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燕
【摘 要】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文言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對于弘揚中國古典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要講究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改變觀念 創(chuàng)新教法 語言感知 打好基礎 課外閱讀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07
一、解放思想,貫通古今
我這里所說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學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為主的認為文言文教學是“硬骨頭”,比較難啃,還未教,就“怯場了”,這樣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負擔,在課堂教學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放不下思想包袱,導致課堂效果不夠理想。我經常能聽到周圍的同事在講授文言文的時候抱怨,學生狀態(tài)不好,上課昏昏欲睡,如再趕上校領導聽課,就更是有一種剛上課就盼下課的感覺。一些老師之所以存在著這些文言文教學的苦惱,我認為就是犯了“過猶不及”的錯誤,思想上太重視文言文,反而打不開教學的思路,聰明才智也被思想上的包袱所束縛。我歷來是比較喜歡文言文教學的,在執(zhí)教之初,也犯過“有一說一”,刻板教條的錯誤,部分學生對我的課也是不太買賬,課堂上得過且過。后來,在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了我的思想并不能和學生產生共鳴,我所喜歡的授課方式并不是學生所喜歡學習模式,這當然是老師的失誤。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較枯燥的文言現(xiàn)象要講解,也要求學生積累掌握,但這只應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小部分,絕不應把這些東西滿堂灌的硬塞給學生。新課標對語文的解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那文言文也應該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所以文言現(xiàn)象也只應是學習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師也不能每天把這些干巴巴的東西塞給學生,即便塞給學生,學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學中,我正是多少犯了這方面的錯誤。我們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敘事性比較強的傳記體散文、史傳文學作品和一些經典的山水游記散文。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文本,把這些文言文當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設問,會引發(fā)學生極大地興趣,進而會去探討故事的情節(jié),敘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我在講授必修一《荊軻刺秦王》一文時,就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如過你是《荊軻刺秦王》這部電影的導演,面對這樣一個劇本,你會重點拍攝哪個場景?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員,你認為那個角色最能打動你,你想出演哪個角色,為什么?”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當成一個故事來分析,首先拋卻了對文言文枯燥的講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貼近于生活,所以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自覺不自覺的就會走進文本,深入挖掘,從自我的角度和認識來回答問題,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從而使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不在死氣沉沉。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改變,是需要教師花大氣力進行的一場思維解放運動,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地位,無論是對文本的分析,還是對文言知識的總結,都要讓學生動起來,并能通過一些巧妙設計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覺得文言文離他們并不遙遠,貫通古今指的就是在在問題的設計上可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與潛能。
二、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文言文,提高對文言文的語言感知能力
文言文作為一種語言文化的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夠讓學生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和知識,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課文。而培養(yǎng)語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引導學生誦讀文言文,通過誦讀形成良好的朗讀方法,在閱讀語氣、語調、語速等把握思想感情的變化。此外,通過朗讀教學,學生會愛上文言文朗讀,在大腦中形成比較強的記憶。例如,在學習《勸學》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注重文章的停頓、語調、語氣,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去朗讀,將文章讀出抑揚頓挫之感,展現(xiàn)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三、創(chuàng)設文言文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動機
營造文言文學習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和愉快地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激發(fā)學生靈感的源泉。我國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哲理性的語句都強調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和諧教育”,才能讓學生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以對文言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和飽滿的學習情緒,主動、積極地從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中汲取營養(yǎng),鑄造人格,提高素質。營造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學氛圍對于課堂教學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對學生來說具有歷史久遠性的特點,學習起來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因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教師應盡量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情境,設置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教學情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參與探究的動機。
四、變革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并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合作和分享。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實踐學習為主,教師的職責是激發(fā)學生深厚的興趣,在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幫助學生領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課堂不應僅采用講述法、講解法,還應依照學生的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改變“課課一個樣,常常一個腔”的學習模式,以小組合作、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進行文言文學習。在學生中舉行每天講一個歷史故事活動,如春秋系列故事,戰(zhàn)國系列故事等,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一些史傳性文章的學習夯實了堅實的基礎。
五、重視語文作業(yè)的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閱讀延伸
作業(yè)是鞏固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科學而有效的習題,特別是認知性習題、開放性習題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學生閱讀體驗和想象的延伸,使學生加深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感悟。如在學習《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我就為學生留了這樣一個閱讀延伸的開放性作業(yè):“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寫兩百字的感悟。”這樣的作業(yè)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寫作能力,張揚了個性。由此可見,改革語文作業(yè)的內容和形式,賦予語文作業(yè)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性,是符合課標要求、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
參考文獻
[1]黃家紅.淺談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方法[J].教學交流,2011(11).
[2]沙俊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時代,201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