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寫景散文的典范之作,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都曾選入不同版本的語文教科書。由于兩篇文章體裁一致,又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在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常常將其拿來比較,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本文立足于文本實際,試著從兩篇散文內容、結構、語言以及借此呈現(xiàn)出來的意境等方面作比較,以期對中小學散文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故都的秋》 《江南的冬景》 散文教學
《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均為郁達夫的代表作,很能體現(xiàn)其風格和美學特征。作為寫景散文的經(jīng)典之作,在中小學閱讀教學中應如何切入、展開和呈現(xiàn),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探討?;诖耍P者對兩篇佳作從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進行了比較。
一、知人論世,走近作者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浙江富陽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故都的秋》寫于1934年的8月17日,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到青島,再到北京,當一顆顛沛流離的心重新踏上這片故土(作者曾于1913年去日本留學時來過北京),尤其在惹人傷感的秋天,隱藏在作者心靈深處的許許多多的酸甜苦辣頓時流淌出來,不禁對秋、對故都的秋有了千萬感慨……《江南的冬景》創(chuàng)作稍遲一些,寫于生活相對穩(wěn)定、心境較為平和的杭州家中。從兩篇文章隱含的情感來看,《江南的冬景》要比《故都的秋》清新溫婉一些。
二、條分縷析,剖析文本
有學者將選入語文教科書的文本依據(jù)其來源和功用分為“定篇”、“例文”、“樣本”和“用件”四類,并指出,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文本的處理(“用件”除外)應該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說了什么”,即文本本身呈現(xiàn)了什么樣的內容;二是“怎么說的”,即文本的體例和結構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可以借此獲得什么。因此,我們可以對這兩篇文章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以示區(qū)別。
(一)內容呈現(xiàn)
1.關于《故都的秋》
(1)寫景部分
《故都的秋》從前至后一共描繪了五幅秋景圖,分別是手捧碗茶的“秋晨靜觀”圖、似花非花的“秋槐落蕊”圖、處處可聞的“秋蟬殘鳴”圖、別有韻味的“秋雨話涼”圖以及葉落果熟的“勝日秋果”圖。如果著眼于人的感官,作者所呈現(xiàn)出來的這五福秋景圖可謂“色聲味俱全”:既有晨起的茗香、靜對的“藍朵”,又有馴鴿的飛聲、秋蟬的殘鳴以及雨中的微嘆,更有微黃的棗子、成熟的葡萄。
(2)議論部分
因為美景,所以流連忘返;因為感慨,所以觸目傷懷。作為文人墨客的代表,以心體悟、由景及情,性情的自然流露總會成為其獨特的見解和與眾不同的審美旨趣。文章的后半部分,以議論的方式道出了作者內心最為真實的想法,不論古今還是中外,對秋,人們總是有著一份別樣的情感,而于此畫中之人則最盛,加之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總是韻味不足,故而長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p>
因此,兩部分你前我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為一體,把畫中的秋淌入人心,心中的人置于秋景,渾然而天成。
2.關于《江南的冬景》
(1)寫景部分
生于斯、長于斯的江南才子,用輕柔而溫婉的筆觸呈現(xiàn)給了我們這樣五幅江南的冬景圖——可愛的“曝背談天”、愜意的“午后冬郊”、迷人的“冬霖閑卷”、別樣的“江南雪趣”和誘人的“冬日閑步”。細細嚼之,菲菲思之,作者筆下關于冬日江南薄霜如翼的清晨、風和日暖的午后、煙雨微朦的垂暮、白雪紛揚的夜晚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把個冬日的江南點綴的如詩如畫、清新脫俗,讓人如癡如醉、心向往之。
(2)議論部分
雖也提及古今中外,但與《故都的秋》不同,作者在此將些許議論的言辭散落于寫景的部分,可謂此景此情難于分出彼此,美在其中,故而才在最后合紙擱筆,“拿起手杖”,干脆利落的“上湖上散散步”。
(二)結構特點
《故都的秋》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開篇點題,為全文奠定了“清、靜、悲涼”的感情基調,而且寫景部分所呈現(xiàn)的五幅秋景圖也是緊扣這幾個字描繪,包括緊隨其后的直抒胸臆部分。其間,運用對比的手法,將南國的秋和北國的秋進行了比較,將情牢牢地鎖于標題的一“故”之上。
《江南的冬景》開篇便用“蟄居異境”的北國之冬正面襯托清朗溫潤的江南冬景,接著又拿“氣候異狀”的南國之冬對比襯托舒緩悠閑的江南冬景,于北冷、南熱中顯現(xiàn)出江南冬景的與眾不同。隨后,將江南冬景不同角落的美用溫柔的筆調娓娓道來,頓覺天朗地腴、日暖風和,聽之、思之,難抑置身其境的沖動。
兩相比較,雖然都以寫景、議論而成文,但點化之處卻不盡然一致。其中,《故都的秋》開合有度,有總有分,而最終以總為尾,前后呼應;而《江南的冬景》則如一幅長卷,從始至終,處處與眾不同、清朗脫俗,綿延不絕……
三、咬文嚼字,體悟情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知道,不論是語文的工具性還是人文性,其最終指向都寄托在語言上。為此,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尤其是教授名家散文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對其語言的理解、品味和鑒賞,因為這些文本的語言獨具風格,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建構了深遠的意境,生動、傳神而富有神韻?!豆识嫉那铩泛汀督系亩啊穭t更甚,它那溫文爾雅的語言、清新流轉的語調,不僅讓我們獲得了獨特的情感體驗,而且使我們沉沉迷醉于它所描繪的深遠意境中。
(一)相同之處
1.獨特的風格
前面已經(jīng)談到,郁達夫散文的語言有著“自然暢達而熱情坦蕩”的風格,不論是《故都的秋》還是《江南的冬景》,都非常鮮明地呈現(xiàn)了這一風格。例如,在描繪“秋槐落蕊”圖時對“落蕊”的細膩描寫——“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毙蜗蟆⑸鷦?、自然、平和,如遠處飄來的陣陣清香,似潺潺流轉于青石的溪水,真實而不做作,傳神而富有意韻。
2.濃郁的情感
“一切景語皆情語”,散文的語言就像吸了水的海綿,稍一用力,便會擠出情感的水滴。尤其是寫景散文,無不浸透了作者的情感。故都的秋雖有些悲涼,但其中的美不光讓作者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就連遠觀的我們也無不神往。如若從文本中走出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浸滿了作者留戀、愛慕情感的全篇語言,都被“清、靜、悲涼”潤著,被一“故”字牢牢鎖著?!督系亩啊犯侨绱耍娨獍愕恼Z言,情切而語潔,一塵不染,干凈的就像盛在玻璃杯中的水,甜蜜得猶如少女在耳邊切切私語,怎不讓人幸福和滿足?
3.深遠的意境
語言的魅力不僅僅在于逼真的再現(xiàn)生活中的美景,更在于它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意境。就像生活需要夢想一樣,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文本也要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讓其回味無窮。我們用心、用情感受了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我們如癡如醉迷戀其中之時,更想象著置身其中的作者,這種物我合一的境界,讓我們?yōu)橛暨_夫感悟到的“清、靜、悲涼”而清、靜、悲涼,也為他的江南冬景的清朗溫潤而清朗溫潤,因為他本人就是“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
(二)不同之處
與《江南的冬景》相比,《故都的秋》最大的不同在于“秋雨話涼”中直接引用的那一對答。“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濃濃的鄉(xiāng)音傳遞的是切切的思鄉(xiāng)之情。一生顛沛流離的郁達夫二十年后、不遠千里地故地重游,雖不是游子回鄉(xiāng),但當對故都的那份深情伴著人生感慨之時,這個秋天就與眾不同了。我們很難推測作者隱含在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但從對秋雨的這一對答中,作者熟悉而又親切的感覺也渲染到了每一個讀者的內心。真實、自然而坦蕩的語言,讓我們也想應聲答道“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即便是出于一人之手的同體裁文章,依然有諸多的不同之處。在語文教學的實際中,教師不能光憑經(jīng)驗,對所有的文本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應該尊重文本,知人論世,用心、用情體會隱含其中的情感,只有這樣,閱讀教學才會豐富多彩,才能讓學生與文本真正實現(xiàn)心靈的對話。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3.
[2]蔣旭.獨愛“南國之冬”——以《江南的冬景》為例淺談語文美育[J].語文學刊,2011,(6).
[3]孔維勇.淺談郁達夫散文的語言藝術和審美效應[J].現(xiàn)代語文,2007,(7).
[4]董國俊.重讀《故都的秋》中的秋景圖[J].中學語文教學,2011,(6).
[5]顏碧偉,范建民.清朗溫潤、舒緩悠閑——《江南的冬景》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11,(10).
[6]徐樑.散文中的古典詩意——《江南的冬景》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11,(10).
(趙小路 甘肅蘭州 西北師范大學 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