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霞
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訓練強調觀察生活、選材立意、篇章結構、遣詞造句,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而構思能力培養(yǎng)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則因為過于偏重寫作心理過程的訓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究竟如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很難給出準確的評價,因而在實際作文教學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筆者就中學作文(主要是記敘文)構思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凝練思想確立主題
作文的主題是寫作成功的第一步,更是決定寫作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構思活動的起點就要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地凝練思想,確立正確的主題。主題提煉的訓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視角的轉換。中學生作文寫作過程中選題重復、見解單一、僵化守舊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這一切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不是因為學生,而是在于教師在教授寫作選材立意的過程中,刻意強調主題思想的積極向上,體現(xiàn)時代精神風貌,而沒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轉換審視生活現(xiàn)象的角度,鼓勵從新的側面、關系切入,從而獲得對事物的獨到理解。構思訓練過程中可以就某一個素材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觀察視角,撇開大眾化的認識,凝練獨到的主題思想。
2.視野的開拓??陀^事物的聯(lián)系不僅存在于局部現(xiàn)象之間,同時也表現(xiàn)在局部現(xiàn)象與社會、歷史背景的關系上,要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具備開放的視野。把探索的觸角伸向社會生活整體和歷史縱深,把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或人物的心理活動歷程與周圍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連接起來。比如,最近兩年,社會尤其是在青年人當中十分流行“惡搞”,如“名著”新編,完全顛覆以前人們心中的人物形象,一些酒店模擬偉人如毛澤東等招攬生意,甚至有些酒店讓員工扮演皇軍招待客人等等。對此,有人認為,這可以培養(yǎng)中國人的幽默感,可以緩解生活壓力;有人認為是一種流氓文化的甚囂塵上;還有人認為應該立法禁止。作為身處其中的中學生,他們認識這一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只要教師在主題提煉過程中加以適當?shù)氖鑼?,完全有可能激發(fā)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多樣化的認識視角,從而避免了單一的批判討伐。
二、慎重選材精心加工
題材是文章中用來說明、表現(xiàn)主題的材料,是文章內容的主要成分,可以具體表現(xiàn)為作文中要塑造的人物,要描寫的場景、要敘述的事件等。在構思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將經過選擇的生活素材轉化為作文的題材,具體應注意以下兩點:
1.尊重人物自身邏輯。人物自身邏輯是人物的行為、性格的變化、事件的處置有其固有的內在規(guī)律。在寫作指導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啟發(fā)學生在構思階段貼近那些真實的生活經歷、真實的情感反應,要能夠讓學生在選材的時候用心深入到人物、景物、事件中去,使形象越來越具體。突破固有觀念的束縛,進入自由狀態(tài),從而使作文的思想意義自然升華。中學作文教學中經常出現(xiàn)千人一律的類型化選材,一方面有學生生活閱歷的欠缺,也有思維定式的束縛。比如寫我的爸爸、我的媽媽,寫我尊敬的人,等等。作文題目雖然陳舊,看起來也很難有突破,其實只要啟發(fā)學生用心去體味父母的言傳身教,用心去感受父母為自己的付出,一定能夠有不一樣的感動與收獲。我們要求學生尊重人物自身的邏輯,不要刻意去拔高、渲染或者是神化,否則,文章就會類型化、不真實。
2.貼近自然的生活形態(tài)。在構思中,老師經常要求學生把與主題直接或不直接相關的內容進行爬羅剔抉,留下最純凈美好的、與主題最契合的內容,這其實容易使作文因為缺水而干癟。生活是生動豐富的,貼近自然的生活,還生活本質的原生態(tài),反而增加了作文的生動性與可信度。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片面地認為文章的生動是技巧的使然,實不知真實自然、貼近現(xiàn)實的描寫才能夠讓文章更加生動。
三、合理布局設計結構
結構是文章的構造。是文章內容的組織與排列形式。中學作文的構思教學更多的要從選擇敘述角度以及理出流暢的貫穿線索兩個方面下工夫。
1.選擇恰當?shù)臄⑹鼋嵌?。在構思活動中,教師應提醒學生:在敘述事件、描寫人物的作文組織過程中,應選擇能夠充分表達作品思想內容、真切刻畫人物、顯示文章思想內涵的合適的敘事角度,以保證所選擇的材料能夠以最佳的方式編織進作文的結構中去,創(chuàng)造出與文章內容和諧統(tǒng)一的構造形式。
2.理出流暢的敘事線索。作文要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它是主題或與主題相關的敘事發(fā)展軌跡,是把文中各個段落小節(jié)聯(lián)結起來的主脈。流暢的敘事線索既可以使文章的結構在整體上呈現(xiàn)一個比較清晰、完整的輪廓,主題被嵌入在一個架構穩(wěn)重,一以貫之的框架之內,同時也幫助學生明確文章各個部分內容的組合原則和起承轉合、相互照應的邏輯關系。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