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云
【摘要】要根治小學生作文中的弊病,提高作文教學質(zhì)量,非改革作文教學不可。從2008年起,我們這個山村小鎮(zhèn),在汕尾市教研室林惠生主任(特級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實施“農(nóng)村小學作文開放式教學的新發(fā)展”的實驗研究,后來并成為全縣范圍內(nèi)的設點實驗鎮(zhèn),進行大面積推廣。
【關鍵詞】改革 探索 實施 成效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73-02
一、作文教學改革:需要開放式教學的新探索
關于作文教學,語文界老前輩葉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經(jīng)說過:“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應為,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這一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這就是說,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能力,以期學生具有自己會寫的本領。
長期以來,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無話可說、無情可抒等弊病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多年來沿襲的“封閉式”作文教學所致。諸如:
1.學生作文脫離生活。學生被關在課室里閉目塞聽、閉門造車,結果一上作文便頭腦一片空白,作文成了無源之水,或“無病呻吟”。
2.教師包辦。從作文命題、立意、選材、列提綱到習作的評改,教師一人包攬,學生只能按教師設計好的“圖紙”砌磚,完全剝奪了學生習作的自主權。
3.學生作文過程過于封閉,方法單調(diào)。比如,學生作文一般為寫而寫,與作文觀察、思維、口頭表達達等不掛鉤、不連綴,光寫不看不說,取締了“看”“想”“說”等必要的全程訓練形式,缺乏全方位的、開放性的、多元化的作文教學理念,缺乏過程與方法相統(tǒng)一、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相統(tǒng)一的作文教學策略。
可見,要根治小學生作文中的以上弊病,提高作文教學質(zhì)量,非改革作文教學不可。從2008年起,我們這個山村小鎮(zhèn),在汕尾市教研室林惠生主任(特級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實施“農(nóng)村小學作文開放式教學的新發(fā)展”的實驗研究,后來成為全縣范圍內(nèi)的設點實驗鎮(zhèn),進行大面積推廣。
二、農(nóng)村小學“作文開放式教學的新發(fā)展”研究的實施
通過學習林惠生老師關于《讀開放書,寫開心文》和《只有“放開”,才能開放——也談作文開放式教學》等論文,我們獲得了啟發(fā),深深認識到,國內(nèi)目前關于“開放性作文”教學的成果雖然不少,但是尚未形成科學體系和操作機制,有必要進行相應的發(fā)展性研究,為此,我們特開展以構建開放式作文教學機制為新發(fā)展方向的實踐探索。
(一)在教學理念上堅持“三開放”,即思想開放、內(nèi)容開放、形式開放。
思想開放:教師要沖破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桎梏,肅清片面追求升學率,把作文教學的著眼點放在人才素質(zhì)培養(yǎng)上來。要讓學生懂得文章是表現(xiàn)生活、再現(xiàn)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用自己的話表達真情實感,可以弘揚真善美,也可以抨擊假惡丑。作文教學力求做到既教學生作文,又教學生做人。
內(nèi)容開放:習作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取素材,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意義的內(nèi)容用文字表達出來,寫出他們眼睛里的世界和躍動著的童心。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觀察生活、認識事物、積累素材。在習作體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記敘文,也可以是發(fā)表某種意見,闡明某一觀點的議論文;可以是介紹、說明事物的說明文,也可以是計劃、合同等文。
形式開放:不拘泥于每周兩節(jié)的作文課,把作文訓練延伸到家庭,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采取課內(nèi)作文、課外練筆,寫觀察日記、讀書筆記,召開演講會、讀書報告會,編輯小報等多種訓練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調(diào)動小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二)在教學目標上堅持“五自能”,即培養(yǎng)學生“自己命題”、“自己立意”、“自己選材”、“自己列提綱”、“用自己的話表達真情實感”。
1.自己命題,培養(yǎng)學生自己命題的能力要和閱讀教學中的審題結合起來。通過審題,掌握文章題目的基本形式,學會審題方法。這樣,學生在自命題作文訓練中可以借鑒閱讀中文章命題的形式,練習自己命題;在命題作文訓練中可以應用在閱讀中學到的審題方法練習審題。自己命題的要求是:題目要具體、新穎、簡潔。
2.自己立意,培養(yǎng)學生自己立意的能力要和閱讀教學中的概括中心對應起來進行訓練。要讓學生知道,所謂立意就是確定文章的中心,一般包括“寫什么”和“為什么寫”兩部分。自己立意的要求是:要正確、集中、深刻。
3.自己選材,培養(yǎng)學生自己選材的能力,要注意兩點:①借鑒閱讀中有關文章的選材方法,讓學生懂得材料的選擇、取舍及評略處理都是為表達中心服務的。根據(jù)中心的需要,有用的則取,無用的則舍;重要的詳寫,次要的略寫。②注意選取那些和自己認識水平接近的材料,選取最能揭示事物本質(zhì)的材料。
4.自己列提綱,培養(yǎng)學生自己列提綱的能力重在借鑒范文。①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養(yǎng)成給課文編寫提綱的好習慣。②掌握記敘文常見的四種材料安排順序。
5.用自己的話表達真情實感,培養(yǎng)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真情實感的能力要強化兩個方面的訓練:①訓練學生不說假話說真話,不說空話說實話,不說套話說心里想的。②學習范文或優(yōu)秀習作,訓練學生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
(三)在教學過程與方法上堅持“四步走”,即課內(nèi)一次作文訓練按“看”、“說”、“寫”、“評”四步進行。
看,即觀察事物(含閱讀),獲取寫作材料。觀察是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主動形式,它是靠視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器官的聯(lián)合活動實現(xiàn)的。由于小學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觀察時很容易被一些無足輕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對那些應該仔細觀察的事物反倒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致使觀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學生學會觀察,教師必須善于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根據(jù)習作要求,在觀察前和觀察中教給學生觀察,同時注意做好立意、選材等方面有意識的啟發(fā)、引導。
說,即寫前指導學生構思文章、口頭表述。進行“說”的訓練,要求教師首先依據(jù)習作要求復習課文的有關章節(jié),從讀學寫,強化訓練重點。然后,讓學生口頭敘述觀察到的事物,并談出對所敘事物的看法或見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學生觀察后的反饋,啟發(fā)、引導學生依據(jù)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對事物的認識,從命題、立意、選材、組材等方面著手構思文章。最后,訓練學生口頭表達。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應注意群體作用的發(fā)揮,視具體情況組織學生進行評論。
寫,即書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學生寫完后,至少要讀兩遍,注意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仔細斟酌詞語的運用,修改不通順的句子,刪去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
評,即評改作文。評改作文要在教師掌握全班學生作文總體情況并在課堂上做出的基礎上進行。集體評改作文的方式大體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講評等幾種。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決值得注意的共性。其做法是:讓學生閱讀后自行修改,之后談修改意見?;ピu互改是指同桌學生交換習作進行評改。集中講評是在小組或全班內(nèi)進行口頭講評作文。講評前,教師要明確要求;講評時,學生可以廣開言路,按講評要求各抒己見,肯定成績,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見。對有分歧的問題,可以展開爭論,教師只做點撥、引導、調(diào)控,不要急于做出結論。
三、研究表明:開放式作文教學初顯成效,且大有作為
我?!白魑拈_放式教學的新發(fā)展”的實驗研究,雖然還處于初步階段,但在促進作文教學整體改革中,發(fā)揮了突破性的作用,已收到令人滿意的成效。例如:笫一,學生從“怕寫、厭寫”作文轉變?yōu)椤皭蹖?、愿寫”作文;笫二,學生從“想寫而不敢寫”轉變?yōu)椤澳軐?、樂寫”作文;第三,教師從“難教、不會教”作文轉變?yōu)椤澳芙?、樂教”作文;第四,教師初步總結了一套關于“農(nóng)村小學作文開放式教學新發(fā)展”的教學模式方法及操作經(jīng)驗,為今后進一步開展作文教學乃至語文整體教學改革打開了門路,提供了范例。取得以上成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端正了教學思想,明確了作文教學不僅是教寫作技能和方法,更是為了在作文中教“做人”,即提高人的素質(zhì),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種有用人才,從而實現(xiàn)了作文教學既教文又育人的“大語文教學”理念。
2.樹立了開放性作文教學的意識,構建了開放式作文教學機制,特別是抓住農(nóng)村小學師生視野欠開闊、作文資源缺乏、作文氛圍不濃厚等問題上做出了作文教學的整體改革,用“開放性”來解決了小學生習作脫離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走向生活,在作文中貼近生活,做到在生活中寫作文,寫關于生活的作文,把“觀察、思考、表達”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按照“理真、情切、意達”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開放式訓練,符合小學生思維和語言規(guī)律。
3.既有對作文教學開放性的追求,又堅守了作文教學固有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原則。小學作文教學整體改革把對學生進行一次作文訓練視為整體、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視為部分,在服從整體目標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各部分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小學作文教學整體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一人包攬的僵死局面,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民主。學生作文不是被動的“要我寫”,而是自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寫作欲望“我要寫”,學生真正成為習作的主人。
(2)多看多練原則。小學作文教學整體改革實行內(nèi)容開放、形式開放,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了解生活,提高了認識事物的能力;通過大量閱讀,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鍛煉了表達能力。
(3)說寫結合、讀寫結合原則。在小學作文教學中,一是變傳統(tǒng)作文教學的“光寫不說”為“從說到寫”。寫前先“說”,可以通過“說”來構思文章;寫后再“說”,通過“說”來評改作文。二是注重將寫作與閱讀教學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以讀帶寫,以讀促寫,從讀中學寫。這樣,學生不僅思維活躍,口頭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增添了習作的趣味性和可寫性,促進了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水平的提高。
總之,作文開放式教學的新發(fā)展的實驗研究,得到了上級領導和教研部門的高度重視。2009年,市有關專家、教研員到我鎮(zhèn)中心校進行實地鑒定,一致認為這是素質(zhì)教育的有益探索,已經(jīng)順利結題。但是,這不是此項教學研究的結束,而是新一輪研究的開始。我們正在申報研究“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開放作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我們認為,農(nóng)村小學教學在“大開放”上更加需要,也更會大有作為,更能給小山村的教育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