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緒兵
在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可以將歷史復原,使久遠的歷史重現(xiàn),使學生在身臨其境、心感其情的狀態(tài)中達到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的目的。它能使授課方式趣味化,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歷史課的教學質量。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上存在著很多問題,直接影響了中學生學習興趣和歷史教學質量,具體表現(xiàn)如下:
首先,問題情境缺少思維性。在課堂教學中,有一些教師由過去傳統(tǒng)的“滿堂灌”變?yōu)槿缃竦摹皾M堂問”,以問代講,課堂看似熱鬧,學生發(fā)言踴躍,實則缺少思維含量,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其次,問題設置上缺少目的性和針對性。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針對性不強的話,會使學生把握不住思考的方向,找不準思考問題的角度,這樣會導致學生亂答,甚至答非所問,很難起到有效的課堂效果,也難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再次,語言情境缺少感染性。有一些歷史教師進入課堂,缺少飽滿的激情,語言蒼白貧乏,沒有親和力、吸引力、感召力。大多數同學的感覺就是枯燥乏味的,因為反復說的就是那些知識點,都是一些死的知識,毫無新意。
最后,問題創(chuàng)設缺少現(xiàn)實性和生活性。歷史本來對學生生活就比較遙遠,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的目的,就是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但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仍然難以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動恰當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此來激活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呢?筆者認為,情境創(chuàng)設教學是一種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時應具有思維性和針對性、語言表述應具有感染性、情境創(chuàng)設要有現(xiàn)實性,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點去探討如何有效地開展歷史情境教學。
第一,問題設置應體現(xiàn)思維性?!度罩屏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學生要注重探究學習,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根據課標要求,我們在創(chuàng)設問題時,要以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為載體來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實際上有效的問題設計才是情境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提出一個好的有效的問題就夠了,一個好的問題既緊扣了課標,又提高了課堂質量。更主要的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共思維能力和合作意識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這樣會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認識歷史事件,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我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時,以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為背景,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1949年,新生的中國是一個既強大又貧弱的國家,一個讓社會主義陣營無比振奮、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驚恐擔憂的國家,是一個經濟上遠遠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又提供不出有任何吸引力的發(fā)展模式的弱國。然后讓學生思考新生的中國面臨怎樣的外交環(huán)境?針對這樣的外交環(huán)境,我們當時制定了怎樣的外交政策?在這種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們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通過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和問題設計,讓學生能感受到新中國成立、我們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建設任務,明確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針是根據國際形勢和自己的國情制定出來的,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同時該問題的設計可以培養(yǎng)學生把歷史內容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并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也正是本節(jié)課需要學生達成的教學目標。
所以說,建立在思維基礎上的歷史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應該是以問題為核心。離開了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就很難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也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讓課堂活躍起來,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換成了互動、和諧的課堂氛圍;同時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也能夠讓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自覺、主動地帶著問題去探索、去思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第二,問題創(chuàng)設應具有針對性。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是為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情境不是擺設,也不是為了趕時髦的點綴品,教師應對為什么要設置情境,設置了情境后應該達到什么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情境,又要充分發(fā)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煉出歷史問題,發(fā)展其思維能力。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和啟發(fā)性。問題的設置不能太容易,當然也不能過難。如果問題的設置過于簡單,不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那么這樣的問題就難以啟發(fā)學生思維,長期下去學生會對歷史課堂失去興趣;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過難,那么這種問題也是無效的。例如,在分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時,有的老師會在課堂上直接把問題拋給學生,提問學生辛亥革命為什么會失敗,然后讓學生回答。由于書上沒有相關的材料提示,所以學生一時很難回答,教師如果在課堂上經常提出這種高難度的問題,會大大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最后也會導致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當然這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效果。
新課程下的歷史教材與舊教材的編排有很大不同,新教材是按照專題形式編排的,既然是專題就肯定是圍繞某個中心來展開的,我們在進行情境教學時,切忌偏離甚至遠離課標要求。比如,必修一的《抗日戰(zhàn)爭》,此課的課標要求是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zhàn)的重要性等。那么,根據課標要求,我們在講課時必須緊扣這個中心,正確定位抗日戰(zhàn)爭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假如,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講述日本侵華的原因和背景,過多描述每場戰(zhàn)爭的宏大場面和具體細節(jié),這明顯偏離了課標要求,即使教師把戰(zhàn)爭的原因分析得頭頭是道,那樣的課也肯定是失敗的。
第三,語言表述應具有感染性。教學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語言技巧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因此,教師如果重視語言的魅力,也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互相配合,那么這堂課就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也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能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氛圍之中,這樣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大大增加,從而也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我在講授《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這一課時,在導入上播放于右任的詩作《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能夠很快讓學生感受到一個遠離祖國母親、游離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也能讓學生體會到臺灣游子那種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盼望祖國能夠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情懷,從而為本課的教學營造了一種濃濃的教學氛圍。
另外在講述冷戰(zhàn)結束的時候,我渲染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1991年12月15日19時38分,印有錘子和鐮刀的蘇聯(lián)國旗悄然地在克里姆林宮上空徐徐降落,它似乎帶著無奈與遺憾、不甘與掙扎向人們所說著什么。此時,離蘇聯(lián)成立69周年還差5天。寒風中,只有幾個匆匆過客看到了這個歷史性的場面。一個曾經令人類震撼的帝國大廈就這樣在歷史的煙塵中無聲地消失了……”通過這種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和氣氛的渲染,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讓學生感悟歷史。
第四,情境創(chuàng)設應具有現(xiàn)實性。李大釗曾經說過:“無限的‘過去都以‘現(xiàn)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xiàn)在為淵源。”只有把歷史教學融入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并聯(lián)系當前國際局勢的問題、現(xiàn)實社會問題、實際生活問題、學生思想問題等等,才能突出歷史的價值,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意愿,從而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學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時,我會聯(lián)系最近的南海爭端,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紛紛搶占南海島嶼,然后設問這些國家違反和平共處的哪些原則?假如你是外交部發(fā)言人,針對某些國家侵占我國領土,你該如何評論?通過這些設問,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現(xiàn)實問題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參與課堂,這樣就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義,也更有興趣學習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1929~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時,我聯(lián)系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并設問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假如你是美國總統(tǒng),你會有哪些重大的舉措來應對這場危機?羅斯福新政能給我們什么啟示?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馬上眼睛發(fā)亮,七嘴八舌討論不休,課后還有學生主動找我探討。
總之,情境教學在課堂中的運用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情境式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指向教與學的效果,而不是為情境而情境,更不是為了讓課堂看起來活躍、熱鬧。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中應符合中學生年齡特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這個中心。只有這樣,才能在優(yōu)化的情境中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掌握知識,激發(fā)其參與意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魏授章.歷史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梁勵.論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J].課程·教材·教法,2005,5.
[4]何文兵.高中新課程歷史情境教學心得[J].中學教學參考,2009.12.
[5]李惠軍.篤學行思錄:一個歷史教師團隊的教學隨筆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