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友
近日,教育部首次就《小學生減負十條規(guī)定》征求意見,受到教育圈內外熱議。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如何走出十年課改的困境,在本次減負大背景下,不妨先做點“加”法。
一、增強目標內容的融合性
語文課程目標經歷了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三個階段。從關注知識,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版)》提出了目標的設計,要著眼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一般來說,教學目標應體現兩個方面,即語文基礎目標和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但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相對集中,一篇課文、一堂課的教學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標。教師必須認識到,知識、能力,是語文課程目標系統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每一堂語文課中必須有明晰的定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是長期、隱性的目標,語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節(jié)課內全部落實。有些課將三個方面的目標逐一設計,顯得太多、太細、太零碎,看似指向了學生的整體素質,體現了課程理念,實際上達成度很低。短期看語文課堂千頭萬緒,學生忙得不可開交;長期看得不償失,單一和整體目標都沒有得到落實。只有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融合目標定位,梳理核心價值,學生的負擔才能降下來,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標將課程內容分為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板塊,通過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使得學生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理解與運用本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整體,缺一不可。但現實中理解運用被人為分割,并凸顯閱讀的核心地位。每一篇課文教師都要學生經歷字、詞、句、段、篇的感知,形成意義聯系,理解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和文章情感,認為這是訓練理解的最主要的方法。閱讀教學以“理解”為核心目標,作文教學以“運用”為核心目標,有先后,有分工,各自為政,造成閱讀寫作教學低效無效。這樣導致作文教學長期陷入“欲罷不能、欲為無策”的尷尬境地而束手無策,寫作成為學生苦不堪言的沉重負擔。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是語用教學,它不在對語言要素文學知識的教學上,而在語言功能即語言交際方法策略的教學上。所以,將理解內容與學習表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閱讀教學理解文本內容,更在理解表達運用的方法;運用語言文字,是理解語言文字基礎上的理解。
二、增添語言實踐的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一個主要心理因素,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主要動力。生活中,孩子為什么會對網絡游戲癡迷。因為游戲中充滿誘惑,孩子特別感興趣,再累也會樂此不疲。語文課程是一門充滿人文旨趣的課程。母語學習本該是充滿情感的,充滿詩意的。在新課改的遮蔽下,語文課堂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如無效的課堂討論、放任自流的自主學習、肆意發(fā)揮的體驗感悟、偏離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等,語文學習僵化、封閉、壓抑。
如低年級識字教學,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象形字開始演變而來的漢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征,教學時善于發(fā)掘漢字背后一個故事,一種情致,一種智慧,使原本單調的識字寫字教學,充溢著豐厚的文化意蘊和鮮活的生活情趣。對漢字的識讀書寫,是一個認知記憶的過程,更是一種思維的過程,一種審美的過程。低年級學生學習負擔累不累,有時候不是減少識字量寫字量能解決的,取決于學習狀態(tài)。中高年級寫字指導,可以結合漢字形態(tài)豐富性特點,滲透篆、隸、行、草、楷等不同的字體,初步感受書法藝術獨特的魅力。
再比如作文教學,其實質上是通過作文訓練,使學生獲得作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掌握作文能力。小學生在起始年級,往往表現出極高的言說興趣和熱情,可謂“我口說我心”“我手書我心”。然而,經歷了幾年所謂系統訓練后,寫作興趣反而逐漸退化,要么無話可說的,要么有話寫不出來。寫出來的文章很多是矯揉造作、虛情假意、空洞無物之作。把寫作教學簡化為一項社會化、無情趣可言的純技能活動,最終只會異化為一種折磨師生的精神負擔。宋代的謝枋曾提出“放膽文”“小心文”的概念。他覺得,學生作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初學者“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雅,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胺拍懳摹?,就是讓學生在起始階段放心大膽地自由表達?!胺拍懳摹?,就是不在章法理法上設置障礙,不用冰冷的寫作知識技法壓抑孩子自由美麗的言語生命成長。遵循學習者作文習得和身心成長的規(guī)律,讓學生親歷由“膽大”到“心小”、由粗到細、由俗到雅、由繁到簡的成長過程,這也是一個個充滿情趣的語言實踐過程。
三、增加課外閱讀的自主性
通過家校的配合互動,讓更多教材以外的“閑書”占領學生的課外生活,讓書籍潤澤孩子心靈,開拓閱讀視野,提升思維品質,奠定可持續(xù)發(fā)展后勁。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途徑方法很多,來自于學校教師和家庭成員共同的陪伴與鼓勵、啟發(fā)與約束肯定是最有效的。芬蘭小學生每天家庭作業(yè)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時的家庭自主閱讀。學生的閱讀是良心與榮譽的自我要求,不靠僵化的制度管理。幼小的的孩子都知道,讀多讀少,是對自己負責,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來的人生習慣。探索未知世界是學生的天性,拋開系統化的教科書,鼓勵學生去讀自己想看的書,通過課外閱讀更好地認識審視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我。這樣,用自我興趣牽引的方式,在看似隨意和無常,逐漸養(yǎng)成了讀書習慣,提高了閱讀調控能力。芬蘭人常說:“北歐的冬季漫漫,在家閱讀,是最佳的生活調劑和潤滑劑?!碑斀裆鐣撓耜P注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那樣,探索和營造良好的課外閱讀大環(huán)境,推動學校閱讀、家庭閱讀和社會閱讀的品質的提升,這是對孩子最有價值的饋贈。
減負,不僅是教育環(huán)境的大問題,更是語文教學的小問題。做足“增”文章,積蓄更多語文課程有效實施的正能量,課堂、作業(yè)、輔導、考試、評價負擔才會得到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才能得到真正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