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首先吸引你的是看不見的精神食糧,而非實踐性很強的語言能力。我們知道,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統(tǒng)一的整體,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但筆者認為在現行的農村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和落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更為重要。
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在人文關懷的照耀下文采飛揚?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去深思、去探索。
一、找準課文教學切入點,挖掘人文內涵
1. 文題切入,挖掘人文潛力。教材中有不少的課文標題精彩紛呈,或寓意深厚,或點睛之筆,或新穎獨到。在教學過程中應多加體會,巧妙利用。例如,《一只貝》一課,以“( )的貝”的形式給文章加一個副標題。學生讀課文后能夠從不同角度了解這只貝,達到了解貝的堅強、默默忍受的精神,收到人文思想的啟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故事切入,生成人文動力興趣,被稱為學習最好的老師。用講故事的方法來作為一篇課文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語文人文性教學的不竭動力。譬如,教授《“小不不”史努策爾 》一文,讓學生講自己的生活經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閱讀史努策爾的故事,讓學生在與史努策爾的對比中滲透人文思想,感受是史努策爾的調皮與可愛。
2. 故事切入,寓人文于故事中。這樣,能夠深入淺出,能夠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完成人文生成的動力。
二、品析精彩語句,鮮亮人文本色
所謂精彩語句,這里指的是文章當中的起到總領段落或全文,或揭示全文主旨,抑或給人深刻啟迪的句子。它們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鑰匙”,毫無疑問,抓住精彩語句體會其人文內涵,滲透習作技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藏羚羊跪拜》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是,那只肥壯的羚羊并沒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后沖著他前行兩步,用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從它眼里流了出來?!苯處熥プ∵@一精彩語句,請學生思考:說說這句話中哪幾個詞語讓你感動?體會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對表現心理的作用。以此展開教學,從而串起全文內容,使學生理解作者真正表達的是對藏羚羊神圣母愛的歌頌,繼而喚起人們愛護動物、保護自然的健康情感。
三、重視情感體驗,讓語文課放射人文之光
1. 情感課堂應在和諧的氛圍中創(chuàng)設。教師應去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盡情馳騁。教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令學生在人文課堂中“盡在畫中游”。只有這樣,學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最大發(fā)揮,才會在課堂上敢思敢想,樹立自信心,這樣學生的潛能才會得到最大的提升。把學生的潛在能力激發(fā)得淋漓盡致,激活學生身上的優(yōu)秀細胞,體現其存在的價值,讓學生在自信中生長、生活。
2. 發(fā)揮語文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情感教育是激發(fā)學生與文本殘產生共鳴的銜接點,發(fā)揮好情感教育的功能,才會讓語文教學有滋有味,讓學生體悟到做人做事的樂趣。如,《水鄉(xiāng)》一文教學中,作者用簡練的文字描繪出了水鄉(xiāng)的景色,他在文中把水鄉(xiāng)比作了一幅連綿不斷的水墨畫。我們讓學生用真情去讀文章,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文字美,文質兼美,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體會到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自己家鄉(xiāng)人的愛。這樣就順勢介紹家鄉(xiāng),介紹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就順勢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其實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習真知,感悟真情,體會人文的魅力。如,《平分生命》這篇課文就有一種人情美。一個10歲的男孩,當得知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妹妹急需輸血,而醫(yī)院卻缺少血液時,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鮮血,并要與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贊揚了男孩的勇敢,表達了濃濃的兄妹親情。通過本課教學,能夠使學生感受親情的可貴,使我們認識到愛心之偉大,生命之珍貴,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教師要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潛移默化中讓孩子知道人世間只有真情是最牢靠、最有韻味的,也是最長久的,這樣才能在孩子的內心世界種下人情的種子。
作者簡介:孫東峰(1981-),男,吉林省大安市人,吉林省大安市月亮泡鎮(zhèn)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