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艷
眾所周知,課堂提問在語文課堂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對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傳遞師生間的信息,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契機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無論是針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反思,還是聽課評課中的相互交流,筆者都發(fā)現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均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鑒于此,筆者認真總結了以下幾點,并提出幾點不太成熟的見解,望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不足
1.無謂提問過多。有些教師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口語毛病,講課的過程中總會不斷發(fā)出“是不是啊”、“對吧”這一系列的提問。捫心自問,這些語病并不是教師真的要向學生發(fā)問,但這些語句的反復述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聽課專注度,擾亂學生的聽課思路,降低課堂教學效率。
2.提問對象過窄。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一些公開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提問對象總是語文程度較好的那幾名學生,表面上看,學生回答絲絲入扣,有條不紊,實則是一種非常低效,乃至無效的提問方式。它阻擋了教師發(fā)現課堂真實水平的視線,讓我們在盲目中沾沾自喜,故步自封,當課堂效果最終顯露無遺的時候,我們悔之晚矣。
3.提問質量不高。一方面表現為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對于句子翻譯,或者課下注釋的提問,這些答案是現成的,反復提問只會起到一個強化記憶的效果,并不能真正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讓學生語文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表現為教師提問的問題較為籠統(tǒng),沒有一定的指向性,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入手進行思考回答,最后只剩下教師在講臺上的聲嘶力竭與無可奈何,殊不知,這是我們教師提問藝術嚴重缺失所造成的。
二、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優(yōu)化策略
所謂學問,就是要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問才可以得到真正的進步與提升。對于我們教師來講,我們在課堂上要提問得好,提問得巧,才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效率。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教師的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總結。
1.提問內容要全面。譬如筆者在講授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我與地壇》一文時,筆者就其中涉及到的字詞進行提問,給平時成績較差的學生一次展示機會;還針對文中的具體詞語讓學生進行解釋,讓學生談一下這個詞語的運用“妙”在何處,與作者的生平有著怎樣的必然聯系;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給自己的震撼最為深刻,讓自己淚流滿面;說說作者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與生活有了哪些更為深刻的感悟;讓學生談談生活中自己的母親是以怎樣的一種方式深愛著自己的……從字詞句,到主題、構思、語言、材料方方面面入手,使得學生深入了解了這篇文章所滲透的人生哲理、深邃母愛,還有史鐵生一生波折的影子。
2.提問方式多樣化。課堂提問的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但單一的提問方式長期堅持下來,就會影響我們的課堂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提問方式的多樣化層面做出努力。譬如筆者在講授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第四模塊“一花一世界”中的《聽聽那冷雨》一文時,從關注學生的個性解讀、多元解讀,和對閱讀空間的開拓創(chuàng)新出發(fā),讓學生在閱讀時自己勾畫難以理解的句子和段落,提問疑問,小組討論,或者課堂中集體解決。還讓每個活動小組提出一個最有意義的問題,比較哪個小組的問題提得最有質量。當然,教師提問,學生解答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提問方式,它對于掌控整節(jié)課堂的走勢與趨向至關重要。
3.課堂評價要及時。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在語文課堂閱讀過的教學篇目不可計數。無形中,教師的長期分析會灌輸給學生一個固定的回答模式,使得他們即使不甚理解文章精髓,也能在回答問題時打一個擦邊球。鑒于此,對于學生的回答質量,我們教師要針對文章主題及時做出評價,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切實提升。譬如,筆者在講授蘇教版必修第三專題“直面人生”專題《紀念劉和珍君》一課時,針對學生對于關鍵句子的理解做出評價。因為學生的理解多從自己的生活實踐與自我感受出發(fā),而沒有能夠充分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與魯迅本人的愛國思想、寫作風格,所以,筆者便給出了學生三把回答問題的標尺:封建軍閥及御用文人的兇殘卑劣,愛國青年的革命精神,還有作者對敵人的強烈憤慨,對劉和珍的無比懷念。有了這三個標準,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便不再漫無天際,開始有所針對,有的放矢。
總之,課堂提問技巧設計的因素方方面面,不同課型,不同環(huán)境,不同班級,我們所采取的提問方式都應有所不同。但只要我們緊扣課程標準,積極學習嶄新的課堂理念,就一定可以有所建樹,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楊馥.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J].考試周刊,2011(45).
[2].楊煒.高中語文課堂提問淺議[J].學知報,2012(13).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