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琴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伴隨著女權主義運動、女性文學理論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作家通過自覺的女性文本創(chuàng)作走上關注女性“成長”的道路上來。然而,面對強大的男性權威、歷史長期積淀的封建倫理以及男性話語的思維定式,女性要想成功地完成突圍,突圍繁復的社會套在女性身上的層層枷鎖和固化的女性歷史,這絕非易事,女性成長依舊行走在路上。
這種屬于女性獨有的心路“成長”歷程,在“五四”時期的冰心、丁玲、蕭紅,“十七年”文學的楊沫、茹志娟以及新時期的王安憶、鐵凝等作家的小說中均有不同角度的審視與關注。到了陳染、林白等人的女性成長小說中,她們對于“成長”的追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成長”主題的表達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fā)展?!端饺松睢繁闶且徊恳钥駸岬淖允龇绞剑瑑A訴般的私人化書寫探索女性生命成長的作品。
《私人生活》顧名思義便知作者對女性“成長”關注的視點在個人,描述的完全是女主人公倪拗拗的個人成長生活經歷,有對自我身體成長發(fā)育的驚奇,父女離異的困擾,學業(yè)高考的焦慮以及對第一次拒絕的渴望、排斥的向往,這些成長事件都是極其貼近個人,貼近心靈的。
冰心、丁玲、蕭紅等人對女性“成長”的關注注重在個性自由、婦女解放方面;楊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靜的成長經歷雖是個人化的,但受到當時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女性成長往往與民族、國家、革命、政治的時代大主題聯(lián)系在一起;王安憶、鐵凝的注重點則是在道德、精神層面?!端饺松睢放c前述女性作家不同,完全是對個人事件的描繪,尤其是對女性身體的描繪更是前所未有的。“我一點也沒有發(fā)現(xiàn),我原來那細棍一般的胳臂和腿,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豐潤起來……這軀體的胸部鼓鼓的,軟軟的,像兩只桃子被縫在睡衣的上衣兜里;腹胯部忽然變成了一塊寬闊而平滑的田地……臀部圓潤而沉著……兩條大腿簡直就是兩只富于彈性的驚嘆號,頎長而流暢?!盵1]88-89陳染勇敢地自我欣賞,赤裸地描摹身體,這是一種真實的自我審美,是對身體的發(fā)自內心的贊嘆。
當然,“成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生理的發(fā)育,二是精神心理的成熟(《私人生活》對第二個層面的成長關注,筆者將在論文的第二部分詳細闡述),陳染的這種身體書寫顯然是一種女性獨有的新的語言表達系統(tǒng)。女性身體在幾千年的男權觀念中,是發(fā)泄欲望的對象和生兒育女的工具,長期處于被動從屬的地位。事實上,女性身體包涵著豐富多彩的涵義:它孕育,使生命得以延續(xù);它柔軟,是美的象征物?!端饺松睢分鲃拥卣宫F(xiàn)美麗的胴體,打破男性歷史對女性身體的既定觀念,努力書寫著自己的一份真實成長。
在《私人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深刻的創(chuàng)傷性情境:童年——少女時代的家庭的破裂,父親的匱乏,使她未曾順利地完成一個女性的成長;不難從中找到一個典型的心理情結:厄勒克特拉情結,或曰女性的俄狄浦斯情結——戀父”[2]49-50。這種父愛的匱乏和真正的父愛永久缺席,使得倪拗拗的心理成長為此所左右?!耙粋€因創(chuàng)傷、匱乏而產生的某種心理固置:永遠迷戀著種種父親形象,以其成為代償……在尋找心理補償的同時,下意識地強制重視被棄的創(chuàng)傷情境?!盵2]50
大學之前,在與他者關系上,倪拗拗“迷戀父親般的擁有足夠的思想和能力來‘覆蓋’我的男人”[1]130,尼克松情結也成了她早年一個十分幼稚的夢幻。尤其是在性愛方面,她企圖從父兄型的男教師T先生那里獲得代償。陰陽洞中快感、痛楚感和被動感的體驗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使她不敢面對自己,最終倪拗拗在成長中否定了這種關系。純然的肉身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愛與性是無法分開的?!皯俑感睦硐陆⑵鸬男詯坳P系必定是畸型的,女性對安全感的匱乏使她不自覺地將其對安全感的心理需求病態(tài)膨脹,由此也難以獲得平等、自由、健康的性愛體驗,拗拗才會如此矛盾、痛苦,不能自視。 ”[3]70大學期間,倪拗拗遇到了尹楠,性愛的完全主動結合使她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讓她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女人。性愛作為女性成長過程中最醒目的標志,文本或許要表達的就是,父兄型性愛取向的終結標志著走出“戀父”情結的女性性愛心理的成熟。只有自身情愛心理的健康完善、不匱乏,才有可能建立起健康和諧的性愛關系,才有可能獲得“成長”。
在與她者關系方面,《私人生活》里的戀母與戀父是并置共存的。由于“父親”的阻隔,母親成為她唯一的血緣來源,成為她精神的港灣。拗拗與母親相互扶持、相互依存、相互鼓勵,完全是受到外界父權霸權的逼迫。由于這種成長的困惑,進而在與禾寡婦的關系上,發(fā)展為純潔的同性戀情誼,對男性世界的失望使她不得不轉向同性世界,以求得心靈的溝通和安寧。她們相互親吻、相互撫摸,拒絕帶有侵略性的男性目光,拒絕男權勢力的侵入,在孤獨無援的時候,同性姐妹伸出了援助之手?!拔蚁敫嬖V她,多年來我真正喜愛的人其實是她,我經常懷想她早年對我的呵護和喜愛,想起她對我的親密與溫情,這沉默無聲的情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日益生長?!盵1]119女性成長不可避免地要與現(xiàn)存世界發(fā)生沖突,同性之戀作為一種女性情感的載體,為女性心靈棲息提供了一種及時的方式??墒悄赣H與禾的相繼死去,使倪拗拗走向了更為封閉的保護方式——自戀。這里的自戀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學或醫(yī)學的病理概念,它是女性在現(xiàn)有自閉處境下主動采取的一種象征性的姿態(tài),完全是出于精神上的自我肯定、自我欣賞,是女人熱愛自己的一種表達方式。
從母戀、同性戀到自戀,陳染一直在強調成長過程中的女性主體地位,她“把長期以來被忽視的被壓抑的女性意識釋放出來,無所禁忌,展露了女性在成長歷程中一貫被忽視、被掩飾的心理隱秘歷程?!盵4]49
鏡子意象在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由原本是男人為女人鑄造的、女人為了迎合男人世界的審美而梳妝打扮的物件,轉換為女人自信地展現(xiàn)自己的的身體、自我欣賞與自我觀照的通道。“從鏡中我看見一個年輕的女子正側臥在一只搖蕩的小白船上……我凝視著鏡子里的我,像打量另外一個女人一樣?!盵1]207鏡子喚醒了女性久被壓抑的自信,提供了女人對自我的初級認識以及對自身的再想象。鏡中的“我”與現(xiàn)實的“我”既相對立,又相統(tǒng)一,“我”不再成為“他者”的玩物,而是自我欣賞的觀照。由此女人自己成了自己的批判者與征服者,鏡子也成了女性端正自我、重新通向性別、積累成長能量的場所。
另一個成長意象——浴缸,為女性提供了一個放松自我、釋放靈魂且安全溫暖的棲息之地?!拔蚁劝言「撞粮桑缓蠡氐椒块g里把床上的被褥、枕頭統(tǒng)統(tǒng)搬到浴缸里鋪好……我鉆進浴缸中的被窩里。我蜷縮著膝蓋,雙臂抱在胸前,側身而臥……在這一瞬間,我做出了一個決定:將來死去的時候,就死在浴缸里,再也沒有比這兒美好的地方了?!盵1]207倪拗拗在空間狹小卻堅固的浴缸里找到了一直缺乏的安全感和歸宿感?;貧w浴缸有點類似于回歸子宮,回歸嬰兒出生前的狀態(tài)。恰好女主人公在浴缸里的睡姿與胚胎在子宮里成長的狀態(tài)一致,胚胎在母體里是最安全的,這種睡姿也是最舒適的。不僅是在形體上,而且在心理上同樣是安全且隱秘的?;貧w浴缸,意味著女性逃避成長、逃避外界,同樣也象征著對社會人群的恐懼、棄絕。一個人的我才是最真的自我。
對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最了解的是自我,對成長經驗體悟最深的也是自我,所以《私人生活》全篇采用第一人稱獨白式的敘事手段。這不僅是一種敘述手法的選擇,更是對“我”這一女性主體地位的確定。陳染“始終在辨析,始終在獨白——自我對話與內省間沉迷在意義與語言的迷宮中。”[2]47小說中的“我”不帶有公共性,而是具有更多的私人色彩,同時也具有排他性和親歷性,任何人都沒有干涉“我”說話的權利。第一次以不加掩飾的聲音向讀者回顧性地敘述女主人公的成長歷程,這也天然地為《私人生活》這類關照成長主題的小說提供了敘述方便。
自我言說的敘述手法有利于展示主人公內心,易于拉近敘述者與讀者的距離。它只講述女性的成長狀態(tài)與細節(jié)、女性的現(xiàn)實困境與生存困境,遠離政治,淡化宏大的時代背景,逃離男性話語的籠罩。并試圖通過對男性話語的淡化改變女性的地位,抗爭男性對女性說話權的壓抑,體現(xiàn)出了清醒的女性話語重建意識。誠如陳染所言“一個作家能真誠地‘退回’到個體的內心去反省這一切,去面對和思索復雜、紛亂以至荒誕的生活,同樣是一種彌足珍貴而深邃沉甸的文化承擔意識。 ”[5]118
女性成長的出路如何?《私人生活》一方面走向了“人類的最高情感——同性之間”,走向了人類情感最可靠的極限——自戀。另一方面陳染也對自己人物的結局抱有懷疑,“我忽然想,是不是應該把它們移植到樓下的花池里去……它們雖然能夠汲取更寬更深的土壤里邊的營養(yǎng),但是,它們必須每時每刻與眾多的花草植物進行殘酷的你爭我奪,而且必須承受大自然的風吹日曬;而在我的陽臺上,它們雖然可以擺脫炎涼冷暖等惡劣自然環(huán)境的摧殘,但它們又無法獲得更深厚的土壤來喂養(yǎng)自己?!盵1]214陳染在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精心設計的女性出路給予了否定,也反映了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的自省意識,畢竟與社會的隔離會導致女性自我的殘缺。
《私人生活》作為陳染“青春的產物”,它記錄了被公共倫理所抑制、遮蔽的私人成長經驗,挖掘了女性深層生命意識的隱憂,為我們探索了一條女性成長的出路。但是這條出路成功與否,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它們在想,我也在想”[1]214,卻沒有答案,依舊需要一代代女性“在路上”付出艱辛的努力。
[1]陳染.私人生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戴錦華.陳染:個人和女性的書寫[J].當代作家評論,1996(3).
[3]孟崗,張一冰.論陳染小說的“成長”主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4]王淑霞.生存困境中的孤獨體驗——讀陳染《私人生活》有感[J].安徽文學,2009(3).
[5]陳菡蓉.傾聽自我——陳染論[J].作家作品研究,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