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四夷館的學生管理模式考證

2014-01-21 14:29:53
關鍵詞:續(xù)修上海古籍出版社監(jiān)生

任 萍

(浙江樹人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明代四夷館的學生管理模式考證

任 萍

(浙江樹人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明代四夷館是我國最早的官辦多語種翻譯學校,學生的學習模式由輔修學習發(fā)展為專業(yè)學習,不同時期學制有所不同。四夷館具有較為完備的學生評價體系與考核制度。四夷館學生的待遇優(yōu)于一般的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通過考核可以成為朝廷后備官員。

明代;四夷館;學生管理

明朝之初,百廢待興,既要恢復經濟,又要穩(wěn)定局勢。面對前元的殘余勢力以及周邊的動蕩因素,積極的對外交往政策成為明朝廷治國策略的重要一環(huán)。鑒于對外交往活動的頻增,朝廷迫切需要一批精通番語的翻譯人員,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辦多語種學校兼中央翻譯機構——四夷館便應運而生。永樂五年(1407)明成祖在翰林院下設四夷館,挑選學生入館學習,承擔明朝廷與其他國家與地區(qū)往來文書的翻譯事務。據《大學衍義補》載:“我文皇帝始設八館……蓋此一事似緩而實急,似輕而實重。一旦外夷有事上書來言其情,使人人皆不知其所謂,或知之而未盡,則我所以應之者豈不至相矛盾哉?非惟失遠情,而或至啟邊釁者亦有之矣。我文皇帝專設官以司之,其慮遠哉!”*邱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2·大學衍義補》,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77頁。可見,四夷館的設立是重要且必要的。作為教育機構,其主體是學生。四夷館的學生管理模式反映了我國古代翻譯教學的發(fā)展情況,為清代京師同文館以及近代外語教育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對現(xiàn)代外語院校的學生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學習模式

四夷館設立之初,學生主要來自國子監(jiān)。為了提高監(jiān)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明朝廷規(guī)定監(jiān)生在學習翻譯的同時,也可以參加儒學科舉考試。這一時期四夷館學生的學習模式可以看做是輔修式學習。不過這種學習模式非但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反而使學生越來越背離學習翻譯的主旨。四夷館學生往往潛心于科舉考試,故明朝廷遂將翻譯學習專業(yè)化。

(一)輔修學習

據《明太宗實錄》卷六五“永樂五年三月癸酉”條載:“命禮部選國子生蔣禮等三十八人,隸翰林院,習譯書,人月給米一石,遇開科,令就試,仍譯所作文字,合格準出身,置館于長安右門之外處之?!?《明太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20頁。明朝廷從國子監(jiān)中挑選監(jiān)生進入四夷館學習,學生在學習翻譯的同時仍然能夠參加科舉考試。從學習模式來看,這一時期的學生是以輔修形式進行翻譯學習的。又據《春明夢余錄》卷五二“四譯館·謇齋瑣綴錄”載:“永樂間,嘗選舉人、監(jiān)生習四方譯書,恐其妨曠本業(yè),乃命會試卷尾識譯書數(shù)十字,三場畢,送出翰林定去取,仍送入場填榜,蓋優(yōu)典也。然既登第,仍官館中習譯書,如許道中先生是也?!?孫承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9·春明夢余錄》,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5頁;第66頁。為了防止兼習舉業(yè)的學生影響翻譯學習,明朝廷要求學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但是要在卷末翻譯文字??荚嚦煽兒细裾叱姓J學歷,留在四夷館中任職并繼續(xù)學習翻譯??梢?四夷館設立之初既沒有專門的生源,也沒有采取專業(yè)化學習。這表明,明朝廷雖然開始關注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但古代翻譯教學專業(yè)化的推進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監(jiān)生兼習翻譯雖充實了四夷館的學生生源,但也帶來了一些弊端。據《春明夢余錄》卷五二“四譯館·謇齋瑣綴錄”載:“蓋資稍可進,輒習舉業(yè),而譯書不復精,徒藉為科第之捷徑,故爭趨者眾。天順八年(1464),彭可齋始建白如制去取于內,不復送出院?!?孫承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69·春明夢余錄》,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5頁;第66頁??梢?譯字生中天資聰明者大都專攻科舉,而不精通翻譯,進入四夷館學習被視作參加科舉考試及第的捷徑,這樣使民間子弟對四夷館趨之若鶩。天順八年,翰林學士彭時提出建議,希望譯字生的選拔考試全在四夷館內部進行,學生不再送出翰林院。這也說明了,作為輔修性質的翻譯學習無法給學生提供學習動力,勢必會影響到翻譯的學習效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將翻譯學習專業(yè)化。

(二)專業(yè)學習

為了使學生能夠專心學習翻譯,成化年間明朝廷下令禁止譯字生通過科舉考試另謀出路。據《明憲宗實錄》卷五六“成化四年(1468)*年份系筆者加注,下同。秋七月丙戌”條載:“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彭時等言……今后不許取入內閣貼寫,設或用人貼寫,至考滿升授,止循常例,庶使人無舍此慕彼之心,本業(yè)可精矣……今后子弟入館,俱令專習本業(yè)。如有志科舉者,宜如科場例告試,不必仍寫番字送內閣。如此,庶習譯者不必習舉而分其志,中舉者不必兼譯損其名,譯書、科目兩無所誤。若系監(jiān)生、舉人選充者,仍如前例。從之?!?《明憲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1154頁??梢?當時譯字生的地位仍然較低,學習翻譯被認為是有損名譽。因此,明朝廷需要出臺相關措施鼓勵學生習譯的積極性,限制習譯學生外流。據《四譯館增訂館則》(以下略稱為《增訂館則》)卷一載:“弘治三年(1490),禮部題奏欽依,四夷館子弟專習本等藝業(yè),不許假以習舉為由別圖出身?!?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1頁。從此,四夷館開始以專業(yè)學習的模式展開翻譯教學。

二、學制與考核

四夷館設立之初,尚未形成完善的學生考核制度,學制與學生考核主要參照儒學科舉制度進行設置。為了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激發(fā)其學習翻譯的熱情,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朝廷對四夷館學生的考核進行了規(guī)定,制定了獎懲細則。景泰年間(1450—1457)四夷館學生的學制基本定型,弘治年間(1488—1505)朝廷進一步規(guī)定了學生的考核制度。

(一)學制

一般認為,四夷館學生的學制為九年。*烏云高娃:《14-18世紀東亞大陸的“譯學機構”》,《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第3期,第80-83頁。這應該是從學生進入四夷館到被朝廷授予官品為止的時間。實際上在四夷館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學制也有所不同。據《明太宗實錄》卷六五“永樂五年三月癸酉”條載:“遇開科,令就試,仍譯所作文字,合格準出身?!?《明太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20頁??芍?四夷館設立之初,學制與考核辦法均參照儒學科舉進行,尚未形成專門的制度。*王雄:《明朝的四夷館及其對譯字生的培養(yǎng)》,《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第62-69頁。為了鼓勵學生習譯的積極性,明宣宗時期對四夷館的學制進行了改革,規(guī)定學生入館學習滿一年后進行考核。據《明宣宗實錄》卷一一二“宣德九年(1434)八月戊辰”條載:“選監(jiān)生王瑄等及官民子弟馬麟等各三十人以聞,命指揮李誠、丁全等教之,翰林學士程督之,人月支米一石,光祿寺日給飯食,習一年能書者與冠帶,惰者罰之,全不通者黜之?!?《明宣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522頁??梢?四夷館逐漸建立了單獨的學制及考核要求。

正統(tǒng)年間,明朝廷對四夷館學生的考核辦法再次進行了規(guī)定。此時的學制雖然仍為一年,但從入學到授予官職至少需要兩年,考核成績未達到優(yōu)秀的學生,參照監(jiān)生歷事制度,允許一年后再試。據《明英宗實錄》卷二三“正統(tǒng)元年(1436)冬十月甲子”條載:“行在禮部尚書胡濙等奏,四夷館舊習夷字及新習者六四人,俱照例會官考試,出身次為三等。上命一等者冠帶為譯字官,逾年再試,得中授職;其二等、三等及有新習者,亦逾年再試,遂著為令。”*《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56頁。掌握一門語言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明朝廷適當延長學制及對學生的考核期限,這是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

正統(tǒng)末期,明朝廷延長了譯字生授職考核再試的年限。據《明英宗實錄》卷一四四“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八月己酉”條載:“吏部尚書王直等奏,四夷館譯字官一十四人,照例會官考試,次為三等。上命一等授鴻臚寺序班,仍習夷字;二等、三等,過二年再試?!?《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842頁??梢?明朝廷對習譯學生的要求有所提高,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延長了譯字官授予職務的再試年限。

從景泰年間開始,四夷館學生的學制基本定型為三年。據《明英宗實錄》卷二三二“景泰四年(1453)八月己酉”條載:“今后乞依永樂年間例,于國子監(jiān)揀選年幼聰俊監(jiān)生,送館習學,三年依例考試,中式者授以譯字官,不中者仍令習學,以待再試,庶革奔競之風,而得實才之用。從之?!?《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082頁。這相當于今天外語學習的專科學制,明朝廷將學生進入四夷館到授予譯字官的學習年限定為三年,基本能夠使學生掌握一門語言。

天順年間,明朝廷明確規(guī)定了學生初試后的再試年限。據《明英宗實錄》卷三五二“天順七年(1463)五月丙辰”條載:“禮部奏:本部會同各部并都察院堂上官及諳曉譯字官考試,翰林院四夷館習學番字子弟蔡蕙等十人為一等,應授以譯字官;蔡振等六人為二等,仍習學二年再試;傅泰等二人為三等,仍習學三年再試,不支月米飯食;張昂等三人不中,應黜為民。從之?!?《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7065頁。這種規(guī)定體現(xiàn)了明朝廷在翻譯教學中因材施教的積極方面,使四夷館學生的學制及考核進一步合理化。

(二)考核

正統(tǒng)年間明朝廷對四夷館譯字生的考核制度進行了規(guī)定,為“三級評分制”,并制定了賞罰辦法。據《明英宗實錄》卷四六“正統(tǒng)三年(1438)九月壬辰”條載:“行在禮部奏,會官試得四夷館諳曉回回等字官并監(jiān)生子弟冀武等三十二人第為第三等,請定其賞罰。上命一等有官者,月加折鈔米二石;兼官者,與冠帶;二等、三等,月減折鈔米一石,使知自勵?!?《明英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91頁。據《禮部志稿》卷九二“譯職·試譯字生三等法”條載:“正統(tǒng)五年(1440),禮部尚書胡濙會官考翰林院四夷館諳曉百夷等字監(jiān)生并子弟,得十九人為三等以聞。上曰一等者為譯字官,仍加俸鈔,二等三等者令再習譯字,俟期年考之?!?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98·禮部志稿》,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81頁。在對四夷館學生進行考核時,明朝廷貫徹了賞罰分明的原則。

弘治三年(1490),明朝廷規(guī)定了譯字生的晉升考核制度,即“三六九年升職法”,不同生源的考核方式也不相同。據《明孝宗實錄》卷三八“弘治三年五月戊午”條載:“定四夷館翻譯考選之法……子弟務須專習本藝,精通譯語,諳曉番文以備應用,不許假以習舉為由別圖出身。三年后,本院同本部會官考試,中者為食糧子弟,月給米一石。又歷三年后,仍前會考,中優(yōu)等者,與冠帶為譯字官,月米如舊。又歷三年會考,中優(yōu)等者,授以序班之職。其初試不中者,許俟三年再試,再試不中者,許俟六年三試,三試不中者黜為民,中者食糧、冠帶,除授如例。監(jiān)生初入館,準坐監(jiān)食糧習學,三年后考試中者,月給米一石,家小糧如舊。又三年再考中者,與冠帶。九年考中優(yōu)等者,授以從八品之職,習譯備用。其初試、再試不中,準如子弟例三試,不中者仍送還本監(jiān)撥別用。其兼習舉業(yè)者,非精通本業(yè),亦不許入試,庶使人有定志,譯學可精?!?《明孝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802頁。四夷館對不同生源的不同考核方式雖然體現(xiàn)了監(jiān)生相對于一般子弟的優(yōu)越性,但也容易滋生監(jiān)生的懶惰習性,具有時代局限性。

嘉靖年間,明朝廷對考核制度進行了改革。據《增訂館則》卷一二“文史·題奏類一·嘉靖元年(1522)禮部題復嚴規(guī)制稿”條載:“今奏前因,看得各館官生凡送考食糧等項,不中俱有再試之例,固朝廷寬大之恩也。但各生中間委有愚頑不學,屢考無成者,若容再試,終知無用。合無今后習學三年,考不中者徑黜為民,六年冠帶,不中者給以冠帶榮身,九年授職,考不中者授以應得職事,俱令回籍閑住,免其終身差役。其有資稟,年歲相應,量終有成者,聽翰林院酌量方許再試?!?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頁。將考試成績不合格的學生直接黜退,這體現(xiàn)了明朝廷對四夷館學生要求的提高;對于授職考試成績不合格者也給予相應官銜,則體現(xiàn)了明朝廷對學生的人性化管理。

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朝廷對四夷館學生的考核要求有所放松,這主要是為了確保有充足的在籍學生學習翻譯。據《明世宗實錄》卷三一六“嘉靖二十五年(1546)十月庚子”條載:“禮部覆給事中厲汝進奏,欲將譯字、通事官生會同大臣從公考校,甄別去留。照得前項官生在館人數(shù)甚少,若復重加查革,未免一時乏人?!?《明世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5909頁。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調整學生的考核方式,體現(xiàn)了明朝廷在四夷館學生管理中因時制宜的政策。

為了提高考試效率,避免人力浪費,明朝廷規(guī)定四夷館學生“十人以上會考,十人以下搭考”。*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1頁。學生可以在學習年限即將期滿時,申請搭考。據《增訂館則》卷一四“文史·公移類·搭考授職”條載:“譯字官有將近九年先期告搭歲貢考試者,一體收考,考中者候滿日送部具題授職?!?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1頁??芍?譯字官學習九年即將期滿時,可以先行搭考歲貢考試,成績合格者學習期滿后再授予官職。如果學生因故未能按時參加考試,則可根據情況放寬搭考的人數(shù)限制。

三、學生待遇

待遇的保障是學生安心學習的前提,也直接關系到明朝廷翻譯人才培養(yǎng)的成效。為了鼓勵學生習譯,明朝廷不僅提高譯字生的地位,而且對其及家屬也給予生活方面的保障。譯字生享有相應的公糧與公假,在購置房產等方面還可享受優(yōu)惠政策。

(一)身份地位

我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翻譯人員的地位都不高,“前代賓館、典客諸令垂,皆以接待人使為重。而譯官之職,則自西漢以后,概未之見,至明始重其事。”*紀昀等:《歷代職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1頁。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明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提高譯字生的地位與待遇。永樂五年(1407)四夷館設立之初,明朝廷規(guī)定譯字生可以參加會考,“合格準出身”*《明太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920頁。,承認其學歷。永樂九年(1411),明朝廷規(guī)定四夷館譯字生“等進士第,改庶吉士”*黃佐:《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南雍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頁。。除了提高譯字生的地位,明朝廷為譯字生提供的待遇也非常優(yōu)厚。

(二)生活保障

為了保證四夷館學生能夠專心學習翻譯,明朝廷還為其家人發(fā)放食糧。據《南雍志》卷二載:“永樂十二年(1414)春二月,令冠帶舉人監(jiān)生林超等習百夷字,月支教諭俸米二石,家屬月支米一石;歲貢監(jiān)生石慶等習回回字,月支米一石,家屬月支米六斗?!?黃佐:《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南雍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頁。

除了發(fā)放公糧之外,明朝廷還為譯字生提供柴、肉、酒、木炭以及紙張等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補貼。據《增訂館則》卷八“俸廩”載,譯字生“每月柴一百斤,折銀一錢二分五厘。”“每日肉半斤,折銀一分二厘,每月折銀三錢六分,今裁減三分之一,見今每月支銀二錢四分?!薄懊咳瞻倜装?合每月二斗四升,天啟六年十二月內裁減三分之一,見今每月該米一斗六升。”“每日酒半瓶,正月至四月該米一石二斗,九月至十二月該米一石二斗,今裁三分之一,正月至四月支米八斗,九月至十二月支米八斗?!泵考径取白g字生每名紙七十五張,筆六枝,墨三錠?!薄懊可幻邴}一百三十斛,閏月加十五斛?!?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1-573頁。上述四夷館譯字生所得柴薪、酒肉等,都由光祿寺發(fā)放。

(三)公假

四夷館學生學習期間可以享受公共假期。據《增訂館則》卷三“典制·諸生公假”條載:“諸生舊例逐日進館,故有每年假期。近日既改三、六、九日進館,則假期似不必重開矣。但遇假日,例免仿課,特酌書于后,以示存羊之意。遇期委官,具公假帖批示可也。每月放糧假一日,圣旦假三日,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假各一日,端陽、重陽各假一日,冬節(jié)前后假六日,歲暮自二十四日假至新正月上旬,擇吉赴館,上元燈節(jié)假至二十三日赴館。”*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頁。這樣算來,四夷館學生每年的公假有四十多天。

(四)晉升

四夷館的學生學習期滿后,可以通過會考晉升官職,成績優(yōu)秀者還有機會被推薦到內閣辦事。如前所述,弘治三年(1490),明朝廷規(guī)定了翻譯考核的方法,即“三六九年升職法”。即學生進入四夷館學習三年后參加考試,成績合格者能夠領取公糧;再過三年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晉升為譯字官;再過三年考試,成績優(yōu)秀者授予序班職務,成為朝廷正式官員。在四夷館學生出身的官員中比較有名的是韓定。據《增訂館則》卷一載:“時詔求通夷字者,大學士李賢以太仆寺卿韓定應詔,入奏夷音譯字之說。上悅,賜寶鈔、錦綺,定家京師。正統(tǒng)初,以儒生送入翰林習學夷字,精于業(yè),授鴻臚序班。景泰初,選入內閣辦事,以精楷書,升中書舍人,歷吏部員外郎,中提督四夷館,事至太仆卿定,事親孝處,兄弟友愛,天性儉約,居官四十余年,在內閣書制誥,朝入暮出,無或少怠,處僚采以義,待生徒以禮。一時入館習夷字者無不諳曉?!?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1頁??芍?太仆寺卿韓定正統(tǒng)初年進入四夷館學習,考核成績優(yōu)秀,被授予鴻臚寺序班,官銜升至太仆寺卿。由于其孝敬父兄,為官清廉,為官四十多年勤懇敬業(yè),成為四夷館學生的楷模。

(五)其他優(yōu)待

明朝廷在提高四夷館學生地位與待遇的同時,還給予其他優(yōu)免政策。據《增訂館則》卷三“優(yōu)免房號”條載:“四夷館官生,如系在京人氏,例得優(yōu)免房號,有龔敏學比例具呈事例。”*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頁??芍?四夷館學生如果是京城出身,則可以獲得房號的優(yōu)免。據《增訂館則》卷三“優(yōu)免報商”條載:“本館譯字官生,例應優(yōu)免報商,有吳應登比例具呈翰林院,轉移手本武庫司除豁訖。又崇禎元年,該本館少卿朱奉批具呈內閣,題請優(yōu)免商役,奉有明旨在卷?!?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頁??芍?為了體現(xiàn)對譯字生的優(yōu)待,明朝廷規(guī)定四夷館學生可以優(yōu)免商役。

四、學生出路

明朝廷設立四夷館是為了適應頻繁的對外交往的需要,因此四夷館學生在學有成效后主要從事朝廷的翻譯事務。譯字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經考核成績優(yōu)秀者可以晉升為朝廷正式官員,任職的同時繼續(xù)留在四夷館內進修。譯字生不僅可以通過會考晉升官職,成績優(yōu)秀者還有機會被推薦到內閣辦事,也有可能被調遣到其他文職部門以及邊境要塞任職。

(一)會考升職

四夷館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可以晉升為譯字官,在從事翻譯事務的同時繼續(xù)留在四夷館內學習,考試合格者可以晉升為朝廷正式官員。據《增訂館則》卷二“會考食糧”條載:“凡生徒入館肄業(yè)三年,例該起送赴部會考食糧?!?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4頁。可知,學生進入四夷館學習三年后,按照慣例需要參加禮部舉行的會考,成績合格者給予公糧。又據《增訂館則》卷二“會考冠帶”條載:“弘治三年(1490)題準事例食糧子弟,又過三年,仍會考,中優(yōu)等者與冠帶,作譯字官,仍給米一石,不中者黜退為民。又嘉靖元年(1522),禮部題準事例內閣,六年冠帶,不中者給冠帶榮身。”*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頁。譯字官在館辦事三年后,考核成績優(yōu)秀者可以晉升為序班職務。學生在四夷館內學習的同時有機會參與朝廷文書的翻譯事務,而在晉升官職之后,在翻譯文書的同時還要繼續(xù)留在館內學習。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教學相長的原則,對今天的外語教學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二)調任其他部門

四夷館學生除了通過考試晉升官職以及繼續(xù)留在四夷館內從事翻譯、教學工作之外,還有機會被調到其他部門任職。據《增訂館則》卷三“業(yè)儒入試”條載:“習譯諸生間,亦有傍通儒業(yè)者,每遇試期,據呈考選,擇其文理優(yōu)長,行無過礙者,備由開呈內閣發(fā)本院,轉送順天府,入場或曰舊規(guī),只考送本院送試。”*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頁??芍?四夷館學生在學習翻譯的同時,如果精通舉業(yè),則可以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文理兼長,沒有過失者,將會被送到內閣備用。又據《增訂館則》卷三“文華揀選”條載:“文華殿書辦缺人,諸生有精于楷書,愿赴考者,據呈考擇手本送院,轉送禮部揀選。”*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頁。可知,由于文華殿缺少管辦文書的官員,便從四夷館內挑選精通楷書的學生,送到禮部備選。四夷館的學生還可能被選派到邊關要塞,負責出入境人員的審核工作。據《增訂館則》卷三“差官喜峰”條載:“大喜峰口差官一員,驗放進貢夷人,三年一更……萬歷三十六年(1680)二月,以林洲不愿往,選譯字生王子龍前去,題準作實授冠帶,給與應得柴薪。”*呂維祺等:《續(xù)修四庫全書749·四譯館增訂館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9頁。

綜上所述,明代四夷館是我國最早的官辦多語種翻譯學校。其設立之初的生源主要為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在學習翻譯的同時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這種學習模式類似于今天的輔修學習。后來為了保證四夷館的生源及教學質量,明朝廷禁止譯字生通過科舉考試另謀出路,即改為專業(yè)學習翻譯。在學制與考核方面,四夷館設立之初尚未形成專門的制度,參照儒學科舉進行。正統(tǒng)年間,明朝廷對譯字生的考核進行了規(guī)定,為“三級評分制”;景泰年間,四夷館學生的學制基本定型為三年;弘治年間規(guī)定了翻譯考核的制度,為“三六九年升職法”。為了鼓勵學生習譯,明朝廷提高了譯字生的地位,并在待遇上給予保障。學生學習期滿后,可以通過會考晉升官職,優(yōu)秀者有機會被推薦到內閣辦事,也有可能被調遣到其他文職部門以及邊境要塞任職。雖然四夷館在學生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其對于學生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對今天的外語教育來說具有啟發(fā)意義。

(責任編輯 毛紅霞)

O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of the Ethnic House in Ming Dynasty

REN Ping

(ForeignLanguage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The Ethnic House is the first government-run multilingual translation school in China. The learning mode developed from minor learning to professional learning. The academic struc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ere not the same. There was a comprehensive student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promotion system in the Ethnic House. The treatment of the Ethnic Hous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e Imperial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could pass the exam to become back-court officials.

Ming Dynasty; the Ethnic House; student management

2013-06-06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1JCMY13YB)

任萍,女,寧夏銀川人,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翻譯史、中日文化交流史。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1.012

猜你喜歡
續(xù)修上海古籍出版社監(jiān)生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發(fā)覆
鄰父伐樹
冤案:嚴監(jiān)生不是超級吝嗇鬼
速讀·中旬(2019年6期)2019-06-11 03:03:30
不識“齋戒”鬧笑話
登樓
《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版本辨析
緊扣“吝嗇”定格人物形象
新教師(2017年1期)2017-03-18 21:19:53
18歲縣令破解無傷痕命案
晚報文萃(2016年5期)2016-07-14 21:01:46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博覽群書(2013年1期)2013-06-20 09:00:08
軍事志續(xù)修篇目設置若干問題探討
軍事歷史(2004年3期)2004-11-22 07:28:40
达孜县| 闸北区| 亚东县| 汽车| 芒康县| 平江县| 二连浩特市| 云浮市| 安丘市| 定日县| 磴口县| 龙山县| 天峻县| 十堰市| 蒲城县| 安远县| 万载县| 霞浦县| 漳浦县| 瑞昌市| 莱阳市| 翼城县| 井陉县| 启东市| 新竹市| 博湖县| 广汉市| 夏津县| 宁化县| 长治县| 施秉县| 丽水市| 罗甸县| 新津县| 宁蒗| 溧阳市| 峨眉山市| 南昌县| 福建省| 忻城县|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