guī)范》和《配套指引》下披露內控信息的披露狀況,并與之前的披露狀況進行對比。
第二,結合《指引》、《配套指引》和《基本規(guī)范》設計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可操作的內控評價體系。
第三,基于內控評價體系的結果,探索內控的主要影響因素。
第四,《基本規(guī)范》和《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更多的內部控制信息,進一步深入研究內部控制信息的市場反應。
第五,探索內控信披以及內部控制的評價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以及如何通過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完善公司的治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企業(yè)內部控制理論的發(fā)展與啟示[J].會計研究,2000(5):2-8.
[2] 饒盛華.ST鄭百文的警示——加強公司內部控制[J].經營管理者, 2001(3)-12.14.
[3] 劉大賢.簡論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J].審計理論與實踐,2000(4):8-9.
[4] 張立民,錢華,李敏儀.內控信披的現(xiàn)狀與改進-來自我國ST上市公司的數(shù)據(jù)分析[J].計研究, 2003(05).
[5] 陳關亭,張少華.論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披露及審核 [J].審計研究,2003,(6):34-39.
[6] 張先治,張曉東.基于投資者需求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實證分析[J].會計研2004,(12):55-61.
[7] 劉秋明.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披的問題及改進[J].證券市場導報,2002(4):38-43.
[8] 李若山,覃東,周莉珠等.新《會計法》實施情況的問卷調查分析[J].會計研究,2002(4).
[9] 李明輝,何海,馬夕奎.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披狀況的分析[J].審計研究,2003(1):38-43.
[10] 秦冬梅.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內控信披探討[J].財會通訊,2007(1 1):45-48.
[11] 方紅星,孫鬻.強制披露規(guī)則的內控信披:基于滬市上市公司2006年年報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7(12) .
[12] 楊有紅,汪薇.2006年滬市公司內控信披研究[J].會計研究,2008(3):35-42.
[13] 賈茜,李超.上市公司內控信披情況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0(5):18-22.
[14] 蔡吉甫.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披的實證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5(02).
[15] 林斌,饒靜. 上市公司為什么自愿披露內部制鏊證報告一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9(2):45-52.
[16] 喬旭東.上市公司年度報告自愿披露行為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03(2):74-78.
[17] 宋紹清,張俠.關于上市公司內控信披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09(2)
[18] 林鐘高,徐虹,唐亮. 股權結構、內控信披與公司價值-來自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ù)[J].財經論叢,2009(1):68-74.
[19] 鐘偉強,張?zhí)煳?公司治理狀況對自愿性披露水平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6(1):62-64.
[20] 陳共榮,劉燕.內控信披的市場反應[J].系統(tǒng)工程,2007(25):40-45.
[21] 馮建,蔡叢光. 上市公司內控信披研究[J].財經科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