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莊
(內蒙古師范大學 基礎教育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
感覺相應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反映是受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依據(jù)作用感覺器官的刺激物的不同以及引起感覺的特性來分,即是我們感覺各種感受器官相對應的各種感受的反映,包括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視覺是人們感知客觀事物最重要的感覺器官,視敏度是精確地辨別細致物體或處于一段距離的物體的能力。聽覺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靠聽覺獲取認識周圍的客觀事物。聽覺感受性包括了聽覺的絕對感受性和差別感受性。絕對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聲音的能力;差別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聲音最小的差別能力。言語聽覺是小學生辨別聲音在言語交流過程中的差別。味覺是食物在人口腔內味覺器官化學感受系統(tǒng)產生的一種感覺,即酸、甜、苦、咸。觸覺是接觸、滑動、壓覺等機械刺激的總稱,人們的皮膚表皮的神經末梢來感覺外界的客觀事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fā)展,電子產品廣泛地被人們使用,其中一些電子產品,如手機、隨身聽、MP3等,學生占有率較高。手機輻射大,對身體健康有妨礙。學生上網看小說、看新聞、玩游戲以及聽音樂,在街上,在睡覺之前每時每刻都看手機屏幕,看的時間久了對視力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學生戴眼鏡的數(shù)量提高。一些學生戴耳機聽音樂一聽就是數(shù)小時,而且聲音放得很大,無論在行走還是做功課時都不愿取下,同學之間、朋友之間、親人之間長時間打電話等,都是損害聽力的行為。手機輻射對我們的身體的觸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都有很大的傷害。如今的市場,商家為了吸引顧客,會在食品中、用品中人為添加一些色素、香精,這些色素、香精顏色鮮亮,氣味誘人,很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對身體的健康產生了很大傷害。
隨著科技產品對人類感知覺的影響,感知覺的教育應該被社會重視,特別是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的影響,應當成為教育者關注的問題。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從感知覺開始的,感知是認識事物的開端,也是任何心理活動的基礎,因此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的感知覺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教育,教學,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能力,改善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更好地學習。
青少年兒童階段,感知事物時較模糊,只是關注到客觀事物表面發(fā)生的現(xiàn)象和一些特征。視覺、聽覺迅速發(fā)展,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以整體感知覺為主,對客觀事物籠統(tǒng)感知,然后才能進一步對事物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詳細的分析,知覺的時空特性也不完整。隨著教育教學過程的不斷深入和滲透,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知覺的有意性與目的性顯著發(fā)展。
思維活動的直接基礎是感知覺,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開始,是一切知識的、技能的來源,如何根據(jù)學生實際靈活運用感知規(guī)律,組織教學活動,具體從以下幾點著手:
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有很多,但在一定時間內,人只能對其中一些事物進行感知,被選擇出來的是感知的對象,而其他事物則是感知對象的背景。當知覺的對象和背景在顏色、形態(tài)、聲音等方面有較大區(qū)別時,知覺的對象就能被感知,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重點、難點可以反復講幾次,加大講解的音量或者讓學生一起跟讀;使用直觀教具時,如果有不需要學生看到的部分要遮擋住,并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或與黑板顏色相似的教具;在黑板上書寫板書時,重點、難點可以用大一點的字或者字下面加點、畫線,也可以用彩色粉筆書寫。制作教具時,要注意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上呈現(xiàn)出來。
我們知道,在靜態(tài)背景上,運動變化著的物體容易形成被感知對象?;顒拥?、變化的對象比靜止的對象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更能很好地被感知。因此,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課時在聲調上有變化,在語速上、節(jié)奏上要起伏不定,能調動學生情緒,引起學生的注意,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同時教師授課時,要最大可能把靜態(tài)化為動態(tài),教學中使用活動性的教具,演示實驗,放幻燈片、教學電影或者錄像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想要清楚地感知到客觀事物,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物就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因此,教師講課時,要注意提高講課的音量,可以佩戴教師講課專用的擴音器,以達到聲音洪亮的效果;講課語速要適中;板書的書寫要清晰,不要寫在黑板的角落或者講桌遮擋住的地方,要讓全體學生都能看得見,聽得懂。在運用直觀教具制作直觀教具時,要保證教具大小、形態(tài)、聲音、顏色等條件能被全體學生清楚地感知。
感知覺的組合規(guī)律分為接近組合和相似組合。接近組合是彼此相接的刺激比相隔較遠的刺激易于組合的一個對象;相似組合是事物彼此相似的部分容易組合成一個對象。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繪制圖像或者圖形時,不要在需要學生感知的對象周圍畫上與其相似的線條或圖形,在不同的對象之間要留空格或用色彩不同的粉筆書寫與其相區(qū)別,書寫章與章、節(jié)與節(jié)、章與節(jié)之間的過渡的時候,不同內容之間要有間隔,對不同的知識內容要加以分析、綜合,進而使學生理解知識體系之間的邏輯關系。
視覺的教學可以明顯控制學生的假性近視和近視程度的上升,對提高視力、增進視覺技巧、開發(fā)視覺潛能、改善視覺功能等有較好的效果。在課間活動中,把小學生聚集在一起,拿出若干物體,如粉筆、橡皮、鉛筆、尺子等,先讓他們觀察一下老師出示的物體,過一會兒讓小學生閉上眼睛,再拿掉其中的一樣,再讓他們猜猜拿走的是什么,一開始訓練的時候物體切記不能拿得太多。這樣的教學能訓練學生的視覺,其目的就是促進眼球的運動,使視覺在需要時,能下意識產生并能和其他視功能巧妙配合,從而矯正視力。
在觸覺的教學課堂上,應讓學生接觸到不同質地的物體。如說棉花是軟軟的,鐵是硬硬的,絲是滑滑的,麻是粗糙的。收集的東西有很多種,但是最好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物體,如果把多種質地相似的物體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區(qū)別那是很難的,只能在經過多次的訓練之后,從兩個物體慢慢開始去觸摸,讓學生慢慢適應,然后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去增加觸摸物體的數(shù)量,而且越來越復雜化,以此來鍛煉他們的觸覺。
在學校上課,學生都是用聽覺傾聽。而聽覺能力不好的孩子,教師在課堂上講課通常就跟“耳邊風”一樣,聽到一點動靜就會看過去,不愛跟教師有眼神的交流,上課走神東張西望。有的像是認真在聽,可是眼神迷離,一問三不知,甚至眼神不愿跟人對視。如果一個孩子的聽覺注意力不發(fā)展,聽課效果肯定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對學生的聽覺進行訓練,比如找出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的聲音,如鬧鈴聲、電話鈴聲、人的說話聲,當上述聲音出現(xiàn)時,讓學生說出這是什么聲音。
孩子的嗅覺、味覺不僅需要訓練,還需要引導,嗅覺和味覺經常是密不可分的。嗅覺的課堂教學:不同氣味的認識,教師課前準備各種不同氣味的物體,用瓶子裝好,并在瓶子上標明氣味的名稱,比如油漆、醋、煤油、汽油,讓學生閉上眼睛,用鼻子去聞,并辨別氣味的名稱,剛開始讓學生辨別氣味的數(shù)量不要太多,隨著實驗次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氣味數(shù)量。味覺的教學內容:準備兩個相同的瓶子,里面為等量的白糖水和食醋,教師帶領他們各品嘗少量之后,讓他們對酸和甜有基本的了解(知道酸與甜各是什么味道),將事先準備好的酸甜食品擺在四個小碟中,四個碟中分別將話梅、杏、蛋糕、甜橙放在其中,讓學生品嘗少許之后,說出相應的食品味道,若有出錯的情況,可再次帶領其品嘗并區(qū)別之前的白糖水和食醋,強化其對酸甜的理解,同時讓他們再次品嘗剛才的食品,從而促進味覺的提高。
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知識與能力是我們成長必備的條件,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應懂得如何運用感知覺規(guī)律與培養(yǎng)方法促進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情感體驗,使學生迅速有效地獲得知識使其成才。
從學生的方面來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感知事物較籠統(tǒng)、模糊的時期,認知過程中不能脫離具體事物或事例進行獨立的感知,學生年齡偏小,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認知結構,思維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因此,教師教學的過程中,要多使用直觀教具幫助學生進行感知,慢慢積累生活、學習經驗,以便于獲得知識,并在感性認識反復實踐中逐步形成理性的思維活動。
從教育觀念來看,感知覺教學符合終身教育理念,終身教育不僅給學生傳授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建立正面積極的感知認識。所以,感知覺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師積極讓學生運用已知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去感知課本內容,感知客觀事物認識世界,不僅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潛移默化培養(yǎng)他們勤勞善學積極探索的品質和受益終身的學習習慣。
[1]范安平,彭春妹.教育應用心理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呂靜.小學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劉維良,齊建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華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