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晴 毛璐
《范進中舉》是清代吳敬梓所作杰出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極為精彩的篇章之一,選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課本。文章通過范進的命運變化反映了世態(tài)的炎涼,同時深地揭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以及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本文選取了16個課例,對其在教學設計中反映出來的教學內(nèi)容做一個相對全面的分析和述評。
一、綜述
從16個課例來看,《范進中舉》的教學目標設定主要有三點:一是學習體會課文諷刺、夸張的語言;二是學習如何運用夸張、對比手法表現(xiàn)典型人物性格、形象;三是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
第一,教學內(nèi)容重在把握課文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盧傳福老師的教學活動首先針對整節(jié)課的重點展開,以教師指導,學生編寫提綱這一方法,來抓住故事情節(jié)要素,理清課文脈絡。常麗琴老師是通過“我覺得范進是個 的人,從課文 中的 、 等詞句中看出來的?!边@樣的句式來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易湘淋老師的方法更妙,他以“考狀元·對對子”的方法分析了整篇課文,巧妙運用對聯(lián)與學生對話,使梳理小說情節(jié)分析小說人物的環(huán)節(jié)變得更有趣味性、更有文化性。這堂課隱藏在“對聯(lián)”這個形式后的是真正使課堂體現(xiàn)一種新氣象,真正吸引學生,吸引我們的,乃是一種完全平等的對話方式。
第二,學習掌握對比、夸張手法和諷刺藝術(shù)。袁芳老師是通過提問引導與列表對比的方法來展現(xiàn)諷刺藝術(shù)的精彩所在。如“你能否用一個詞來概括胡屠夫的態(tài)度變化”“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胡屠夫怎樣的性格特點”等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塑造人物時所使用的對比、夸張以及諷刺手法。潘偉麗老師則是把對比、夸張手法的學習滲透在人物的語言中,從課文中找依據(jù)。中舉前的范進懦弱猥瑣、甘蒙屈辱,一臉自卑自賤的奴才相,中舉后的他老謀深算,一切應酬自如,再也不是以前點頭哈腰,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范進中舉以后從乞丐形象變成官爺形象他的人格也被扭曲了。還有的老師采用仿寫的手法,在確保同學們理解課文中諷刺手法后,自己嘗試寫一小段,主要運用對比、夸張等手法,當堂完成,大家一起討論,效果很好,不僅鍛煉了寫作能力而且對口語交際能力有一定的鍛煉。
第三,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趙長兵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將《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做對比,進一步揭露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趙老師在上課時提出如果讓范進和孔乙己的命運顛倒一下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就新的故事學生們再次進行激烈爭辯,有人認為,孔乙己不會去還錢的地位變了,也有學生說孔乙己不是為還而還,而是要借機羞辱一下曾經(jīng)侮辱過他的人,是炫耀,更是報復。此時,老師總結(jié)范進和孔乙己的命運悲劇并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造成的。
二、評議
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有對古代長篇白話小說片段怎樣教的困惑,在學生看來這些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現(xiàn)代文的課文,考試肯定不會重點考察,都抱著“看熱鬧”的態(tài)度來“隨便聽聽”。很多老師在教授這類課文時,除了簡略介紹原小說的梗概及交代故事緣由外,跟教讀現(xiàn)當代短篇小說并無顯著的區(qū)別。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閱讀古代白話長篇章回體小說時所獲得的收獲就很有限了,下面我們以《范進中舉》為例,探討如何開展古代長篇章回體小說教學。
1.從全局出發(fā)
我國古代長篇章回體小說看似每一回都很獨立,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故事講出來,但這樣單純的“就故事講故事”很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學生自主閱讀和宏觀把握能力產(chǎn)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善于從小說的全局來審視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義。
首先,注意人物活動的大背景。不要孤立地看待人物在本篇課文中的活動,而要把這樣的活動跟此人在其他章節(jié)中活動以及整個社會背景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例如范進的“瘋”并不是簡單的失心瘋而是整個科舉制度甚至是封建制度所導致的,由此看來范進并不是一個“瘋子”而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言人”。其次,用小說中的同類作比較。以同類事物作比較,是鑒別事物好壞、高低的一種方法,可以凸現(xiàn)事物的特質(zhì)?!度辶滞馐贰分泻头哆M很類似的還有一個叫周進的人物,教師可以通過這兩個人物的比較,來把人物相聯(lián)系從而可以看出整部小說的特色并理解整個時代背景的意義。
2.從主題出發(fā)
因為課時的限制,每一堂課都必須具有完整性、有效性以及目標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天馬行空,無限擴展,而是要把“長文短教”“長文精教”作為首要目標。要做到這兩點最主要的就是把重點定位在主題的揭示上。
提問。課堂提問設計的合理準確是落實教學目的的突破點,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主要可以以“范進認為什么好了呢?”和“中舉有沒有改變他的性格呢?”來設計,以“中舉”為分界點,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學生充分了解整篇課文的題眼和用意。
能力訓練。語文課堂不是老師的表演課而是學生的能力培訓課。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學生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口頭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以教師問題為出發(fā)點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各抒己見,通過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討論,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范進以及他身邊人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體味到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在情感認知方面也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鎮(zhèn)西.我們這樣上《范進中舉》[J].語文教學通訊,2004 (2)
[2] 鄧東.我教《范進中舉》[J].語言教學通訊,1997 (11)
[3] 易湘淋.《范進中舉》課堂實錄[J].語文教學通訊,2006 (10)
[4] 袁芳.《范進中舉》教學方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 (13)
[5] 潘偉麗.《范進中舉》教學案例分析[J].文學教育,2011 (3)
[6] 盧傳福.《范進中舉》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198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