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芳芳
摘 要:要經(jīng)營好一個課堂,我們教師特別是數(shù)學教師就得想盡辦法讓枯燥的數(shù)學課堂妙趣起來,這樣你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關鍵詞:課堂效率;學習熱情;因材施教
教與學最主要的矛盾是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資源和眾多需要掌握的知識之間的矛盾。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地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yè)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然而,學生作為學習者,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對他們來說都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他們是迷茫的、縮手縮腳的。就學習的新知識而言,學生們還需要時間去消化和理解,熟練的掌握和深刻的理解則是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所以,教師多替學生們做些“作業(yè)”,讓學生少走彎路,就成了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一、等你愛我——“替學生做的第一課作業(y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有很多教師、學生都認為:數(shù)學教學是枯燥、乏味、沉悶的。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之所以如此,主要責任在教師,教師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就課講課,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方法,自然是講得沉悶,聽得乏味,沒有興趣和熱情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數(shù)學作為自然科學之王,其中大有奇妙、樂趣之處,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也本身就是對人的思維能力、思考方法的一個鍛煉、提高的過程,學生對數(shù)學每多一些掌握和理解,就會倍感愉悅和自信。如何將這些奇妙之處展示出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就成了教師必須在課下所要著重思考、設計的內容。
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替學生做的第二課作
業(y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也就是說,讓學生們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道理遠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而這些方法和道理的總結則需要教師們用心去凝練,在這方面,教
師們付出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們提高的幅度。比如做了大量的題,而且只是就題解題,卻沒有任何的歸納總結,縱然考查點沒變,但題型變了,學生還是不會做,這樣的“做題”是低效的,不可取的。這時就需要教師來把學生們要做的題先做一遍,篩選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好題”,同時總結出解某類題的方法和切入點,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里,使整個學習效率大幅提高。
三、一個蘿卜一個坑——“替學生做的第三課作業(yè)”——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是某一個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而是每名學生都要提高。但在同一課堂上課的學生有幾十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不同的思維方式,精力集中度也不盡相同,要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學,單一的方式、方法顯然行不通。所以,要充分了解學生,從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甚至是興趣愛好、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等多方面進行了解,要比學生本人還要了解他們自己。然后,根據(jù)每個人的特點設計出適合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讓最多的學生聽到自己“最愛聽的話”,引起更多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共鳴,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要經(jīng)營好一個課堂,做一道既營養(yǎng)價值高又口味好,使學生們都愛吃的“菜”,我們教師特別是數(shù)學教師就得想盡辦法讓枯燥的數(shù)學妙趣起來,讓抽象的數(shù)學形象起來,讓深奧的數(shù)學淺顯起來,讓怕數(shù)學老師的學生喜歡起你來,這樣你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5.
[2]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5.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第五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