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易平,盧立昕(.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成都 60000;.四川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成都 67000)
中國自民國以來,女子可以合法地接受現(xiàn)代教育,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出家門,踏進社會,因而和男人平等了。然而,女性真與男人平等了么?非也!自民國以來的女性受教育者們就一直憤怒地慨嘆男女職場之不平等。由此看來,近年來時而見諸報端的女性受教育者的就業(yè)歧視問題,已經(jīng)不是新問題。今年也不例外,日前有一篇“新”聞就報道了這個“老”問題。這篇名為《女碩士拉橫幅反就業(yè)歧視,招聘單位男女工作存差異》文章說,南師大社會發(fā)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女生張穎找工作時發(fā)現(xiàn),“不少招聘崗位都存在就業(yè)歧視,科技、化工等企業(yè)只招男性,技術、管理層面也是招男性居多,而女性的工作大多偏向文職類。”[1]因此指斥這是“赤裸裸的歧視”,于是憤而拉橫幅以示抗議。現(xiàn)代社會何以造成就業(yè)歧視?即使幸運地在社會上就業(yè)的女性又面臨哪些尷尬困境?如何化解?下面,本文將從歷史角度,以教育社會學視角對其加以分析,并試圖提出化解之思路。
古代中國是所謂“禮教”之國度。先說禮。禮講究“分”。如錢穆所言:“中國則在大群中有個人,由禮以見其相互之分別。”[2]男女之禮最大者即“男女有別”。說白了,就是男女應區(qū)別對待。
再說教。一般的道德教化意義上針對女性的教是,要成為仁慈、溫柔、賢淑的女性,成為賢妻良母。而作為文字教育之教,以今日的單講“規(guī)則之一致對待”的平等觀看,中國傳統(tǒng)男女確實不平等,因為從觀念上看,“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子有賢德即足矣,何必讀書?故而女性幾乎沒有接受文字教育的機會。教育制度也是如此,始于隋唐而終結于1905年實行了1300多年的的科舉考試,一直是男性的專利。富貴之家的女性們即使讀書,也不過大多讀些《女兒經(jīng)》之類的女性讀物,那還是為了讓女性變得賢淑,從而更好地相夫教子。富貴之家的女子如此,窮人婦女讀書的機會就更少了。1905年廢科舉興學堂,女性也由于新文化運動等原因而有了讀書的機會。但是,現(xiàn)代化了的文字教育機會也還基本是富貴之家的孩子的權利,大多數(shù)窮人還得安命于“睜眼瞎”的處境。例如,1932年,潘玉梅在河北鄉(xiāng)村調查后指出:“221個婦女只有4個識字的,其中有一個上過一年小學,一個是高小畢業(yè),其余那兩個只是稍通文字而已。230個農(nóng)夫中,受過教育的人有95個,其中59個受過小學的教育,36個受過私塾教育,還有26個沒受過正式教育,然而卻稍通文字。男女一比,農(nóng)婦的識字教育還不如農(nóng)夫識字教育的三十分之一?!保?]
傳統(tǒng)上基于禮的人際之分,不總是分,是為了合。或者準確地說,外分而內合。從社會職業(yè)分化看,所謂男女有別可以見之于“男主外,女主內?!蓖馀c內之合才是傳統(tǒng)中國農(nóng)業(yè)社會里一家人的生活。禮之合,在于禮的內在核心是針對于對方的仁。仁將人結合在一起過群體生活,也即禮之合實現(xiàn)于個人之“相對之義務”。五倫之中,“父-子”之間的人際關系固然為禮所限定,而規(guī)范是“父父,子子”。具體地說,就是“父慈子孝”。父親應該慈愛地對待孩子,孩子應該孝順父親,再從職業(yè)上看“夫-妻”一倫,“男耕女織”最可以看出家庭關系中男女之合作,從而共同維持中國人之農(nóng)村家庭生活。由于男女之間有各自的工作以及生活空間,因此不存在男女之競爭,更談不上針對女性的歧視。
在西方,傳統(tǒng)教育也是男性的特權,近代以來才有所改變。而現(xiàn)代社會精神可以概括為“自由、平等、博愛”。這里所謂自由,基本是不受排斥,不受強制,具體說,基本是形式平等或機會平等。所謂平等,就是排除曾經(jīng)因為性別、階級、種族等等原因所致的階級分割。從女性平等權益的思想上看,女性主義之 “始祖”沃勒克拉夫特·斯頓(Wallercraft Stone)最早駁斥盧梭對于女性的界定,因為盧梭認為女性重在情感?;诖?,盧梭的《愛彌兒》中女主人公蘇菲的形象是一個溫柔嫻淑的女性,自然不去接受什么理智化的書本教育。
斯頓對此不以為然,她以為,女性具有與男性一樣的理智能力,因此女性理該享有與男性一樣的教育機會,而不該受到排斥。因此,現(xiàn)代女性可以有權利和男性一樣讀書,自然也更可以一樣走出家庭,在社會上尋找一份職業(yè),作為實現(xiàn)自我的途徑??傊越逃龣C會從無到有,是女性享有的形式平等,毋庸置疑,這是歷史的進步。
1.尋常的解釋
我國自清末民初,西潮涌進,男女平等權益自然為新文化運動思潮中的新精神的思想家所鼓吹,此外,緣于興學堂,新興的班級化的教育機制取代個別化的私塾教育,新式學堂可以容納更多的受教育者,女性因此也可以接受教育,到社會上工作。然而,實際上,從民國到今天,接受新教育的女性走上社會的時候,無不遭遇到男女不平等的職場歧視。例如,最近有人指出:“隨著近年來高校的擴招,女碩士生的畢業(yè)人數(shù)大幅度上升,……女碩士生在就業(yè)中頻頻遭遇性別歧視。 ”[4]
為什么受同樣的教育,而職場遭遇卻異?一般人以為,女性受教育所以遭遇職場排斥,在于法律未能切實地保護女性,在于社會習慣勢力之成見,在于職業(yè)部門的男性優(yōu)勢等。例如,有人以為“女性就業(yè)權益受損困境之根本,在于女性個體單薄的力量與整個社會性別排斥的矛盾,在于法律文本與法律實踐的矛盾,在于女性職業(yè)素質與落后的性別意識的矛盾?!庇纱颂岢觥耙姥缮鐣W的邏輯,尋求實際可行的對策,逐步改善女性就業(yè)歧視現(xiàn)象?!保?]我以為上述原因皆不盡然合理。首先,從法律來看,即使保護女性的立法充足并且完全實踐,但是總不可以強制用人單位招收女性。其次,以作為社會“成見”的所謂的職場的男性優(yōu)勢看,筆者以為,醫(yī)護以及幼兒園等部門幾乎全部招收女性,這難道是對男性的歧視?最后,即使以道德看,如果指責某些用人單位不招收女性不道德的話,那么,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一個德行再高尚的將軍,也不會招募太多的女性去打仗,除非是男子大多都已戰(zhàn)死沙場。
總之,從社會成見或者法律等方面來試圖解釋或化解女性受教育者的職場歧視問題,基本沒找對路子。即使似乎對路,也不過治標,而未能治本,因為它們都未能夠從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的宏觀結構的角度去思索該問題,也就更談不上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
2.從現(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結構看女性受教育者的職場歧視問題
我們再看《女碩士拉橫幅反就業(yè)歧視,招聘單位男女工作存差異》這篇文章,該文說“科技、化工等企業(yè)只招男性,技術、管理層面也是招男性居多,而女性的工作大多偏向文職類?!惫P者以為,這里的“科技化工等企業(yè)”自然是從生產(chǎn)之需以及自身的利益出發(fā),才不招收女性,但是,我們可以換個視角看,這類生產(chǎn)對于體力的要求較大,對身體的風險較大,企業(yè)不招收女性客觀上正是對于女性的保護。即便化工類企業(yè)主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女性主義者,我想他也不宜,也不會全部招收女性!基于此,我們認為,該文中的女性尋找工作者無意間指出:“科技、化工等企業(yè)只招男性,技術、管理層面也是招男性居多,而女性的工作大多偏向文職類?!逼鋵嵳乾F(xiàn)代社會條件下的“合理”做法,而非歧視。
我們分析這句話,它含有幾個關鍵性問題,第一是男女之性別差異,第二是現(xiàn)代社會職業(yè)的分類,第三條潛含于這篇文章中,那就是現(xiàn)代女性受教育者接受的和男性一樣的教育,而現(xiàn)代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在于培育一個適合于工業(yè)化的勞動者,而不是一個人,更不是一個健全的女人或男人。
上述三方面問題之合力,才導致出女性受教育者的職場“歧視”。下面,我們再具體進行分析。
第一,現(xiàn)代社會科學中缺乏合理的人性意識。男女雖同為人,但是又生而有別。潘光旦以為,從人格或人性結構上看,人應該是通性、個性以及性別之“三位一體”。男女固然都是人,這是通性。但是,男女也有個性以及性別的差異?,F(xiàn)代工業(yè)社會對于人性的設定是一個理智人,直白地說,他簡直就是大機器生產(chǎn)抑或科層制背景下的男性勞動者。因此,人之通性被化約為職業(yè)人,這是通性上的問題。至于個性與性別,那就更不為人所考慮。
第二,現(xiàn)代教育既無人性意識,亦無女性意識。以性與教的關系看,《中庸》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比诵浴⒔逃约吧鐣穆殬I(yè)配置應該一以貫之,貫之于人性。例如,大禹治水的典故可以看出這種道理,大禹通曉水之性,這屬于自然。在此基礎上,他能夠順乎水之性,加以導引。大禹的導引就是人為或者人文。再如,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 ”“玉”之石料是材質,是 material,是性,或者自然(nature),而琢是玉成為器條件(condition)。對于人文教化而言,性是潛“能”,教育旨在誘導、實現(xiàn)人之潛能,從而成為現(xiàn)實的能“力”。因為教必以人性及其差異為其前提,否則教就會出問題。對于人而言,一個現(xiàn)實的人才都是先天材質(nature)與后天教化(nurture)的綜合產(chǎn)物。故而,性與教不可或缺,并且性是教的前提,教則旨在性的實現(xiàn)。潘光旦說:“人品的良窳,一半固然由于環(huán)境與教育,一半?yún)s基于血緣與遺傳”[6]正是這個意思。因此,一個現(xiàn)實的人的品質在于遺傳之先天的“性”或材質及其后天教化的結合。前面說工業(yè)化社會對于人的要求最好是一個男性勞動者,于是它的教育以此為其“天職”!于是它的教根本未曾從合理健全的人性出發(fā),也無法達到人性實現(xiàn)之宗旨。然而,實際上,現(xiàn)代社會的教育只不過考慮理智因素,并且認為理智是男性特有的,而女性則缺失。其實,偏失地考慮理智因素,而較少,甚至幾乎不考慮作為人之通性的德行。無論對于男女都是扭曲。
第三,當生而為女而又接受男性化教育的女性受教育者進入工業(yè)化的男性社會時,社會上還是把她視為不如男性勞動力而區(qū)別對待。性、教以及社會職業(yè)配置理應以性而貫之。現(xiàn)代社會于此有些本末倒置,因為它把生產(chǎn)作為中心,教育不過是為了服務于物質生產(chǎn),而非為了人自身。在此背景下,女性由于享受現(xiàn)代化的平等權利,因此平等地接受工業(yè)社會里的男性化了的旨在培訓工人的所謂技術、技工教育。一方面,傳統(tǒng)社會女性基本沒有接受文字教育的機會,這固然是不平等。對于中國女性來說,傳統(tǒng)社會對她們確實具有具有性別的考慮,那就是她們要成為“內人”,要成為賢妻良母。是妻或母親,對于個性與通性上則有所缺失。中國古代教育重通性,而這種通性教育基本是男性的特權。因此,現(xiàn)代社會條件下,形式地看,女性從無教育到有教育,這是女權主義對于女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另一方面,實質地看,現(xiàn)代女性接受的教育不具有通性的人性基礎,更無性別意識。先從通性上看,現(xiàn)代教育中無“人”。再從性別看,現(xiàn)代的女性所接受的教育有問題,因為她們所接受的是男性化的教育。因此,現(xiàn)代教育勢必導致如下兩個問題。第一,現(xiàn)代社會旨在培訓職業(yè)勞動者的教育本身是有問題的,它因無視人之通性忘卻了古代教育“成人”之義務,這對于一切人——無論男女——都是異化。中國古代儒者就是明倫理之道且用于傳倫理之道的覺己覺人的學人,《論語》中夫子告誡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意思是切莫小看自己,而做一個為了吃飯而讀書的小人,而要做一個心懷天下經(jīng)國濟世的大人。中國古人說,大學要培育“大人”,而不是培訓靠技術化職業(yè)勞動吃飯的“小人”。然而,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里技術化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培訓技術勞動者。從這個意義上看,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旦接受這種教育都是把人自身貶低為一個以吃飯為生命之第一要務的勞動者。而這個勞動者的歷史原型,對于中國人來說,不是士農(nóng)工商中的任何一個階層,而是西歐工業(yè)革命初期一切圍繞資本再生產(chǎn)的資本家或者以及受制于資本的工人而已。工業(yè)化的資本社會的核心邏輯是工具理性。資本家要“合理”地與其他資本家競爭,也要“合理”地管理他的工廠里的工人,而工人們則受制于合理化了的大機器以及合理化了的科層制管理。第二,對于現(xiàn)代女性而言,她們的幸運是終于可以接受教育。她們的不幸是,她們所接受的不過是男性化勞動者為目的的教育。其結果會如何呢?畢業(yè)后,女性以一個“次性別”或“偽男人”的身份進入真的男性中心的工業(yè)化社會職場去找工作。
一方面,現(xiàn)代女性要么接受“失敗”的女性命運。這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女性走不進社會職場,這是絕對地被排斥了。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里,婦女被男人們稱之為“堂客”或者“家里的”。家內以及有限的家外是她們的生活世界。她們以生兒育女以及維持家務為職業(yè)。家里搞得一塌糊涂,人們不會譴責男人,而只會指責女人。反之,若男人在外沒搞好,人們也不會批評女人。總體地看,對于作為整體的家庭生活而言,她們與男人們相對分離而又總體上合作的世界。由于相對分離,那么,男性不是女性們的競爭者,因為各自有其“領地”?,F(xiàn)代社會的女性則不然,因為,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在于工業(yè)化的工廠以及一切科層化機構里工作職場的工具價值。未受現(xiàn)代教育者更無機緣走進社會,一個在家里帶孩子、做家務活的女人被視為沒工作,因為她沒領工資,于是就被視為不創(chuàng)造“價值”,她還因此被視為與不斷變遷的社會絕緣,會落后于“進步”之潮流,也可能會患自閉癥。于是,以創(chuàng)建公民社會之天職的社會工作者們涌進她家,鼓搗她趕緊走出去。其二,倘若一個女性完全走進職場,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成功”人士或“女強人”,她還是會遭遇歧視,因為女強人雖有一絲贊美的意義,但是它帶有潛在含義是,她已男性化,缺少女人味。如本質地看,確實如此,因為在一個以競爭為重要能力的工業(yè)化社會里,她的女性溫柔的一面必須得到最大的壓抑。女博士以及女研究人員被視為“第三性”的人,與此不無關系。
家庭是內,是女人們的專屬空間。傳統(tǒng)女性盡管不接受文字教育,但是她母親必須通過言傳身教對她進行婦道教育。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里,由于近百年來的反傳統(tǒng)的沖擊,女性基本沒有接受傳統(tǒng)的“婦道”教育,她對于性、婚姻、生育、撫養(yǎng)孩子等一切圍繞家庭生活的知識付之闕如。因此,她在應付家務上比不上傳統(tǒng)女性,因此也很難盡責地做一個“內人”。
而一個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人,就更無婦道知識,因為現(xiàn)代教育本無性別意識,有的只是理智,只是競爭,只是不受限制的自由,只是無視“人”自身差異的“規(guī)則”之平等對待,有的只是為了更好地爭斗的權利意識!因此,越是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女性,確實缺乏做一個合格的家庭婦女的知識與能力。無力做一個合格的妻子、母親的人,大多都是女權主義者。
當然,大多數(shù)現(xiàn)代女性還是竭力在家庭與社會之間走鋼絲,但是極難維持平衡。很多職業(yè)母親由于未能經(jīng)常在家?guī)Ш⒆佣⒕尾灰?,因此家庭教育有所缺失,而孩子也因此過早地被送進幼兒園,被接受工廠邏輯的社會化管理,而幼兒園無法顧及到孩子的個性與情感需求。
總之,由于現(xiàn)代教育,把女性從家庭帶進社會(society,而非community)。如果說這種機制成就了社會的話,那么它很大程度把家庭作為了犧牲。馬克思說,傳統(tǒng)社會重視生“人”,現(xiàn)代社會重視生“物”。家,是生人之所,而社會之職場,就是生物之所。為了物,現(xiàn)代社會起碼談不上重視家。西方的家庭地位在歷史上比不上教會的勢力,而中國人傳統(tǒng)上幾乎完全以家庭為生活世界。
第一,認識人性?!吨杏埂氛f:“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謂之教?!惫P者較為贊同潘光旦對于人性結構的認識。他以為人性是潛能,是共性、個性以及性別的三位一體。此外,他批判地接受古代關于人性論的玄學爭論,并將其與現(xiàn)代生物學,尤其是遺傳學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之成為科學的人性論。
第二,建構女性的教育。認識性,才可以實施合理的教育?,F(xiàn)在,有些教育者簡直相信教育萬能,而無視人性基礎。如今,女性不是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而在于沒有機會接受“女性的”教育。傳統(tǒng)社會里,母親對于女性的身教言傳就帶有女性教育價值?;榍澳赣H更要對她進行婦道教育。“其實還不是為了使她知道對象是誰,乃是告訴她,嫁到人家后的婦道是什么,怎樣的孝敬公婆、伺候丈夫等等?!保?]男女青年應該接受有關于性、婚姻、養(yǎng)育等一切圍繞家庭方面的教育。蕭鼎瑛在1939年說:“男女青年在未結婚前,在學校應授以成立家室后,彼此所負之責任,對于自己子女,對于社會國家的責任?!保?]民國時期的學校教育中還有一門《家政》課,而今天的教育竟然沒有。
第三,社會職業(yè)的性別化?,F(xiàn)代職業(yè)單純從人的勞動力方面考慮,并且以男性勞動力為范型。而今,不要說大多數(shù)新型的技術行業(yè),即使是文教部門也是如此。例如,學校也不愿招收青年女教師,因為她們很快就會結婚、生育以及撫養(yǎng),因此要請假或費去很多精力。對此,這需要改變過度理智化、工業(yè)化的社會,從而創(chuàng)設更多的適合于女性的職業(yè)崗位。
第四,重估家庭價值。毋庸置疑,傳統(tǒng)家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大家長壓抑了其他絕大多數(shù)家人。但是,這不是消滅它的理由,而應該繼承而修正之。進一步言之,較之于傳統(tǒng)西方社會,中國社會更是家庭的社會。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若是具體到現(xiàn)實制度的話,家庭與中國文化、教育、社會乃至政治等方面不可解開,并且家庭是后者的基礎。在重估家庭價值的基礎上,中國人要適度地走回家庭,女性尤其如此。
[1]余樂.女碩士拉橫幅反就業(yè)歧視,招聘單位:男女工作存差異[N].現(xiàn)代快報,2012-12-09
[2]錢穆.晚學盲言(上)[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59.
[3]潘玉梅.一個村鎮(zhèn)的農(nóng)婦.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58
[4]秦雪梅.淺析女碩士生就業(yè)性別歧視現(xiàn)象——基于人力資源成本角度[J].知識經(jīng)濟,2012(13)
[5]潘穎.女性就業(yè)歧視問題的實證調查與法律分析[J].南京師范大學,2008.83
[6]潘光旦.抗戰(zhàn)與優(yōu)生.潘光旦文集(5)[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83
[7]潘玉梅.一個村鎮(zhèn)的農(nóng)婦.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49
[8]蕭鼎瑛.成都離婚案之分析.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婚姻家庭卷[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