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云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yī)整體護理技術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護理效果。 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8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43例及對照組41例,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用中醫(yī)整體護理技術。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有效率分別為88.4%和48.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綜合運用中醫(yī)整體護理技術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中醫(yī)整體護理;中風后遺癥
[中圖分類號] R2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6-0086-02
中風也可稱為腦卒中,隨著現(xiàn)代飲食結構的改善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中風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患者常因后遺的肢體、運動、語言障礙而影響正常生活質量,因此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護理日益受到重視[1]。本組研究探討中醫(yī)整體護理技術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現(xiàn)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齡42~85歲,平均 (64.3±2.1)歲。缺血性腦卒中81例,出血性腦卒中3例。均遺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84例患者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用中醫(yī)整體護理技術,包括飲食、情志、語言、中醫(yī)理療(中頻、耳穴埋豆、艾灸 、中醫(yī)按摩療法等)和健康教育。
1.2.1 飲食護理 中風患者常年合并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同時此類患者年齡較高,甚至長期臥床,免疫力較弱,臟腑功能已經出現(xiàn)了衰退表現(xiàn),因此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飲食指導,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恢復十分重要。患者由于長期疾病或臥床,脾胃功能較弱,因此飲食應以高蛋白、高纖維、低鹽、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軟爛、易吸收為主;高脂血癥者忌食動物內臟,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膽固醇高的食物;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同時應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同時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體質進行辨證施膳。肝火旺的患者不可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蔥、蒜、姜、辣椒、咖啡等;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者,可食白菜、黃瓜等,如紅棗、黑木耳湯;痰多的患者應忌食生冷、油膩、肥甘等生痰之品。陰虛者給予甘涼食物如綠豆、小米、黑魚等;陽虛者宜食甘溫食。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應適當運動,多食用高纖維食物,避免便秘??诮峭嵝闭咧笇Щ颊哂山冗M食,以利下咽、減少殘留。
1.2.2 情志護理 中風患者經系統(tǒng)治療后,均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后遺癥程度較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由活動而長期臥床。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絕望的情緒,對生活失去信心,表現(xiàn)為脾氣爆燥、悲傷哭泣、情緒低沉,對疾病的治愈不報希望,不肯積極配合治療甚至對康復失去信心,拒絕治療及康復護理。素問書中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因此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需加強心理開導,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要關心患者的情緒變化,對于不配合治療、悲觀失望的患者,要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與其多溝通,對其不良情緒進行疏導,護理說教時不急躁,傾聽患者的煩惱。使患者從主觀的角度即能積極進行配合,從而改善后遺患者的生活狀態(tài)[2,3]。
1.2.3 語言護理 語言康復護理對于中風患者恢復有重要意義。對有語言障礙者指導患者練習反復卷舌及舌的左右運動,促進患者舌及口腔肌肉的協(xié)調運動。后遺癥狀較輕者,從簡單的音節(jié)開始,由易至難循序增加語言的復雜性和數(shù)量;后遺癥狀較重者,從簡單音節(jié)開始訓練,患者適應后再增加語言的難度,逐級訓練強化大腦皮層對語言的敏感性。語言練習出現(xiàn)音調走音、語句不連貫者,猜測患者想要發(fā)的音,并給予糾正,增加患者練習的興趣,通過逐級訓練而逐步建立語言功能。
1.2.4 中醫(yī)理療護理 ①電腦中頻 采用武漢市康本龍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HL-Y5A溫熱中低頻治療儀,選用自動處方,即功能性電刺激處方,采用中號電極,4~6層清潔紗布襯墊,適量溫水浸透,以不滴水為度。治療部位:根據(jù)病情或者醫(yī)囑選用上肢,下肢局部或者阿是穴,劑量為感覺閾~運動閾,酌情過度。每日1~2次,10~15次1療程。②耳穴埋豆 取神門、皮質下、心、肝、交感、腦。消毒后將膠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貼于敏感穴位上,每次選取2~3 穴,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4~5 次,每次約按壓5 min,3 d 換貼1 次[4,5]。如并高血壓者,取穴降壓溝、耳尖、肝,便秘取穴大腸、小腸、交感、皮質下,失眠取穴、心、腎、肝、神門等。③艾灸護理 長期臥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局部組織長期受到壓迫,血液循環(huán)障礙,容易發(fā)生褥瘡。艾灸通過局部輕微溫和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溫經絡,散寒氣,對褥瘡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艾灸由專門護理人員操作,保持患者舒適的體位,以感覺溫熱或輕微灼痛感為宜。艾灸動作穩(wěn)定,艾灸過程患者不可任意移動,以免移動燒傷皮膚。④中醫(yī)按摩療法護理 按摩是應用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疏通經絡、活血通絡、促進機體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機體免疫能力,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以達到防病保健、促進患者恢復的功效。對于后遺癥狀較嚴重者,應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或幫助患者做局部運動。應盡早叮囑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關節(jié)運動頻率以每日2~3次、關節(jié)向各個方向運動、每次30 min為宜,不可頻率過快,以免患者勞累,運動要輕柔,以免引起患者疼痛,而拒絕運動。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大小關節(jié)的內收、外展、屈伸、旋轉等活動,以防止肌肉萎縮、關節(jié)畸形[6]。
1.2.5 中醫(yī)健康教育 平時注意攝生,根據(jù)個人情況進行散步或許打太極拳等。血壓高者,定期測量血壓,堅持長期服藥。慎起居,避風寒,調飲食,適勞逸,暢情志。
1.3 療效標準[7]
評價方法采用Berthel 指數(shù)評分法,評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優(yōu)良:評分>60 分,患者基本自理;中:41~60 分,患者有功能障礙,稍依賴;差:<41 分,明顯依賴或完全依賴。有效=優(yōu)良+中。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比較,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88.4%(38/43),對照組為48.8%(20/41),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35,P < 0.05)。見表1。
3 討論
中醫(yī)存在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護理理念為中醫(yī)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形式和指導方向[2]。中風實施中醫(yī)整體護理,針對患者具體證型進行辨證施護, 采用飲食、中藥熱敷,情志、語言、中醫(yī)按摩療法等,可以調節(jié)患者免疫情況,使患者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疏經通絡, 促進肢體、語言康復,減輕后遺癥,減少致殘率。
本研究在飲食、情志、語言、中醫(yī)理療(中頻、耳穴埋豆、艾灸 、中醫(yī)按摩療法等)和健康教育方面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實施護理,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整體護理的理念。與中風恢復期相比,中風后遺癥期患者恢復速度和程度相對較慢。中醫(yī)整體護理的實施,使患者全身心、全過程、全方位受到護理,既加快了患者康復的速度,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復質量。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臨床有效率為48.8%,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88.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極顯著意義(χ2=15.35,P < 0.05),證明了中醫(yī)整體護理的優(yōu)勢所在。
綜上所述,中風后遺癥患者在康復護理中正確運用中醫(yī)整體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預防并發(fā)癥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寧. 中風患者的中醫(yī)護理體會[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 9(16):68-69.
[2] 李鎖芝,陳艷麗. 中醫(yī)護理在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05, 19(2):337-339.
[3] 劉潔,黃霞. 中風康復期的中醫(yī)康復護理分析[J].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9,23(9):92-94.
[4] 勵建安,王彤. 康復醫(yī)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01.
[5] 秦大平,張曉剛,宋敏,等. 手法配合中藥外敷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J]. 西部中醫(yī)藥,2011,24(11):75-77.
[6] 于天源. 推拿按摩學[M]. 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121-122.
[7] 經樹榮. 康復醫(yī)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6.
(收稿日期: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