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勝云
《故都的秋》是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的散文代表作。作為一篇以寫景狀物來抒情的散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作者是怎樣來寫景抒情的”。因此,本文從抒情藝術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語文核心教學價值。筆者認為,作者為了顯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藝術。
一、 摹繪寫情
《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xiàn)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澳±L”,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采用語言形式把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生動形象地形容出來的一種修辭方式”。下面,我們就以“秋晨之景”為例來加以說明。
首先來看“故都”一詞。在文中,郁達夫是以較為委婉的方式來表現(xiàn)“故都”的。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會有“破屋”“破壁腰”,這分明暗示了歷史的變遷,正是這一“破”字讓作者郁達夫“感覺到十分的秋意”。這些還算較為顯豁的,更為隱蔽的還表現(xiàn)在作者的“逸筆”之中?!罢f到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佳。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倍髡咴谶@“破壁腰”看到的就是這“藍色”的牽牛花,這是當年“皇城”的遺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氣派。透過作者摹繪的這些“景語”,我們難道不能體會作者的感受“清、靜、悲涼”嗎?這樣深沉的抒情技巧,真讓我們讀者嘆為觀止!
再看“秋”?!霸绯科饋怼保菀煌霛獠?,“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這是“清”;“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這是“靜”,“以聲寫靜”;“故都”的人“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靜”。郁達夫的情感就是在這些看似“毫無深意”、“瑣言碎語”中體現(xiàn)了出來。郁達夫真是現(xiàn)代散文的名家!
二、 對比托情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這就是對比。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扒锏奈?,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
三、 旁逸襯情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繪寫情,用對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蘊藏在胸中的情感墊高表現(xiàn)出來以外,還運用了旁逸襯情的手法?!芭砸荨弊鳛橐环N修辭手法,是指“說話或寫文章時,有意離開主題而加以風趣幽默的插說、注釋或補充,這些插說或注釋看似畫蛇添足、無關痛癢,但卻能增強語言的情趣的一種修辭方式”。在本文中,作者以整段文字來寫古今中外文人詩人對“秋”的厚愛,認為秋在這些人的詩文中“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尤其在中國,什么“‘秋士的成語”,還有“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边@些內容表面看脫離了文章的主題,與“故都的秋”毫不相干,可是卻又為“故都的秋”樹立了另一比較的對象,——“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辈捎门砸菀r情的方法,不僅為文本情感的抒發(fā)墊上了一層臺階,使文本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為我們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騷客對“秋”的一些相同感情,“增加了語言的情趣”。
四、 設誓顯情
所謂“設誓”,作為一種修辭手法,是指“提出無法實現(xiàn)的條件來表達堅定的信念和決心的一種修辭方式?!庇暨_夫為了表達這種對“故都的秋”喜愛的強烈情感,在結尾處就采用了這一方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边@一設誓,采用假言推理作為邏輯背景,以這種不可能的方式偏離現(xiàn)實,表達了作者喜愛“故都之秋”的濃烈情感。這一結尾,也為第一段“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是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作了注腳。這是作者表達情感的第三臺階。文章正是在這三層臺階的鋪墊下,情感才由晦轉明,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強烈。寫到這里,我們真正為作者的抒情藝術所折服!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一般資助課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活動有效性實踐研究》(課題號XJK011BJJ027)及邵陽市“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城鄉(xiāng)結合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內容有效性實踐研究》階段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邵陽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