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立
在成縣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天井山麓魚竅峽中,壁立著一方馳名海內(nèi)外的東漢摩崖石刻,這就是我國漢代三大著名摩崖頌碑“東漢三頌”中保存最完整的《西狹頌》。
《西狹頌》全名為《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與陜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刻造于東漢靈帝建寧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它刻在一塊崖體凹進(jìn),表面平整的石壁上,長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篆額,正文陰刻20行,385字,每字大小約7厘米見方,頌文后有陽刻小字題名12行,共144字,每字約4厘米見方。碑文除了記敘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屢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卓越政績外,主要頌揚了他率領(lǐng)民眾開通西狹道路、為民造福的德政。同時,碑文還描繪了西狹山路的險阻:“郡西狹中道,危難阻峻,緣崖俾閣;兩山壁立,隆祟造云。下有不測之溪,厄窄促迫,財容車騎。進(jìn)不能濟(jì),息不得駐,數(shù)有顛覆隨墜之害,過者創(chuàng)楚,惴惴其栗。”敘述了李翕由感嘆而下令有關(guān)官吏奮力修路,鑿崖清障,削高墊低,截彎取直,終于開通新路,行人歡騰,歌頌功德等情形。《西狹頌》碑文的右側(cè)刻著黃龍、白鹿、嘉禾、甘露和木連理五種圖像,稱為《五瑞圖》,象征李翕主政期間政通人和,五谷豐登,民樂其居,是對碑文的形象補充。碑刻的四周還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緒以及民國年間一些名人訪古題刻。崖壁右側(cè)還有當(dāng)代著名國畫大師李可染題寫的“東漢摩崖石刻西狹頌”。
《西狹頌》所頌揚的武都郡太守李翕,字伯都,是東漢漢陽郡阿陽(今甘肅靜寧)人,他“天資明敏,敦詩悅禮”,少年時在皇宮中值宿警衛(wèi),20歲時執(zhí)掌“典城”,后來到澠池?fù)?dān)任縣令。在任上率領(lǐng)當(dāng)?shù)孛癖娫诼躁柤瘟杲叺膽已律翔徥苣荆藿水?dāng)時有名的險路崤山之道,為澠池通往關(guān)中打通了道路。東漢建寧3年(170年),李翕出任武都郡太守,到任后他了解到本郡西狹道是通往梁州、益州(今四川)的重要通道。但這里地勢險絕,行走十分不便。為了打通這條險道,李翕與府丞功曹李昊等人商議定策,修筑這條道路,并命令屬官仇審、李瑾等人負(fù)責(zé)修治。道路修成后,人們作頌刻石,頌其德政,鐫刻了摩崖石碑《西狹頌》。之后李翕又主持修建了在今陜西略陽縣的“析里橋閣”,人們又作了《郙閣頌》,贊譽此舉。李翕勤政愛民,每到一個地方,政績卓著,萬民稱頌,無論是修建崤山險道,還是建西峽閣和郙閣道路,雖是施工難度極大的工程,卻是惠利民眾的好事,因此贏得了百姓贊譽。明朝秦安人胡纘宗說:“伯都?xì)v三郡,考之澠邑、成郡之碑,乃漢之良吏也?!?/p>
《西狹頌》的撰文、書丹、刻字、繪雕均為東漢武都郡下辨道(今成縣西同谷一帶)人仇靖所為。仇靖字漢德,東漢晚期杰出的書法家、文學(xué)家和畫家,曾任李翕屬下從吏之職,是一位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F(xiàn)存有《惠安西表》《析里橋閣頌》《天井山記》和《漢武都太守耿勛表》四篇,書跡有《西狹頌》摩崖石刻和《耿勛表》摩崖石刻兩處,繪畫《五瑞圖》一組。即便是這樣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吏,卻有如此的蓋世之作,可以想象,仇靖在縱情揮灑《西狹頌》這幅人間瑰寶時,懷著多么大的藝術(shù)靈感和創(chuàng)作激情,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價!
《西狹頌》在我國金石學(xué)、文化史、書法史和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從文學(xué)角度看,它行文流暢,言簡意賅,文風(fēng)樸實,語言精煉,運用了引用、比喻、對偶、排比、疊詞等多種修辭手法,文筆之優(yōu)美,使人觸目動心。從書法角度看,它字體清晰,簡淡古樸,結(jié)構(gòu)美觀,刀法有力,被國內(nèi)外學(xué)者、書法家稱為“漢摩崖石刻之冠”、“漢隸書法之瑰寶”。許多書法方面的書籍,在講到漢隸真跡時,都要介紹《西狹頌》石刻。清代徐樹鈞《寶鴨齋題跋》贊其“疏散俊逸,如風(fēng)吹仙袂飄飄云中,非復(fù)可以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別饒意趣?!笨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稱贊它“疏宕”、“渾厚中極其飄逸”;梁啟超在《碑帖跋》中稱它是“雄邁而靜穆,漢隸正則也”。著名書法家丁文雋在所著的《書法精論》中極力推崇漢碑隸書,說《西狹頌》“結(jié)構(gòu)嚴(yán)整,氣象嵯峨,此漢碑中之高渾者也:結(jié)構(gòu)曼妙,筆有余妍,漢碑中之秀麗者也:風(fēng)回浪卷,英威別具,此漢碑中之雄強者也”。上海古籍出版社在《西狹頌》簡介中說:“此碑書法方勁瑰麗,氣勢雄偉,為漢隸上品。”文物出版社《歷代碑帖書法選》中更是稱其為“我國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