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
(重慶三峽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重慶萬州 404100)
簡論動詞性雙音化結(jié)構(gòu)的句法語義和語序效應(yīng)
——與英語對比的視角
劉曉林
(重慶三峽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重慶萬州 404100)
在學(xué)界對漢語雙音化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系統(tǒng)探討了雙音化的句法語序效應(yīng):雙音化動詞(組)削弱了動性,賓語基本能夠提前為話題,增強了漢語話題優(yōu)先性類型特征;動詞性雙音化在歷時發(fā)展中凝固了過程義和結(jié)果義,作格性增強,使?jié)h語的詞類交叉更為明顯;動詞性雙音化蘊含一定的體意義,使?jié)h語體系統(tǒng)更加完備;動詞性雙音化加強了漢語基本語言單位的可分析性。
動詞性雙音化;話題優(yōu)先;作格化;分析性
雙音化就是漢語的基本語言單位從單音節(jié)變?yōu)殡p音節(jié)的過程。學(xué)界對雙音化的研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對歷史文獻中單、雙音節(jié)詞的統(tǒng)計研究;第二,對雙音詞的形成過程的解釋性研究。前者如王力[1]和程湘清[2]。王力[1]認為雙音詞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是5—12世紀,也就是所謂的中古漢語時期。在5世紀以前,雙音詞所占比例為6%,到12世紀,雙音詞所占比例已升至60%。程湘清[2]窮盡性地統(tǒng)計了先秦文獻如《詩經(jīng)》、《尚書》、《論語》和中古文獻如《論衡》、《世說新語》中的雙音詞出現(xiàn)的比例,結(jié)論大致相同。這類研究屬于純統(tǒng)計性研究,雖然深度上遠不及后人,但開創(chuàng)了雙音詞研究的先河。后者解釋性研究成果豐碩,可分為三小類:第一,雙音實詞的研究。如董秀芳[3]對漢語雙音動詞的歷時性闡釋很有見地,影響較大;王云路[4]對中古漢語詞匯發(fā)展的勾勒,特別對雙音詞的理據(jù)性闡釋,語料翔實,歸納全面。第二,雙音虛詞的解釋性研究。如丁喜霞[5]、雷東平[6]、肖曉輝[7]、陳寶勤[8]、朱志平[9]、席嘉[10]、朱彥[11]、Packard[12]等對漢語雙音介詞、雙音副詞、雙音連詞的研究,不論是統(tǒng)計的全面性,還是解釋的深入性和研究角度的多樣性,都比前類研究更深。第三,對重疊式的研究。重疊式是漢語中一種能產(chǎn)的句法詞匯模式[13]。因為重疊式既涉及句法因素,如“看了一看”中的體標記“了”;又涉及構(gòu)詞模式,如“看看書”、“寫寫字”,漢語中除個別靜態(tài)性動詞之外,幾乎所有動詞均能照此重疊,并且能帶賓語,說明已在一定程度上詞匯化,故此認為是一種能產(chǎn)的構(gòu)詞模式。對重疊式的解釋角度和選取的研究理論背景也出現(xiàn)多樣化態(tài)勢。較具代表性的如孫景濤[14],從語音變化發(fā)展的角度研究了古漢語重疊構(gòu)詞法;石鋟[15]研究了漢語形容詞重疊式的歷時發(fā)展,崔應(yīng)賢[16]對漢語動詞重疊式進行了歷史考察。
這些研究成果盡管語料翔實,解釋深入,但對于雙音化如何影響漢語的句法和語序,尚有待深入挖掘。本文立足于上述成果(還有很多限于篇幅無法一一列舉的著述),探討雙音化,特別是動詞性雙音化對漢語句法語義和語序的影響,擬從以下幾方面闡述:第一,動詞性雙音化減弱了動性,使謂賓語序更靈活;第二,動詞性雙音化凝固了動作過程,使詞類交叉更突出;第三,動詞性雙音化內(nèi)蘊一定體意義,使?jié)h語體系統(tǒng)更加完備;第四,動詞性雙音化增強了句法單位的分析性,使離合詞和重疊式表義更多樣而細致。
(一)動性性雙音化減弱了動性,使謂賓語序更為靈活
較之同義的單音節(jié)動詞,雙音動詞或雙音動詞性構(gòu)造往往動性更弱[17-18]。動性大小也就是及物性的強弱,動性越大及物性越強,反之亦然。因此,及物動詞的動性大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的動性大于動名詞。當(dāng)一個動性構(gòu)造既有及物用法也有不及物用法時,其動性弱于只有及物用法的動詞。這種情況類似于英語中的作格動詞[19]。由于作格動詞內(nèi)含一定的結(jié)果義或過程義,往往比單純表征動作義的單音動詞動性弱。關(guān)于作格動詞,下小節(jié)還要詳論。有了上述標準,判斷動性大小就變得較為容易。
我們以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動詞“打”為例[20],說明雙音化動詞構(gòu)造的動性弱于單音節(jié)動詞。作為單音動詞的“打”的義項較多,《古今漢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5)共列出了23項,有22項為及物用法。
下面略舉數(shù)例:
(1)a. 臘月中,以杖微打歧間。(《齊名要術(shù)·種李》)(“撞擊、敲擊”義)
b. 我在北打賀拔勝,破葛榮,楊名河朔。(《梁書·侯景傳》)(“攻打”義)
c. 西門慶這里是來保,將禮物打包整齊。(《金瓶梅》四八回)(“捆扎”義)
d. 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西游記》二回)(“采取、使用”義)
單音節(jié)的“打”只在一個義項上有不及物用法,即在“物體因為撞擊而破碎”,如“雞飛蛋打”。
該詞典在“打”這個詞條下共列出了63條雙音動詞,涵蓋動賓式(打擂)、動補式(打散)、聯(lián)合式(打量)三種形式,許多雙音動詞既有及物用法,也有不及物用法,動性弱于單純表征動作義的單音動詞。如:
(2)a. 打散了敵軍 敵軍打散了。
b. 打掉了他的囂張氣焰 他的囂張氣焰打掉了。
c. 打通道路 道路打通
上面舉的例子證明雙音動詞的動性弱于單音動詞。一個直接的句法后果是,賓語較為容易提前作話題,比較而言,單音動詞的賓語一般很難提前作話題,如“打了人”不能變成“*人打了”,但“打死了人”卻很方便地變成“人打死了”。類似例子如“打破了規(guī)矩—規(guī)矩打破了”,“打爛了壇子—壇子打爛了”,等等。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雙音動詞(組)加強了漢語的話題優(yōu)先性[18],因為大量的賓語提前成為話題,話題化操作成為漢語中十分方便的句法(或語用)操作,加之雙音化在漢語中不斷加強,話題化也不斷加強,理所當(dāng)然話題優(yōu)先性類型特征便不斷被強化。
(二)動詞性雙音化內(nèi)蘊了動作過程以或狀態(tài)義,使詞類交叉更突出
漢語詞類交叉的研究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朱德熙[21]有精彩的描述,大意是動詞既能作主語,又能作賓語、定語等。沈家煊[22-26]和吳長安[27]更是大張旗鼓地主張漢語的動詞實際是名詞的一個小類,名詞包含動詞。并舉出跨語言如德語、湯加語作為對比例證。
我們認為,如果沈的觀點確與語言事實相符,那么漢語中詞類交叉,更多地體現(xiàn)在動詞的及物用法和不及物同法之間的交叉,這種情況又尤其體現(xiàn)在雙音類動詞(組)之上。這其中的原因,誠如上節(jié)所言,是因為漢語雙音動詞(組)在歷史發(fā)展中,作格性不斷強化之故。關(guān)于作格性、作格化、作格動詞、作格語和賓格語之間的關(guān)系和轉(zhuǎn)換,已在前期的研究中[28-29]作過深入的剖析,本文不擬深入。簡而言之,與單純表動作行為的動詞相比,作格類動詞在語義上著力表征動作過程和狀態(tài),在句法方面,可在使役式(causative)和啟始式(inchaotive)之間進行轉(zhuǎn)換。如:
(4)a. 我看透了他險惡的內(nèi)心。(使役式)
b. 他的險惡內(nèi)心看透了。(啟始式)類似上面的“看透”的雙音動詞組主要表征的是動作的過程或結(jié)果。戴浩一[30]舉了個有趣的例子:
(5)她嫁錯了人。
意欲表達“她嫁了一個‘錯’人”,即嫁了一個不該嫁的人,強調(diào)的是“嫁”這個動作的結(jié)果。然而,漢語卻硬性把修飾賓語“人”的形容詞轉(zhuǎn)移到動詞上,強調(diào)動作“嫁”的結(jié)果,即把性質(zhì)形容詞轉(zhuǎn)化為狀態(tài)形容詞[21]。如果對照英語,這點就更為明顯:
(6)a. He is a fast runner.
b. 他跑得快。
(6)a中fast屬于性質(zhì)形容詞,修飾名詞runner,但譯成漢語之后,“自動轉(zhuǎn)換”為修飾“跑”的補語,臨時成為狀態(tài)形容詞。
漢語強調(diào)動作過程,固然與動補結(jié)構(gòu)(如上面的“嫁錯”和“跑得快”)里的補語主要表征動作的結(jié)果和狀態(tài)相關(guān),但更主要是在漢語歷時發(fā)展過程中,雙音動詞“凝固”或“內(nèi)化”了動作的結(jié)果或與狀態(tài)有關(guān)。眾所周知,雙音動詞(組)的前身是兩個連用的動詞,之間有時或用“而”連接,或用逗號隔開。如:
(7)a. 遷一發(fā)而動全身。(《戰(zhàn)國策·趙一》)
b. 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左傳·僖公五年》)
(7)a中的兩個單音動詞“發(fā)”和“動”之間用“而”連接,(7)b中的兩個單音動詞“襲”和“滅”之間用逗號隔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和逗號均消失,兩個單音動詞詞化為雙音動詞。如:
(8)a. 聞古五帝,三王發(fā)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史記·龜策列傳》)
b. 還,襲滅虞。(《史記·晉世家》)我們認為,這個發(fā)展過程涉及“從著重表征動作行為本身”到“著重表征動作過程或結(jié)果”的變化,該變化極其符合作格性得到強化的特點,因此不妨稱之為歷時作格化,即動詞作格性的強化是歷時發(fā)展使然的。大意是雙音動詞(組)的歷時形成過程亦是過程義和結(jié)果義被強化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固化使得說漢語的人在即使不是意在表征動作過程或結(jié)果義之時,在語言心理上“自動轉(zhuǎn)換”去表征動作的過程或結(jié)果義。這個特點產(chǎn)生了另一個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或稱類型特點: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交叉性比古漢語還突出。這種突出特點可從以下兩方面來說明:
第一,雙音動詞(組)直接作主賓語;
第二,雙音動詞(組)作“的”后中心語。如:
(9)a. 打人是不對的。
*b. 打是不對的。
(10)a. 他覺得看透了。
*b. 他覺得看了。
(9)顯示雙音動詞(組)“打人”作主語沒問題,但單音的“打”不可以作主語;(10)顯示雙音動詞(組)“看透”可作賓語,單音的“看”不能作賓語。因為,“打人”和“看透”內(nèi)隱的過程義或結(jié)果義是它們用在主賓語位置的語義基礎(chǔ),也是其“名詞化”或“名物化”的基礎(chǔ)①名詞化和名物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動詞本身變成名詞的過程,后者是動詞及其賓語作為一個語義單元整體變成名詞性單位的過程。如英語中act變成action是名詞化,變成action of his屬于名物化。換言之,名詞化是動詞本身的變化,儲存在詞庫中,屬詞庫項目,名物化是用名詞形式表達的事件形式,非詞庫項目。石定栩[31]有深刻的闡述,可參看。。雙音動詞(組)易于名詞化或名物化的特點,使其十分方便地作“的”的中心語:
(11)a. 這本書的出版。
b. 他的遲到。* c. 這本書的出。* d. 他的到。
雙音動詞(組)“出版”和“遲到”可以方便作“的”的中心語,而單音的“出”和“到”作“的”的中心語很困難。
(三)動詞性雙音化內(nèi)蘊一定完成體意義,使?jié)h語體系統(tǒng)更加完備
體是一個復(fù)雜的概念,學(xué)界對之的定義和解釋也精彩紛呈[32-34]。漢語學(xué)界認為漢語是體突出型語言,在漢語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語法化程度較高的語法范疇中,表體意義的“著、了、過”被認為是突出的代表,“在”表進行體,但語法化程度不及前三個。語法化程度的高低體現(xiàn)在必用性的大小,必用性越大,語法化程度就高,反之亦然。由于“著、了、過”相對而言必用性較強,因而被認為是語法化程度較高的語法范疇,并使?jié)h語成為體突出型語言。我們認為,僅僅靠“著、了、過、在”幾個功能詞還不足以使?jié)h語成為體突出型語言,大量的雙音動詞(組)由于內(nèi)蘊結(jié)果義或過程義,加強了漢語的體突出特點。如:
(12)a. 他打了人。
b. 他打完了人。
(12)a中的“了”緊鄰單音動詞“打”,表完成,是典型的體標記,學(xué)界[35]稱之為完成體標記,(12)b中的“了”出現(xiàn)在動補式“打完”之后,該句的完成義主要通過補語“完”表達,盡管“完”并非體標記,但的確明示了“打”動作的完結(jié)。其后的“了”只能視為“完結(jié)體”標記。關(guān)于“完成體”與“完結(jié)體”,學(xué)界也有清晰的闡述[34][36]。在英語中,完成體用have+v-ed結(jié)構(gòu)表達,完結(jié)體用be+v-ed結(jié)構(gòu)表達,后者相當(dāng)于英語的過去時。也就是說,當(dāng)雙音動詞(組),特別是動補式后面跟“了”之時,用補語表動作完成并形成對現(xiàn)在的影響,用“了”表動作完結(jié)。在一個句子里,既有完成,又有完結(jié),應(yīng)該說這是漢語中才有的雙重體現(xiàn)象。
動詞之后的補語表完成,并非是我們的發(fā)現(xiàn),Chao[37]早有這樣的觀察。在動補結(jié)構(gòu)未發(fā)育完成之前,一個漢語句子不可能有這么復(fù)雜的體意義。古漢語的體用“既、已”等副詞表達。如[38]126:
(13)a. 然則天子既圣矣乎?(《孟子》)
b. 兵刃既接。(《孟子》)
c. 君子以齊人殺哀姜為已甚矣。(《左傳·僖公》)
d. 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莊子》)
與現(xiàn)代漢語將具有體意義的補語和體標記“了”置于動詞之后不同,古漢語表體意義的副詞“既”和“已”總是放在動詞前面。古漢語用詞匯形式表達體意義,表明該類范疇還未語法化,未語法化的詞匯成分位置游離不定,對于句法結(jié)構(gòu)和語序一般不會產(chǎn)生太大影響。
(四)動詞性雙音化增強了句法單位的分析性
雙音動詞(組)是在古漢語單音節(jié)動詞內(nèi)部的表義成分離析為句法單位的大潮中形成的[39]。古漢語用一個單音節(jié)表示的意義,現(xiàn)代漢語用對應(yīng)的雙音詞(組)表示。如[40]243-244:
(14)a. 致:送達 遠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弊》)
b. 請:邀請 乃置酒請之。(《漢書·孝宣許皇后傳》)
c. 假:借出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成公二年》)
如果把左列的漢語動詞視為綜合型語言單位,那么右列的雙音動詞則可視為分析性語言單位。這種分析性體現(xiàn)在,兩個構(gòu)成成分之間可插入其他成分,最常見的是“不”和“得”的插入,變成“借不出”、“借得出”等②當(dāng)然,不是所有的雙音復(fù)合詞均可插入“不”與“得”,一般規(guī)律是凝固性不強的詞(組)可插入性較強。。這種情況尤其在雙音離合動詞上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通常我們所說的離合詞,主要指那些由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是由一個單音動詞和一個單音名詞組成的雙音動賓結(jié)構(gòu)。由于離合詞是漢語特有的現(xiàn)象[41]1,學(xué)界對之也傾注了較大的精力[21,42]。動詞性離合詞(組)的可分析性如下面數(shù)例所示:
(15)a. 看了半天書 打了三年仗 睡了一會兒覺。
b. 看新書 打勝仗 睡午覺
c. 書看完了 仗打勝了 覺睡夠了
(15)a中插入體標記“了”和時量詞(組),(15)b的賓語素前插入修飾語,(15)c中的賓語素可以被動化。
可插入的這些成分有些是在古漢語中就存在的,如數(shù)量詞,有些是在中古漢語中發(fā)展起來的,如體標記,不論是沿襲自古漢語的數(shù)量詞,還是新興的體標記,它們在增強雙音動詞(組)的分析性的同時,還使其表義更加豐富細膩。
這種情況在動詞重疊式中亦有體現(xiàn)。動詞重疊式,崔應(yīng)賢[16]11列出了2個大類12個小類:
單音節(jié)動詞重疊格式:
(a)“VV”式 看看
(b)“V了V”式 看了看
(c)“V一V”式 看一看
(d)“V了一V”式 看了一看
(e)“V著V著”式 看著看著
(f)“VV看”式 試試看
(g)“VXVY”式 滾來滾去
雙音節(jié)動詞重疊格式:
(a)“V1V2V1V2”式 討論討論
(b)“V1V1V2V2”式 來來往往
(c)“V了VO”式 定了定神
(d)“V一VO”式 消一消毒
(e)“VVO”式 幫幫忙
首先,這些為數(shù)不少的分類形式本身就說明了動詞重疊式較強的可分析性,或者說凝固的非緊密性。但在先秦漢語中,表示動量小或時量短的詞匯語法形式是用“嘗”或“試”動詞形式。后來的重疊式也是在雙音化的大潮中充分發(fā)育的。先秦漢語中把數(shù)詞直接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動作的重疊,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隨著中古漢語體標記、趨向補語、動補補語的發(fā)展,它們也像插進離合詞內(nèi)一樣,插進重疊式中,使?jié)h語表義更加豐富多樣。崔著[16]認為,詞匯化程度最深的是“VV式”,因為它們可帶賓語,如“看看書、謝謝你”;即便這些詞化程度較深的雙音動詞,可分析性也較強,如可說“看了看、看了一看”等,充分說明雙音動詞的可分析性。
(五)小 結(jié)
本文對雙音動詞(組)的句法語序效應(yīng)進行了較為充分的觀察和分析。漢語里這種一音一義型語言單位,只要兩個音節(jié)(字)位置臨近,很容易跨層跨類成為雙音節(jié)詞匯單位[14,43],但即便詞化之后的雙音節(jié)單位,其內(nèi)部的兩個構(gòu)詞語素往往保持較強的可分析性,它們一般只能作為半語素處理[44]。這個特點使得一些原先存在的(如數(shù)詞)或后起的(如體標記)等能夠插進雙音節(jié)單位中,從而保持較強的可分析性。以本文討論的雙音動詞(組)為例,從單音動詞發(fā)展為雙音動詞,先是前者內(nèi)隱的義素離析為句法單位,然后發(fā)生詞匯化變?yōu)殡p音動詞,詞匯化后的雙音動詞內(nèi)部可插進否定詞“不”,補語標記“得”,數(shù)詞和體標記等,分析性增強了。這個過程與英語的動詞組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恰好相反。在英語中,動詞組往往是先有較強的分析性,然后分析性逐漸削弱,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更加緊密。下面對英漢動詞組的形成過程進行簡略對比。
與漢語動詞性雙音化相比,英語的動詞組(包括復(fù)雜動詞組,如have a look,詞組型動詞組(phrasal verb),如look into形成過程與漢語的雙音動詞(組)的順序相反。如[45]117-125:
(16)a. Therefore I think t
‘Therefore I think that she has other counsel that advises her to lobor for people other than you’
b. Have you had council with the boss?(16)b中的have counsel是現(xiàn)代英語中一個固定短語,表“商議”,但在中古英語中(16)a其間可插進othere(other)這個修飾語。
(17)a. and dide him gyuen up e?t abbodrice of burch.
‘made him give up the abbacy of the city’
b. til hi a iauen uphere castles.
‘until they gave up their castles’
c. he uuole iiuen heom upWincestre.
‘he would give up Winchester for them’
現(xiàn)代英語中的give up帶賓語時有兩種語序:give up the chance和give it up,即當(dāng)賓語為代詞時放在這個短語中間,當(dāng)賓語為名詞時放在短語后面。受益者絕不在詞組內(nèi)部。但在中古英語中,表示受益的heom(him)竟放在了短語內(nèi)部(17)c,這在現(xiàn)代英語中是決不允許的。
其它例子如:
中古英語 現(xiàn)代英語
take a nap take nap
have some acquaintance with have acquaintance with
have a discourse with have discourse with
take some effect take effect
相關(guān)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例子顯示,中古英語中動詞短語的分析性強,其間可插進冠詞(如a),限制語(如some)。發(fā)展過程表明,動詞組內(nèi)部的名詞原先個體性強,或者說“時即地性(here-and-now)”強,但現(xiàn)代英語的動詞短語內(nèi)部的名詞個體性變?nèi)?,整體意義已經(jīng)不能從個體意義簡單相加而得出。
本文論述了漢語雙音動詞(組)的句法語序和語義效應(yīng),指出雙音動詞是由單音動詞內(nèi)部隱含的表義語素離析為句法單位,然后詞匯化(或詞組化),但由于結(jié)合的緊密度較差,之間能插進一些語法范疇,似乎分析性又加強了。英語動詞組的發(fā)展過程與漢語雙音動詞(組)的發(fā)展過程相反,先是分析性強,后來綜合性變強。為什么英語動詞組會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根據(jù)Brinton & Akimoto[46]的研究,英語動詞組的發(fā)展與英語SVO語序的固化、英語動詞組的總體發(fā)展方向、動詞組內(nèi)部名詞的去范疇化等都有密切聯(lián)系,也與英語基本語言單位的非一音一義性相關(guān)。發(fā)生詞組化之后的名詞單位一般不會再恢復(fù)其個體性,這個詞組或及物化帶賓語(如give up),或不及性增強不能再帶賓語(如give in)。
雙音化是漢語一種極具本體地位的富有特色的詞匯句法歷時發(fā)展模式,深入研究它的句法、語義和語序效應(yīng),對于揭示漢語語法、詞匯、詞組的基本特點,研究語用一語義一句法一語序的歷時關(guān)聯(lián)性意義重大。本文只簡略探討了動詞性雙音詞(組),對于形容詞、副詞、名詞等的雙音化及其句法語序效應(yīng),還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開展。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9.
[2]程湘清.漢語史專書復(fù)音詞研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3]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與發(fā)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5]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6]雷東平.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
[7]肖曉輝.漢語并列雙音詞構(gòu)詞規(guī)律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xué)出版社,2010.
[8]陳寶勤.漢語詞匯的生成與演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
[9]朱志平.漢語雙音復(fù)合詞屬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5.
[10]席嘉.近代漢語連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0.
[11]朱彥.漢語復(fù)合詞語義構(gòu)詞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12]Packard, J. L.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1[2000].
[13]劉丹青.原生重疊和次生重疊:重疊式來源的多樣性[J].方言,2012(1).
[14]孫景濤.古漢語重疊構(gòu)詞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5]石鋟.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fā)展[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16]崔應(yīng)賢.漢語動詞重疊的歷史考察[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17]劉曉林,王文斌.論漢語動詞量化系統(tǒng)的句法和語言類型效應(yīng)——以英語動詞系統(tǒng)為對比[J].現(xiàn)代外語2009(1).
[18]劉曉林,王揚.略論現(xiàn)代漢語為什么發(fā)展為話題突出型語言[J].語言研究,2012(1).
[19]Lemmens, M. Lexical Perspectives on Transitivity and Ergativity: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M]. Amsterdam: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0]孟琮,等.漢語動詞用法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1999].
[2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82.
[22]沈家煊.漢語里的名詞和動詞[J].漢藏語學(xué)報,2007(1).
[23]沈家煊.我看漢語的詞類[J].語言科學(xué),2009(1).
[24]沈家煊.我只是接著向前垮了半步——再談漢語的名詞和動詞[J].語言學(xué)論叢,2010(40).
[25]沈家煊.英漢否定詞的分合和名動的分合[J].中國語文,2011(5).
[26]沈家煊.怎樣對比才有說服力——以英漢名詞對比為例[J].現(xiàn)代外語,2012(1).
[27]吳長安.漢語名詞、動詞交融模式的歷史形成[J].中國語文,2012(1).
[28]劉曉林.補語、特殊句式和作格化[J].現(xiàn)代外語,2006(3).
[29]劉曉林.特殊句式作格化的強弱及其類型學(xué)意義[J].外國語,2008(3).
[30]戴浩一.以認知為基礎(chǔ)的漢語功能語法芻議[C].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xué)論文精選(束定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1]石定栩.名詞和名詞性成分[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32] Comrie, B. Aspec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Verbal Aspect and Related Proble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3] Krasimir, K. Aspect in English[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O. Box 17,3300 AA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2000.
[34]陳前瑞.漢語體貌研究的類型學(xué)視野[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35]楊永龍.漢語史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9.
[36]Bybee, J. et al. The Evolution of Grammar[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37] Chao, Y. R.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38]浦立本.古漢語語法綱要[M].孫景濤,譯.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39]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40]石毓智.現(xiàn)代漢語語法系統(tǒng)的建立——動補結(jié)構(gòu)的產(chǎn)生及其影響[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xué)出版社,2003.
[41]周上之.漢語離合詞研究——漢語語素、詞、短語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2]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C].呂叔湘文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43]徐通鏘.語言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44]董秀芳.漢語的詞法與詞庫[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45]Tenable, H. Composite Predicates andPhrasal Verbs in the Paston Letters[C]. In L. J and M, Akimoto(ed.) Collocational and Idiomatic Aspects of Composite Predicate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edited.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46]Brinton, L. J. & Akimoto, M. Introduction[C]. In Brinton, L. J and M, Akimoto(ed.) Collocational and Idiomatic Aspects of Composite Predicate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責(zé)任編輯:朱 丹)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Syntactic-Semantic and Word-order Effects: A Contrastive Perspective with English
LIU Xiaolin
(Chongqing Three Ge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Chongqing 404100)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di-syllabilism,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the syntactic and word-order effects by di-syllabilism: verbal di-syllabilized word(or phrase) weakens the transitivity, paving the way for the fronting of objects to be topics, thus increasing the Chinese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topic-prominence; the process meaning and the resultative meaning coded in the verbal di-syllabilized word (or phrase) increases the ergativity and makes more prominent word-class overlapping; di-syllabilized word (phrase) embodies certain aspectual value, systemizing the aspect-denoting device in Chinese; di-syllabilized word(phrase) strengthens the analyzability of the basic linguistic units of Chinese.
verbal di-syllabilism; topic-prominence; ergativity; word-class overlapping; analyzability
H030
A
1009-8135(2014)06-0106-07
2014-08-22
劉曉林(1968-),男,重慶人,重慶三峽學(xué)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歷史語言學(xué)與語言類型學(xué)。
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英漢語序類型特征形態(tài)句法基礎(chǔ)對比研究”(項目號:10BYY00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