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剛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試論“登覽類”律詩的疊字和對仗
——以方回《瀛奎律髓》選本為例
任永剛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方回《瀛奎律髓》“登覽類”律詩有兩種藝術特征非常明顯,即疊字和對仗。理解了方回《瀛奎律髓》“登覽類”律詩的疊字和對仗,將有助于我們對“登覽類”律詩的鑒賞,也將有助于我們對《瀛奎律髓》這一著名唐宋律詩選本的理解。
“登覽類”律詩;疊字;對仗
“登覽類”律詩是我國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類作品。在宋元之際著名文學家、詩人方回編選的唐宋五言、七言律詩著名選本《瀛奎律髓》中,“登覽類”律詩被安排了在第一類。該書收錄五七言律詩凡3 014首,除去重錄的22首,實際錄入2 992首。其中所收錄的律詩分為49類,而“登覽類”被編排在最前面,似乎顯示出方回對“登覽類”律詩十分重視,這是為什么呢?顯見的原因就是名山大川,登高望遠,這一活動本身容易使得詩人忘卻日常追求之小我,并能夠激起詩人創(chuàng)作之激情,從而展示自己的胸襟懷抱。細細品鑒“登覽類”律詩,又可見出方回本人對疊字和對仗是有所偏好的。因此,本文試以《瀛奎律髓》這一選本考查“登覽類”律詩的疊字和對仗兩種藝術特征。
“登覽”一詞,有登至高處一覽勝景之意。所登之高處不同,勝景也就不同。方回編選的《瀛奎律髓》中的“登覽類”律詩共收錄40首,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各20首。在這40首律詩中,從詩人的角度而言,入選詩人共22位。其中,杜甫的詩最多,占了6首。從詩作的角度來說,描寫登樓所見為最多,占12首,達到登覽類律詩總數(shù)的3/10。從具體所登之地點來看,關于金山寺的詩作最多,共計4篇。
從題目來看,多數(shù)都可以明確詩人的登覽地點。主要包括如下幾類:所登高處為樓,如《登岳陽樓》;所登高處為山,如《登鵲山》;所登高處為寺,如《勝果寺》;所登高處為亭,如《登快哉亭》;所登高處為臺,如《登金陵鳳凰臺》;所登高處為閣,如《登快閣》;所登高處為巖,如《登蒲澗寺后二巖》;所登高處為洲,如《鸚鵡洲》;所登高處為堂,如《平山堂》。還有一類比較特殊,就是登覽之處為江河之上,如《漢江臨眺》。
特別須要指出的是,在藝術特征方面,這40首“登覽類”律詩盡管彼此都有所不同,但同時又有著諸多的共性,比如疊字和對仗的藝術特征非常明顯。下面對疊字和對仗這兩個方面分別進行具體闡述。
疊字,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藝術手法之一。詩歌中的疊字是指把兩個相同的漢字重疊起來使用,這種藝術手法最早可追溯至先秦的《詩經》。在《桃夭》[1]篇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樣的疊字詩句;如在《蒹葭》[2]篇中有“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等運用疊字的詩句;在《采薇》[3]篇中,有“憂心烈烈”“四牡業(yè)業(yè)”“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等疊字詩句。這樣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我們可以說,運用疊字是《詩經》中的一個非常突出的藝術特征。這種藝術手法在后世也一直被沿用。在《瀛奎律髓》“登覽類”律詩中,這種手法是比較顯著的,其中的《度荊門望楚》等9首律詩里都加以使用。下面就具體加以分析。
在陳子昂《度荊門望楚》[4]中的疊字位于首聯(lián):“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斑b”字即有遙遠之意,“遙遙”這組疊字則更加強調遠而又遠?!斑b遙去巫峽”就是說離開巫峽越來越遠,離開家鄉(xiāng)也就越來越遠;“望”就是向遠處看,組成疊字“望望”則是向遠處看了又看,強調了心情之迫切。這一句的疊字運用就形象地表達出了詩人渴望一覽楚地風光的意愿。此處疊字的作用是抒發(fā)了詩人強烈的感情。
陳師道的《登鵲山》[5]在頷聯(lián)中使用了疊字:“微微交濟濼,歷歷數(shù)青徐”?!拔⑽ⅰ笔请[隱約約,“歷歷”則是清清楚楚,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此聯(lián)是說詩人登上了鵲山之頂,放眼望去,隱隱約約地看到濟水和濼水相交于遠方的濼口。當眼光漸漸收回往近處看的時候,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青州和徐州兩地的各種景物風光。兩組疊字,表達了一遠一近兩種不同的視覺感受,形象而又生動。
晁端友的《登多景樓》[6]是一首排律,詩人在第九聯(lián)使用了疊字:“浩浩群流會,沉沉百怪依”。“浩浩”用來形容長江水之大,“沉沉”用來形容長江水之深。疊字的運用,更進一步展示出多景樓上所觀長江水之壯美。
王安石的《登大茅山頂》[7]尾聯(lián)中說:“陳跡是非今草莽,紛紛流俗尚師仙”。前人修仙的經歷已經證明這是必然失敗的,但世俗中人還是紛紛想要學修成仙?!凹娂姟边@一疊字的運用,形象地寫出了想要修仙的人是如何之多,也暗含了對這一愚昧行為的批評。
楊蟠的《甘露上方》[8]前三聯(lián)寫景,尾聯(lián)抒情。尾聯(lián)“今古冥冥誰借問,且持玉爵破愁顏”是說現(xiàn)今和古時都是幽深不見、昏暗不明的,也沒有誰關心過問。暫且手持酒杯一飲解千愁吧。其中有一組疊字“冥冥”,強調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不可捉摸,難以把握。也寫出了詩人由此產生的無奈和落寞之情。
可見,不需要更多來舉例說明,方回對運用疊字的律詩有所偏好已經可見一斑了。筆者認為,律詩講究平仄,疊字本身易于實現(xiàn)這一要求;疊字作為同一聲調的延長,本身就有強調、回環(huán)、加深的意境。疊字本身作為重復,又不是簡單的重復,它中間有停頓,有意蘊和聲調的接續(xù),在此過程中使人的情愫得以醞釀和發(fā)酵,無論吟者還是聽者,情感都得到適度的駐留和宣泄。這種藝術手法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許就是方回對疊字偏好的原因吧。
對仗是律詩的主要特征之一,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概要》中說:“對仗,指的是出句與對句的詞義成為對偶……拿今天的語法術語來說,就是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保?]律詩中的對仗一般位置是在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即中間的四句?!暗怯[類”律詩根據(jù)對仗情況可分為如下幾類:
第一類,也是最常見的一類,中間兩聯(lián)對仗。包括:《臨洞庭湖》等27首。第二類,一首詩中有三聯(lián)對仗。這幾首詩都屬于前三聯(lián)對仗,包括:《度荊門望楚》等6首。第三類,一首詩中有四聯(lián)對仗。包括:《登牛頭山亭子》等4首。另外,比較特殊的三首:《鸚鵡洲》是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兩兩對仗;《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樓得風字》是一首排律,前七聯(lián)是兩兩對仗的;《登多景樓》也是一首排律,最后九聯(lián)是兩兩對仗的。
在《瀛奎律髓》“登覽類”律詩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常用數(shù)詞來構成對仗,即一種特殊的對仗——數(shù)目對。在40首登覽類律詩中,這樣的律詩多達17首,將近一半。比如《登襄陽城》[10]首聯(lián):“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哆^揚子江》[11]頸聯(lián):“千載英雄鴻去外,六朝形勝雪晴中”等等。
數(shù)目對在登覽類律詩中得到充分運用,一方面是由于數(shù)詞和其他多種詞類都可以聯(lián)用來構成對仗,這樣就更容易形成對仗,降低對仗構成的難度;另一方面,登覽類律詩常常涉及廣闊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數(shù)目對的使用,既起到了應有的概括作用,又會形成強烈的對比,增強詩句語言的藝術感染力。
對仗作為中國古代詩歌才能的基本技巧,得到方回的青睞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方面的一個有力證據(jù),即方回所編選的《瀛奎律髓》是律詩選本,選入的每一首詩都是要求中間兩聯(lián)是對仗的。他本人認為律詩是詩歌之精髓,而律詩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間兩聯(lián)對仗。另外,該書所選律詩有許多又是除了中間兩聯(lián)外的詩句中還有對仗藝術手法的運用,從中可見方回對對仗之偏好。
總而言之,在古代詩歌中,“登覽類”律詩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寄托著古代詩人對國家、對社會、對自己的多方面訴求。那么,理解了方回《瀛奎律髓》“登覽類”律詩共同的藝術特征——疊字和對仗,將有助于我們對“登覽類”律詩的鑒賞,也將有助于我們對《瀛奎律髓》這一著名唐宋五言、七言律詩選本的理解。
[1][2][3]梁錫鋒注說.詩經[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75,169,204.
[4][5][6][7][8]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5,23,30,37.
[9]王力著.詩詞格律概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96.
[10][11][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44.
編輯∕岳鳳
任永剛(1975-),男,漢族,吉林松原人,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2011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