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怡紅
摘要:針對學校、生源及課程特點,探討研究型教學模式對食品微生物學教學效果的影響。教學改革過程中,強調(diào)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注重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及課外科研活動的協(xié)調(diào),加強過程管理。教學實踐表明,研究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科研能力,教學質(zhì)量明顯提高。
關鍵詞:研究型教學;食品微生物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02-02
我校在十幾年的食品微生物學教學實踐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他們在社會各個行業(yè)的發(fā)展和建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理論知識雖然牢固,但動手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較弱等,使得學生到社會工作以后,都要經(jīng)過較長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同時,在21世紀,高校中培養(yǎng)的人才除了具備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外,也應該具備良好的獨立實驗能力。那么如何加強和改進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我們在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
一、方法的制定
在制訂實驗課教學計劃時,將整個實驗課教學分成兩部分。第一階段進行常規(guī)實驗課教學。教學的任務是讓學生學習并掌握實驗課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實驗方法,使學生具備基本的實驗實踐能力,為第二階段的教學打下基礎。第二階段為應用試驗階段。根據(jù)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學習,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操作加以運用。實驗題目是教師擬定的,其目的就是將所學習的基本知識加以綜合運用,以培養(yǎng)同學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改革方法的實施
1.上好理論課。理論課是實驗課的基礎和前提。食品微生物學既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yè)基礎課,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理論課的教學,可以給學生一個理性認識,學習進行實驗的理論基礎,減少了盲從性。理論課上,在講好重點、指出難點的同時,應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講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在生產(chǎn)實踐中的應用,近期與微生物學有關的科研動態(tài)等問題,給學生以啟發(fā),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重點指出一些現(xiàn)在還沒有解決的而學生又感到比較貼切、比較現(xiàn)實的問題,引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掌握理論、培養(yǎng)興趣是理論課的主題思想。
2.實驗基本理論思想的培養(yǎng)。針對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文獻資料查閱、實驗設計、實驗室安全、實驗態(tài)度、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等問題。我們特邀請有關教授在此方面進行了專題報告,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實驗室工作概念。
3.應用實驗。應用實驗是實驗教學改革的第二階段,依據(jù)學生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以及學生的不同層次而設計的。應用實驗難度是按照學生所學的實驗技術而確定,同時,這些題目又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同時我們也允許學生將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到有意義、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實驗進行過程中,對出現(xiàn)的問題,老師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
4.實驗報告。在做實驗之前,要求同學們寫出預習報告。每完成一次實驗都應及時寫出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nèi)容要包括實驗的意義、實驗的理論依據(jù)、實驗所用的儀器和方法、實驗的結果,并對實驗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三、實驗改革的效果與分析
1.通過實驗改革,鞏固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并拓寬了知識面。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許多問題,有一些問題來自理論知識,這樣學生只能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背景知識,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開闊了視野。
2.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需要運用許多實驗技術去解決實際問題,而在實驗過程中,如果某步驟操作出現(xiàn)了問題,將會直接影響實驗的進程、實驗的結果。因此,學生非常重視實驗技術,同時在進行微生物的分離培養(yǎng)、培養(yǎng)基制備、消毒滅菌等操作中,又多次運用這些實驗技術,使得學生對實驗技術的運用更加熟練,動手能力顯著提高。
3.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都需要自己查閱資料解決。這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了學生應付考試的弊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4.激發(fā)了學生的科研熱情。在完成了實驗以后,有些同學還會向老師提出進行其他實驗的要求,這是以往教學中所沒有的事情。我們通過學校設立的大學生創(chuàng)新基金,鼓勵同學們申請大學生創(chuàng)新課題,學生不但有了利用課余時間的場所,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而且養(yǎng)成了做事認真、工作嚴謹、實事求是的良好習慣。
四、實驗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實驗結果和深度參差不齊。在實驗進行中,部分同學對待實驗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因此實驗認真,實驗結果較好。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學采取應付的態(tài)度,實驗結果不理想。在實驗報告中,大部分實驗小組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貼切,有一定的深度;也有個別小組在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上不著邊際。
2.工作量加大,儀器設備、耗材和指導教師不足。在實驗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實驗員都要投入極大的精力和時間。如在實驗開始階段,幫助學生查閱資料、解答學生疑問,批改并幫助學生設計實驗;實驗進行階段,指導教師經(jīng)常要到實驗室,對學生的實驗進行觀察、輔導,督促學生的實驗進度,處理緊急情況等。實驗結束后,要批閱學生的實驗報告,并逐個進行評審。同時儀器設備和實驗耗材需要量增加。進行實驗課教學改革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檢驗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鍛煉,學生在理論課上學到了許多知識。但是,學生究竟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這些情況單靠期末考試說明不了所有的問題。為了有效防止出現(xiàn)“高分低能”現(xiàn)象,通過實驗教學改革,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檢驗,使學生不但主動地、牢固地掌握了所學知識,不會感覺到所學無所用,而且學生還學會了主動學習,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實驗課教學改革是對學生進行科研、工作態(tài)度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檢驗和培養(yǎng)的良好途徑,也鍛煉了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的工作能力。食品微生物學實驗課的改革是成功的,通過實驗課的教學改革,學生的實驗能力得到了較好的鍛煉,獨立實驗水平得到提高。同時,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覺性得到加強和提高,是一種較好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對教學的進行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鄧云龍,肖長根,唐秋萍,等.換位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的實驗[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6,(4):44-45.
[2]艾麗華,羅四維,于雙元.科研創(chuàng)新指導下的研究型課堂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8):18-19.
[3]何燕婷.高校研究型教學實踐中的難點及其對策探討[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8,18(27):170-171.
[4]李梅,陳永強,李清春,等.獨立學院微生物學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9,36(5):765-767.
[5]殷月蘭,焦新安,潘志明,等.微生物生物學研究型教學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12):1977-1979.
基金項目:本項目受東北林業(yè)大學重點課程《食品微生物學》課程建設資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