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輝
(1.上海體育學院 博士后流動站,上海 200438;2.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州 350108)
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是不同種族、不同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根本原因。福建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南方獨特的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其運動形式、技術特征、價值理念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國南方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印記。福建武術凝聚著民族的文化情結,見證著歷史的發(fā)展變遷,捍衛(wèi)著古代中華的疆土完整。筆者依據(jù)福建武術自身的內涵和內容,利用文化層次說,將福建武術文化形成的特征歸納為:物質特征、社會特征及精神特征三個層面。面對國家“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部署,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武術,在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方面義不容辭。因此,本文站在“文化自覺”的角度,從文化、歷史等方面對福建武術的三個文化層面進行分析,旨在挖掘與弘揚福建武術文化,進一步提升中華武術文化的價值。
文化具有地域性,人類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也是如此。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地理環(huán)境以及人文因素都各具特點。不同地域的人們在生產生活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思維、習慣、風俗、語言等各有差異,從差異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即如胡小明所說:“中國自古有‘南人善舟、北人善馬’‘南拳北腿’之說,是對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人類身體活動的概括?!保?]
“多山”是福建獨特的地域特征,福建的山地、丘陵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82.39%,“山地丘陵所占比例之大,在全國沿海各省區(qū)與亞熱帶東部各省區(qū)中居前列?!保?]福建的山使得福建的水系相對獨立、完整,而且“福建省絕大多數(shù)水系發(fā)源在省內、流經(jīng)省內,并注入福建海域?!保?]正是這種丘陵地貌,造就了福建山區(qū)人們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而影響著福建武術的風格特征。
山水交錯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無論是漁獵文明、農耕文明還是海洋商貿文明階段,福建人都離不開當?shù)氐纳缴剿M瑫r,生活于此的當?shù)厝擞捎陂L期受人文地理的規(guī)訓,逐漸積淀形成一定的身體習慣,如人們日常的耕作是在水田、斜坡和極狹小的田壟間,人們的出海捕魚或海外貿易活動是在風浪中顛簸的行船上,其他的日?;顒由踔僚c人搏斗,也往往無法避免山坡、山徑等危險場所,這些自然條件都需要人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屈膝降低重心,加大兩腳之間的距離,以保持身體的穩(wěn)定,進而使當?shù)厝讼轮脱共苛α康玫藉憻?,下盤穩(wěn)固[4]。拳諺有“起腿半邊空”之說,所以在地形險要、泥濘濕滑、難以移動步法時,就不宜多用腿法,尤其是擺動幅度大的腿法;此時以步法穩(wěn)固而近身靠打為上策,搏斗時強調身法敏捷,步法小而快速多變,能迅速貼近對手。發(fā)揮“一寸短,一寸險”的優(yōu)勢。
正是福建獨特的地形地貌,使得福建人對腿法的使用非常慎重,幾乎不會在沒有把握時輕易出腿,即使起腿也會是比較低的位置。《永春白鶴拳譜》載:在康熙至道光年間的20個套路180個動作中,記錄的腿法僅有1 次,且動作簡單,只有蹬、彈、踩等,起腿位置僅僅到腰。福建拳演練通常要繃緊全身肌肉,如永春白鶴拳的“腹內硬如鐵”,以及五祖拳的“提百會則頭挺,牙關起而項強,兩肩墜而心胸守,十趾蹺則足力生,卸大椎以通中氣,兜前足以固膀胱,束襠而夾尾閭”等等。這些演練要求主要緣于步法穩(wěn)固且躲閃空間的限制,需要更多地依靠手法進攻與防守,但這難免會出現(xiàn)防守空當,因此對身體的抗擊打能力要求極高。
封建時期,民族矛盾復雜,階級斗爭激烈,戰(zhàn)亂頻繁。當時的福建地處偏遠,相對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其開發(fā)遲緩,社會經(jīng)濟比較落后,中原地區(qū)一直視其為外化之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福建一直遠離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中心,社會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在戰(zhàn)亂頻頻的時代,它反而成為北方人口避難的理想場所。從東漢末年起,就不斷地有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北方人民成批地向福建等地遷移,形成歷史上所謂的“衣冠南渡”。其中八姓入閩是福建歷史上第一次北方漢人大規(guī)模進入福建?!毒艊尽吩疲骸坝兰味辏?08年),中州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林、陳、黃、鄭、詹、邱、何、胡是也?!保?]由于遷入人口來自不同地域,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進而引起了當?shù)赝林用竦呐懦?。為此,北方遷入人群不得不實行家族聯(lián)合,通過本族聚居的方式來達到空間的集中,并增強凝聚力。這樣,血緣、宗族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開始占據(jù)重要地位,而且逐漸內化為一種穩(wěn)固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一直到今天還影響深遠[6]。家族觀念的影響下,入閩漢人聚族而居,加上自身獨特的心理特質——“對自己處境的不滿,他們總覺得生命中有一種燥動的力量,在一定的程度上,他們都是傳統(tǒng)農業(yè)文化的不安分者。”[7]故他們多排斥異姓者,械斗也就在所難免,這些都造就了福建武術典型的宗族流派特征以及閩人的尚武特質。
2.1.1 宗族制度是南方社會構成的重要方式
宗族制度是中國典型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宗族在摩爾根看來是“一個共同祖先傳下來的血親所組成的團體,這個團體有氏族的專名以資區(qū)別,它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保?]這種制度下,有族田,有本族祠堂、族譜及族長。宗族群體多建立在血緣或地緣關系上,他們構成了維護地方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主要力量。從歷史來看,至遲在清代,宗族制度已深入鄉(xiāng)里,實現(xiàn)了平民化和大眾化的轉型[9]。從地域來看,自元明清以來,北方成為了中國政治中心,加之于北方長期實行均田制,這就使得國家意識深入北方民眾的日常生活,而傳統(tǒng)的血緣族群觀念日益弱化;與之相反,長江流域因分割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了相對孤立的村落社會,這一社會形態(tài)不僅有利于族群的形成和發(fā)展,而且始終存在著疏離國家政權的力量,這種張力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國家權力的真空,即國家無法真正有效地深入民間[10]。這也造成南方宗族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構成。
2.1.2 宗族文化造就了福建武術豐富的拳種流派
宗族中心的本位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時期極大地塑造了中國人的人格特征,產生盡孝傳宗的文化理念。福建武術在其久遠的發(fā)展過程中,沒有形成類似西方體育項目統(tǒng)一化的根本原因,應歸屬于“宗族中心”的文化特征。
福建武術中的傳授歷來就有“外姓者不傳”“傳男不傳女”等規(guī)矩。因此,福建武術中擁有大量的以姓氏命名的拳種。如“黃氏太極拳”“巫家拳”“孫門”等等[11]。再加上福建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造成各門派武術獨特的風格特征,也造就了福建武術各具地域特色的拳械方法和內容。《明史》卷九一“兵摯志三”載:“泉州、永春尚技擊,漳州人習藤牌,漳、泉人善于水戰(zhàn)。”據(jù)統(tǒng)計,目前在福建仍然“流傳有序”的有23個拳種,其中最為流傳的有八大拳種,即五祖拳、永春白鶴拳、福州鶴拳(飛鶴、鳴鶴、宿鶴、食鶴、縱鶴等)、連城拳、龍尊(樁)拳、虎尊(樁)拳、地術犬法(又稱地術或犬法)、太祖拳。各拳種均有十幾甚至上百個拳術、器械和對練套路。并有舞獅、陣法(宋江陣、青龍陣、獅陣、八卦陣、連環(huán)陣)等絕活。這些拳種流派大多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歷史,雖然練習方法不一,套路多樣,但仍保持著鮮明的南派拳種特點,即:古樸剛陽、高馬短技、步法穩(wěn)固、手法多變、以氣催力、以聲助陣、攻守兼?zhèn)涞取?/p>
2.1.3 福建武術文化中富含宗族文化特征
受到福建宗族文化的影響,福建武術從宋、明開始形成宗族流派,這種以宗族為中心的武術文化至今還影響著人們。武術不僅是族人強身強種、看家護院的本領,為全族成員所共同遵守的武德文化更是世代流傳。如在連城拳的發(fā)源地隔田村,在農閑或雨天,村民們群聚祠堂或廳堂,聘請拳師教習武術,至今仍有70%左右的農戶會弄拳舞劍。隔田村練武祠堂里還掛著很多勵志標語和先祖家訓等等。“唔怕(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功夫莫生事,手藝不誤身”“敦偷鈞紀和睦鄉(xiāng)齒,耕讀為業(yè)新近善仁。互助互敬濟困扶危,不可入贅不可螟蛉。孤獨冥寡敬老憐貧,遠去弊端明德修身。戒去賭博奸盜邪淫,家規(guī)明訓風夜躬行,奉公守法國課早完。”等等,正是這些盡顯宗族文化的家訓誡語與連城武術一起構筑了享譽江南的連城拳文化。
2.2.1 福建尚武傳統(tǒng)歷史悠久
福建為中國南派武學的發(fā)源地之一,自古以來崇尚武功。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擅長少林長劍技,其武功得自同安人李良欽?!陡=ㄍㄖ尽に囆g傳》卷三載:“李良欽,同安人。少任俠結額,得異人授棍法,神明變化,縱橫莫當?!标P于歷代福建民間習武的記載,散見于各種史籍中。例如,宋人劉克莊在《漳州諭舍記》中說:“汀、贛賊入畬者,教以短兵接戰(zhàn)?!奔窗傩战邮茉旆凑叩奈渌囉柧?,共同對抗地方政府。宋朝的農民軍領袖廖恩也“尤精武藝?!保ㄇ 秾房h志》)《系年要錄》卷三記載:“建州范家兄弟,武藝高強,成為走私販鹽集團的首領?!狈N種史料顯示,福建民間有著廣泛而悠久的尚武傳統(tǒng)。
2.2.2 福建獨特的歷史地域環(huán)境造就了閩人尚武的特質
福建民間習武、尚武的傳統(tǒng)主要緣于福建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首先,福建地區(qū)雖雨量豐富,但降雨時間不均,加上山地存水困難,導致旱災頻發(fā)。在旱情嚴重時,農民的溫飽得不到保障,往往村民或村落之間發(fā)生沖突打斗?!陡=ㄊ犯濉份d,宋代福清“自唐天寶間壅流灌田凡數(shù)萬畝,歲久,溝湖為豪右所侵,遇旱干,民挺刃爭水,訟不絕?!眱伤螘r期是福建人口劇增期,到嘉定十六年(1223年),福建人口已過萬,比唐后期元和年間(806-820年)增加了9.2 倍[12]。出現(xiàn)了“土地迫狹,生籍繁夥,雖磽確之地,耕耨殆盡,畝直浸貴,故多田訟?!保?3]的局面。其次,明中葉起福建私人海上貿易興起,由于沿海貿易惡性競爭,“強弱相凌,自相劫奪”的海上暴力事件時有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船民必須掌握一定的武藝,以防身自衛(wèi)。此外,自古以來,福建就是兵災倭患的重災區(qū)。兵寇混雜,燒殺搶掠,民不聊生。為求生存,福建農民紛紛加入到武裝起義的行列,并在農閑時加強習武練武,以備自衛(wèi)保家之需。
2.2.3 福建自古以來武場林立、名家輩出
尚武的特質使得福建歷代武場林立、武林豪杰輩出。宋紹定五年(1232年)安溪(今福建泉州)就建有演武亭,明正德年間重建演武場。在明代晉江縣城(今鯉城區(qū))有5個教場,在府提督衙內建有箭道(即靶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設“射圃”。南安被設為郡縣后即設“演武場”?!墩闹莞尽份d:該地明代有武進士52 人、清代78人。據(jù)清道光《晉江縣志》載:自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晉江縣共考中武舉人407人;自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共考取武進士73人。明萬歷二十五(1607年)晉江人莊安世中武狀元。據(jù)《福建通志》卷五五、卷五七載:明、清兩朝,福建地區(qū)共有武進士433人、武舉人4 466人。以連城拳為例,福建連城的習武之風源自宋代,當時武館遍布,歷代以武進取功名者甚多(據(jù)《連城縣志》載,僅明、清兩代就有144人考取武舉人,8人考取武進士),并形成了風格獨特的連城拳,崇武之風可見一斑。
形成于宋代的福建武術已經(jīng)走過了上千年的時光。福建武術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始終延續(xù)著民族奮斗的基因,福建歷史的變遷也融合著福建武術的身影。一次次的斗爭,不斷給福建武術注入新鮮的活力,進而構建起福建武術厚重的文化精神體系[14]。在一定意義上,福建武術發(fā)展的歷史是閩人保家衛(wèi)國、憤發(fā)圖強的民族奮斗史縮影。
自16世紀東西方殖民者進入中國以來,福建人民反抗異族侵擾的斗爭就從未停歇。嘉靖年間(1522-1566年),福建沿海倭寇肆虐,人民飽受其苦,為了打擊倭寇,朝廷派遣戚繼光和俞大猷等名將率兵清剿。但在抗倭初期,由于不適應倭寇“長刀善躍”的技術特征,明軍傷亡慘重。為了有效地克敵制勝,戚繼光發(fā)明了鴛鴦陣法,極大地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成為取得抗倭戰(zhàn)役勝利的重要手段[15]??官炼窢幍牟粩鄤倮?,不但振奮了福建民眾抗倭的激情,而且推動了福建武術的普及興旺,當時以福建為中心的東南沿??芍^武師輩出,拳派林立,習武練拳蔚然成風。
眾所周知,一代民族英雄福建泉州人鄭成功,一生致力于反抗民族壓迫和外來侵略。鄭成功從小習武,且十分勤奮,每天一大早就到村里的臥牛山練武術。在反清復明的過程中,他非常重視水師訓練,對訓練要求很嚴格。在自己建立的水師中,以習武訓練士兵,一方面鍛煉官兵的體格,另一方面培養(yǎng)其勇猛的斗志?!杜_海使搓錄》載:“成功重操練,舳艫陳列,進退以法。將士在驚濤駭浪中,無異平地,跳躑上下,矯捷如飛?!闭青嵆晒Φ膰栏裼柧?,他的水上部隊不但多次打敗清朝水師,而且一再擊潰荷蘭的艦隊。鄭成功抗清復臺的過程,也正是福建武術發(fā)展傳播的過程。而其反抗殖民侵略、光復國土的驅荷斗爭,更使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充分的發(fā)揚,也成為一代代閩人武術傳習的重要內容。
清朝時期,統(tǒng)治者實行了民族歧視政策,殘暴的統(tǒng)治激起了廣大人民一波又一波的抗清斗爭。為了生存,以福建沿海為代表的東南沿海民眾揭竿而起,反抗朝廷,謀求自身發(fā)展和民族復興。這也造成福建等沿海省份幫會林立,秘密組織眾多。福建各地方團練組織、教門、結社等紛紛參與,使閩武藝與反清復明運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如天地會、洪門、小刀會等都與閩武藝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天地會[16]。天地會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創(chuàng)立于福建,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以下層群眾互濟互助和自衛(wèi)抗暴為目的而自發(fā)形成的社會團體。天地會在清朝二百多年的統(tǒng)治時期,在反封建、反侵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成為二百多年來江南農民運動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由于傳統(tǒng)冷兵器仍然是當時勞動人民反清抗暴的重要武器,習武、練武成為天地會等秘密組織的重要活動內容。隨著各地武林好手加入反清隊伍,福建逐漸成為武林高手的聚集地,極大地促進了福建武術的傳播、豐富了福建武術的內容。
如果說歷史上反抗侵略者、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福建武術文化的精神所在,那么到了現(xiàn)代,福建人已經(jīng)將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建設家鄉(xiāng)的動力,努力融入經(jīng)濟發(fā)展的熱潮之中。二十世紀初,當時的僑領陳嘉庚先生就致力于福建武術的傳揚,他曾邀請由泉州永春分館28人組成的“閩南國術團”到東南亞各國進行為時一年的巡回交流表演,在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下,福建武術弘揚了國術,極大地振奮了華僑民族精神,陳嘉庚先生興奮地作聯(lián)贈送:“誰號東亞病夫此恥宜雪,且看中華武術我武維揚?!薄拔鹜S帝子孫任人魚肉,相率中原豪杰為國干城。”他還留下部分拳師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傳藝授拳。從此,福建武術在東南亞地區(qū)迅猛發(fā)展,蔚為大觀,福建武人將吃苦耐勞、勇猛剽悍的性格轉化為冒險進取、敢拼愛贏的閩商精神。商海成功后,他們又體現(xiàn)出了關心鄉(xiāng)里、熱心公益的大義情懷。如今的閩商已經(jīng)成為中國熱心公益的五大商幫之一??v觀福建武術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愛國主義精神始終貫穿其中,構成了福建武術發(fā)展的精神主線[17]。這種文化精神沉淀在每個福建人的靈魂和血液中,世代相傳,它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激勵著每個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
民族傳統(tǒng)文化濃縮著一個民族的歷史進程,折射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福建武術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福建為中心,輻射東南沿海各省,具有典型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現(xiàn)象。其拳理、拳法、武學特征、精神氣質無不與福建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變遷、生活生產方式等地域文化文化特征緊密相連。福建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是福建武術形成的物質基礎,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是福建武術文化形成的社會基礎,愛國主義則構成了福建武術的精神基礎。
在當前“文化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需要繼續(xù)弘揚與繼承福建武術文化,深入挖掘福建武術的文化內涵,尤其是發(fā)現(xiàn)其中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成為“文化強國”建設中的文化革新動力,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自尊與自信做出貢獻。
[1]胡小明,陳華.體育人類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7.
[2]福建省志·地理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1.
[3]李孝聰.中國區(qū)域歷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94-351.
[4]曾少明,林德明.閩文化與福建傳統(tǒng)武術[J].莆田學院學報,2009,16(4):22-23.
[5]邱季端.福建古代歷史文化博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46.
[6]王春光,祝偉明.文化社會學視域下武術群體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26(6):86-88.
[7]蘇文菁.閩在海中:福建的地域、族群、時代與文化的獨特性[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53-63.
[8]路易斯·摩爾根.古代社會[M].楊東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53.
[9]王玉波.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度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10]林濟.長江流域的宗族與宗族生活[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林蔭生.福建武術拳械錄[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
[12]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室.福建經(jīng)濟發(fā)展簡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7.
[13]脫脫.宋史:卷八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7:2210
[14]侯勝川.中國武術傳統(tǒng):裂變與傳承[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3,27(6):94-96.
[15]劉鴻亮,王濤.從戚繼光看中國武術與軍事技術的關系[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5-16.
[16]程大力,郭裔,王小兵.南少林、天地會與閩、粵、川武術淵源[J].中華武術:研究,2012(1):18-34.
[17]林祥蕓.對當代武術發(fā)展的文化學思考——基于“大武術觀”的視角[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