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
摘要:貝多芬的生活及事業(yè)型態(tài),就像他作品中最重要的類型那樣——交響曲、弦樂四重奏、鋼琴奏鳴曲以及協(xié)奏曲--每一種都可以作為非凡發(fā)展的象征。交響隨跟協(xié)奏曲,從第一首到最后一首,都是貝多芬社會性的體現(xiàn)。本文主要針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晚期創(chuàng)作手法的轉變進行研究。
關鍵詞: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 晚期
從1915年開始,晚期的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發(fā)生了變化。大約有4年時間,是他創(chuàng)作的蕭條時期,幾乎沒有大型的樂曲產(chǎn)生,只搜集和編配了一百多首歐洲各國的民歌,寫作了一些與原來的英雄性風格不同的抒情歌曲,如由6首歌曲組成的套曲《致遠方的愛人》,歌詞采用德國詩人阿羅伊斯·葉特羅斯的組詩,以愛情為主題,充滿激情,浪漫抒情,成為浪漫主義抒情藝術歌曲套曲的風格和形式的樣板,對后來的德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影響深遠。
1.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晚期作品
貝多芬的藝術歌曲影響了舒伯特,舒曼等人的歌曲創(chuàng)作,也為德奧藝術歌曲學派的形成作了直接的鋪墊。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完全失聰,身體多病,經(jīng)濟窘迫,脾氣越來越暴躁。但是,渡過了危機時期后,雄風猶在的貝多芬又振作起來,向自己的藝術高峰邁進。他寫下了最后的4首鋼琴奏鳴曲,《bB大調奏鳴曲》的宏大幾乎可以和交響曲相提并論。構思已久的巨作第九交響曲終于在人們的期待中登場。就像他所有的作品一樣,貝多芬的交響曲與協(xié)奏曲都是從較為優(yōu)雅高尚的曲子演變而來;或者,至少在形式上是如此,而這些優(yōu)雅高尚的作品,則是海頓擺脫形式與范圍先人為主概念的嘗試。但是,它們基本上都是為了社會大眾所寫,并體現(xiàn)貝多芬想要表達的理念——從形式上雄偉的新概念(例如在《皇帝》[Emperor]鋼琴協(xié)奏曲中),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烏托邦遠景(例如第九號交響曲)。
相反的,弦樂四重奏及鋼琴奏鳴曲則完全以私人性的作品開始。貝多芬寫鋼琴奏鳴曲是為了演奏或出版之用;而弦樂四重奏(同樣還包括鋼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內樂作品)則用來跟他的贊助者及同僚一起演奏,并且也拿來出版。但是,雖然他繼續(xù)讓大眾可以取得這些作品,卻逐漸在形式跟內容上變得偏激,逐漸個人化地表達這位耳聾作曲家騷動的內心世界。
2.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晚期創(chuàng)作手法的轉變
貝多芬的《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在他的九部交響曲中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是古典交響樂領域的集大成作品。它集中體現(xiàn)了貝多芬英雄主義崇高境界的藝術理想,充滿哲理和宏偉的氣勢:在這首作品中,貝多芬最后一次回到英雄的主題,集一生力量的積蓄,沖上古典音樂的最高峰。為了體現(xiàn)他宏偉的構思,他在這首交響曲中作了許多突破:1)沖出古典交響曲的局限,加大了作品的篇幅,全曲演奏長達70分鐘;2)擴大了樂隊的編制,在傳統(tǒng)組合的基礎上又加用了短笛、大鼓、鈸、三角鐵和低音大鼓;3)他把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慢板移到第三樂章諧謔曲之后,使第一樂章通過急速進逼直人諧濾曲的發(fā)展,然后做哲理性的沉思,最后導人熱情的終曲;4)以主題群作為發(fā)展的基礎和核心,在各聲部、各樂章中,主題不僅起著主導作用,還派生其他的動機和主題,以使主題之間、樂章之間密切聯(lián)系,保持全曲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這部交響曲達到了貝多芬交響樂領域創(chuàng)作的頂峰,其中將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譜寫的《歡樂頌》,以獨唱、重唱、合唱和管弦樂隊共同演繹出一曲偉大的頌歌,唱出人類大同的崇高理想,奏響了貝多芬及其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終生追求。晚年的貝多芬除了耳疾,還百病纏身。創(chuàng)作完《第九“合唱”交響曲》后,他精疲力竭,但還計劃創(chuàng)作一系列的作品。他寫作了《D大調莊嚴彌撒曲》以及6首弦樂四重奏等杰作。貝多芬一生寫過兩部彌撒,一部是D大調《莊嚴彌撒曲》,另一部是《C大調彌撒》,前者雖然是為大主教就職典禮而構思,但規(guī)模和意義已超出了原先的打算。D大調《莊嚴彌撒曲》是一首大型聲樂、管風琴與樂隊的作品,貝多芬使用了傳統(tǒng)的常規(guī)五樂章形式,其中的獨唱,重唱,合唱和管弦樂隊的交織雄偉壯麗,似一部聲樂交響曲。此時的貝多芬,幾乎是積累了—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使古老的宗教體裁滲透著強烈的戲劇性,豐富而充滿活力,莊嚴燦爛,它已并非僅用于宗教活動,而是表現(xiàn)了貝多芬個人乃至整個人類莊嚴而神圣的情感、晚期貝多芬的音樂直接與浪漫主義音樂接軌,開啟了通向浪漫主義的道路:他把音樂作為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通過音樂完成崇高的歷史使命。他的許多藝術作品已經(jīng)從內容到形式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先導。貝多芬晚期的6首四重奏作品更為成熟,有著復雜而精煉的結構,精制而嚴格的復調,豐富的情緒變化,深刻的哲理思維,并且打破了古典傳統(tǒng)的樂章模式。他個性的音樂語言表述了追求自由、民主、博愛的人生目標,他的精神、思想和音樂成為18世紀和整個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貝多芬用有限的音符,表達了他偉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
結論
在貝多芬最后十年的作品中,貝多芬將古典風格的規(guī)則及范圍加以擴張,進而創(chuàng)造一個跟他在波昂的學生時代,以及維也納時代早期所學到的大為不同的音樂句法。本文通過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晚期創(chuàng)作作品的手法轉變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有利于對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有一個系統(tǒng)而完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孫薇.貝多芬晚期音樂風格與精神境界[J].藝海,2011,(01).
[2]吳威威.從古典到浪漫——淺談貝多芬和肖邦的音樂風格[J].大眾文藝,2011,(01).
[3]黃海瀾.淺論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曲對前人賦格創(chuàng)作手法的繼承[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