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密娟
計算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一看就會、一聽就懂、一寫就錯”的現(xiàn)象。訂正時,學生會自責:“我怎么看錯了呢,真粗心!”;老師也批評:“這么簡單的計算也錯,太粗心了!”;家長知道了,也直嘆:“我的孩子都會算,就是粗心?!薄按中摹笔怯捎陉P(guān)注的偏差,也是學生思維水平不高、算理不明、對計算缺乏興趣等問題的綜合體現(xiàn),我們只要找準“粗心”問題的源頭,就能有效改善這一現(xiàn)象。
一、多一些積極的表揚
作業(yè)一發(fā)下來,教師經(jīng)常會用不滿的口吻說道:“明明橫式里是69,怎么寫進豎式,就成96了呢?以后可不能這么粗心了。”有些學生聽后,匆匆改過,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guān)注,下一次照犯不誤。有些學生下次作業(yè)注意了這個問題,卻又犯了另一個錯誤。反反復復,收效甚微。
既然批評并沒有太多的效果,那么不妨改變一下評價的角度,將消極的批評轉(zhuǎn)為積極的贊揚。例如,針對他上次作業(yè)失誤、這次卻改正的地方,加以表揚?!罢娌诲e,這次,你注意到完成豎式后要在橫式上寫結(jié)果了?!薄澳氵@次的口算,沒有忘記進位和退位,有進步,表揚?!迸c此同時,指出這次作業(yè)中還存在的不足:“但這里把69看成96了,數(shù)寶寶要生氣的哦,以后要注意了?!?/p>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個被人肯定的人。我們的學生也同樣如此,在學習的道路上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而在面對計算錯誤時,得到的批改往往多于表揚,有太多的“不該怎么做”,卻嚴重地缺乏了“該怎么做”,這對積累計算經(jīng)驗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多一些正強化,讓孩子嘗到努力的甜頭,并明確下次作業(yè)新的改進方向,才能產(chǎn)生滾雪球效應,問題也才能逐步地得以解決。
二、多一些清晰的算理
在計算教學中,算理與算法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關(guān)鍵。算理是對算法的解釋,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對算理的總結(jié)與提煉,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透徹理解算理和熟練掌握算法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保證。然而在現(xiàn)實的計算教學中,老師更關(guān)注如何將算法講清除、說明白,卻常常忽視了對算理的關(guān)注。
例如,為了讓學生理解“相同數(shù)位對齊”的道理,出示算式“34+25”后,可以先拿出小棒,第一次拿出34根(3捆和4根),第二次拿出25根(2捆和5根);再讓學生擺小棒,3捆和2捆放在一起,4根和5根放在一起;最后讓學生想小棒,體會數(shù)位對齊的道理。這一過程突出了“為什么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的道理,學生理解深刻,記憶持久。
三、多一些巧算的時間
在保證一定量練習的同時,一定要巧練。練的內(nèi)容有針對性、練的形式有趣味性。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1.充分利用錯誤資源
對于學生已成的計算錯誤,教師不要一味地指責,最重要的是及時利用錯誤資源,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錯誤,加上教師的及時強調(diào),讓學生清楚認識到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
(1)計算錯誤有一定的集中性。教師如能及時地捕捉具有普遍性的錯例,并通過對口練等方式加以針對性練習,對于提高班級整體的計算水平是很有幫助的。
(2)計算錯誤又有它的個體性。有些學生對于運算符號不敏感;有些學生遇到兩位數(shù)加三位數(shù),總喜歡左邊對齊;有些學生不是忘了進位,就是忘了退位……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引進了“糾錯本”,讓學生把做錯題的原題記錄下來,一個單元結(jié)束或一階段學完后,回頭再做一做。因為每個人的錯誤不同,記錄的題也不一樣,此時的練習,非常有針對性。
2.科學安排計算練習
計算只有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形成必要的計算技能。但不少老師把計算練習簡單化、單一化,出幾道題讓學生計算了事,如此機械、重復練習,只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也有一些老師把計算練習復雜化,創(chuàng)設(shè)了各種各樣的情景或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但思考少了、練習密度低了,同樣達不到練習效果。
計算有其基礎(chǔ)性,學生完全有能力自我練習,效果會非常好。班里定期評出“口算小管家”,課前準備口算題,課初組織大家進行口算練習,并同桌交換批改。活動都由學生組織,大家的積極性很高?!靶」芗摇睋念}目出得不合適,所以出題特別認真;而做同學出的題,大家也格外的認真;批改不但仔細,還時不時會寫上一些評語,比如“這次都算對了,真棒!”“字要寫的好些哦!”……
我們不能用“粗心”掩蓋計算錯誤的種種原因,更不能讓“粗心”成為計算教學停滯不前的借口,我們需要透過“粗心”的表面,看到計算錯誤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引導、改善,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真正實現(xiàn)“一看就會,一聽就懂,一寫就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