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志
摘 要: 2013年的高考推薦作文中,有的學生運用材料存在不足,有的學生運用得非常精到,這是材料積累程度不一樣造成的。部分學生在寫作時感嘆無話可寫,其實是材料積累不夠。學生寫作尤其是考場寫作無疑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積累至少有兩個來源,一是從閱讀中積累,二是從生活中積累。閱讀讓人從中積累到豐富的寫作素材,得到文學的浸潤。學生完全可以透過點滴的生活浪花,窺探市井百態(tài),了解人生諸味,獲得生活底蘊。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讓作文成為折射生活百態(tài)的一面鏡子。做懂得積累生活的人,要擁有兩樣利器:一是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能以慧眼看生活;二是有一種發(fā)掘的勁頭,能用善思說人生。
關鍵詞: 寫作 積累 閱讀 生活
2013年高考已經(jīng)塵埃落定,一篇廣東省高考優(yōu)秀作文《慈善需行之有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有細心的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這篇被專家推薦的作文引用的材料錯誤竟有六處之多,這暴露出了該考生積累的不足,在運用材料時只好東拼西湊、張冠李戴。而同為高考優(yōu)秀作文的江蘇高考作文《不深不淺種荷花》則體現(xiàn)出該考生積累的豐富,下面是該作文的開頭:
猶記以前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夢中都回蕩著那和服女子的溫潤笑靨,便癡癡地到花市上買了株櫻花來,也盼著一日如霞煙云可映著我家屋檐。誰想不幾日,那花竟死了。老農(nóng)聽著我的敘述,微微地笑:“櫻花怎么能那么養(yǎng)呢?它有自己的種法?!?/p>
從短短的開頭中,我們可以看到考生對《雪國》非常熟悉,而且寫到了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非常自然,讓人叫絕。沒有深厚的積累,考生是做不到這些的。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寫作的功夫在平時練成。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感慨現(xiàn)在許多學生在寫作時總是感嘆無話可寫,抱怨平時積累的素材不是忘記了,就是用不上。其實說穿了是材料積累不夠,無話可寫在情理之中,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積則無發(fā)。學生寫作尤其是考場寫作無疑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昂穹e”在先,“薄發(fā)”隨后,當你將現(xiàn)實信手拈來時,寫起文章來就會如有神助而文思泉涌。這跟有個故事說的精神是一致的:明嘉靖年間,北京有個裁縫,縫的衣服特別合體。一次,他為一個大官趕制朝服,觀察他的體態(tài)并詢問他做官的時間。大官很不理解,裁縫解釋說:“年輕人做了大官必定驕傲,在裁衣時要前長后短;做官時間長了的人,走路弓著腰,意志有些消沉,裁衣時要前短后長。不了解這些,就裁不出合體的衣服來?!辈每p為什么能夠如此準確地把握衣服的尺寸呢?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夠做到的,而是因為他有著長期的經(jīng)驗積累,用個成語來形容,就叫做厚積薄發(fā)。厚積薄發(fā)是學會寫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學生怎么才能做到厚積呢?積累至少有兩個來源。一是從閱讀中積累,一是從生活中積累。
魯迅先生在書簡里,這樣告誡青年:“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遨游書海,廣泛涉獵,才能從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有了新鮮而充實的材料,思想才不致枯竭,下筆才能生動豐富?!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鬃幼x書“韋編三絕”,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錢鐘書在大學時就立志“掃遍清華大學圖書館”。大量的閱讀活動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讓他們在閱讀中了解了文字的思想承載,感受了作者的感情宣泄,領會了篇章的構(gòu)成美妙……閱讀讓人從中積累到豐富的寫作素材,得到文學的浸潤。甚至,借鑒名家,是連同他們的思想都可為我所用的。這樣,我們就能做到見多識廣,作起文來,一竅通而百病消??梢?,作文厚積薄發(fā),閱讀的積累倍顯重要。
2013年湖南省有一篇高考優(yōu)秀作文《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就體現(xiàn)了該考生閱讀積累而取得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一段: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蘇子心中自有虎嘯龍吟,如那追逐巔峰的蒼鷹,手持刀劍,鋒芒逼視,然盡管無畏如他,也依然不忘在征服的途中追憶亡妻“十年生死兩茫?!?,也依然擁有享受生活寧靜安詳?shù)挠職猓L嘆一聲“此心安處是故鄉(xiāng)”!
這段文字作為論據(jù)非常恰當,更讓人贊嘆的是此段中的引用竟有三處之多,是對蘇軾詩文的準確運用,沒有對蘇軾作品的廣泛閱讀積累,是做不到的。
除了閱讀和積累外,還要有生活的積累?!笆朗露疵鹘詫W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學生應該走向沸騰的生活,而不要把自己關閉在書齋里。生活永遠是豐富多彩的,那里有取之不盡的素材。在相對廣闊的社會舞臺上,學生盡管生活面較為狹窄,但仍有可資舞蹈的空間。且學生處于諸事敏感的年齡階段,對生活往往有獨特而精辟的見解,這些見解恰恰是激情掀起的浪花。學生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完全可以透過點滴的生活浪花,去窺探市井百態(tài),了解人生諸味,獲得生活底蘊。學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讓作文成為折射生活百態(tài)的一面鏡子。文章開頭提到的江蘇考生不就是如此嗎?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向豐子愷先生學習。豐子愷先生的散文最善于貼近現(xiàn)實生活取材。他有一篇散文叫《漸》,真正是先從生活瑣碎中獲得小積累,然后有感而一發(fā)不可收的大手筆。試摘錄一段:
“我們雖已經(jīng)歷數(shù)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于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晝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永遠可以認識書頁上的字跡,即不覺晝之已變?yōu)橐埂@杳鲬{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跡。兒女漸漸長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往年除夕,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候水仙花的開放,真是癡態(tài)!”
文中舉了四例:冬夏的季節(jié)互換、傍晚的窗下久讀、兒女的不覺長大、除夕的燭下候花。這些無不來自生活的發(fā)現(xiàn),以小見大,貼切鮮活,靈動地詮釋了“漸”的意蘊,令人叫絕。
做生活的積累,其實不難。做一個懂得積累生活的人,要擁有兩樣利器:一是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能以慧眼看生活;二是有一種發(fā)掘的勁頭,能用善思說人生。
有一位女孩,考場上曾寫了一篇題為《珍惜平常》的作文。她先如數(shù)家珍般地列舉了平常生活中種種的美好,再做了相應的提升,她是懂得利用這兩樣利器的人。我們且看其中的一些語段:
我翻開塵封的早已泛黃的日記,心里其實是不大相信的,她那似乎敷衍的話有幾分是真?我一邊竊笑著一邊翻閱:
“元月8日,燃起一炷香,呆望著陰陰的天空,作大人懂事狀,其實內(nèi)心并不寂寞?!?/p>
“3月3日,在資水邊撿到幾枚五彩的小石子,不知是不是天賜的寶石?”
“4月29日,珊說到我們接到重點大學的錄取單,就一定快快樂樂的瘋?cè)?,真逗!?/p>
“9月13日,媽媽給我煮了一大碗紅棗雜豆稀飯,明天讓她教我做……”
我啞口無言,她是對的,我的幸福--在平常中。我也的確沒有好好珍惜,我只顧著羨慕別人的幸運、成功,讓值得自己珍惜的東西悄悄從眼前、從手中、從心里溜過。一炷清香、一杯淡茶、一場偶然的邂逅、一次人海中無意的回眸,這些都將沉淀在幽遠的夢里,雖然會因為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沖刷而褪色,可終有一天它們會蘇醒過來,輕輕而莊重地對我說:“珍惜!”畢竟我已錯過昨天、今天,那么明天呢?也許沒有大紅大紫,只是清燈獨伴,或許漂泊無定,嘗盡人生艱辛和世態(tài)炎涼,但這沒什么,只要我執(zhí)著的生命有永不熄滅的熱情,就足夠,而這最值得一生珍惜?!?/p>
學生為什么無事可寫,無例可舉呢?簡而言之,積累不夠,動筆之前,請做積累;厚積而薄發(fā),下筆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