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萍
摘 要:新課改之下,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當充分體現(xiàn)“教育應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要求,努力實現(xiàn)“人的和諧發(fā)展”,將“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真正體現(xiàn),就必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語文教師在教材使用的時候,理應挖掘材料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潛能,捍衛(wèi)生命尊嚴,提升生命質量,實現(xiàn)生命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材;學生主體;生命意識;生命教育
近年來,歐風美雨、日流韓潮、快男超女對學生產生了巨大沖擊,校園里涌動著一股股浮躁的氣息。更令人心痛的是,見諸報端的中小學生意外傷害事件屢見不鮮……我們的學生處在一個非常迷茫的境地,逐漸迷失生命的方向。相當部分學生把財富金錢、名譽地位、物質享受作為人生幸福,根本不知道理想奮斗為何物,更枉論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了。因而,塑造學生健康心靈的生命教育要求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和認識。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是一切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所有教育的歸宿。然而,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全面關注人的生命本身。
語文“工具論”以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為教學目標,其結果只看語言文字形式而抽掉了內在的豐富內容。新課標則提出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學科性質,更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因此,語文教學中加強生命教育成為學科自身的追求,語文教學不可能回避人文教育和思想熏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它首先是語言、書和活生生的人與人的關系。”這是他對教育,特別是對母語教育本質的表述,揭示了語文教育與人的發(fā)展緊密相連的關系??梢哉f,理解“生活”是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學會“生存”是語文課程的能力目標,認識“生命”是語文課程的最大價值所在。
筆者認為,生命教育的基本指向應該是令人生有方向,讓生命有意義。
事實上,蘇教版必修和選修教材,無論在專題主題設計還是文本選擇上都充分彰顯出了人文精神這一深刻內涵,語文教材本身就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生命教育材料了。那么,我們要探索的是如何使語文學科知識、語文能力的教學與思想教育這兩者有機融合,使語文教學既是語文的又是育人的。
一、尊重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
為我們奉獻了《我與地壇》《合歡樹》等佳作的史鐵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時“突然殘廢了雙腿”。這年,他21歲,住進醫(yī)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而且此后永遠也沒再站起來。在經歷了最初的痛苦與頹敗之后,他領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告訴我們死是必然的結果,那么我們就應該慢慢行走,恬淡自若。反正它一定會到來,我們又何必去追趕?的確,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誰也無法避免地會遇到各種挫折和磨難,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我們看到一個為著生命的尊嚴堅強而樂觀生活的少女。生命在最初的階段也許并沒有給她太多眷顧,甚至可以說是殘忍的,但是海倫并沒有怨天尤人,她用自己的堅韌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生命華章,真正做到了對自己的生命尊重。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唯一的,唯有對生命充滿尊重之情,方能以飽滿的姿態(tài)應對命運賦予的種種磨難與挑戰(zhàn)。每個人在生命的旅途中面對磨難與挑戰(zhàn)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對它們的認識和理解。教材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的材料比比皆是,課堂上利用好這些材料對構建學生生命意識有極大作用。
二、敬畏生命,和諧的世界有賴所有生命
我們生存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上,生命的權利和精彩并非人所獨有。哪怕是“一片葉子的落下”也是“一次輝煌的事件”,因為“一片葉子的落下包含多少美麗的細節(jié)啊”!可是,這些美麗的存在卻被我們忽略了,我們離自然這么近,卻又那么遠。幸好,我們讀到了于堅的這篇美文,可以讓我們懷著寧靜、自在的心領略《云南冬天的樹林》的美景。
但生命并不只有如此簡單而純粹的方式,馬步升就給我們唱起了《絕地之音》,帶我們感受黃土地的浪漫與激情,讓我們聽到這曲絕地之音中,“不僅傳達悲壯哀婉”,更是“生命本身,每一個音符里都透射著生命的全部內涵。他不識用具體的詞、調所能表達清楚的,身處無理性之境地,廢詞失調才是真實生命的展示?!?/p>
生命的偉力和精彩不僅僅體現(xiàn)在人,還在每一個生命體。只有當人類認識到生命都是神圣的,必須充分敬畏時,才是倫理意義上的人。因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依賴于所有生命和整個世界的和諧。要能感受這些生命的真實內容,沒有一顆敬畏生命,敬畏一切生命的心是萬不能達到的。當我們把這些刻板的道理賦予到文學的語言中時,通過語文課堂養(yǎng)育學生對生命的敬畏感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三、熱愛生命,人生態(tài)度決定生命的價值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何讓這一次生命過得有意義?生命的真正意義又是什么?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思考的問題。
《跨越百年的美麗》里,居里夫人用“青春美麗換位到了科學教科書里,換位到了人類文化的史冊里”,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了榮譽。生命因何而偉大,不正是因為有卓越的才能、堅定的信念和執(zhí)著的追求嗎?
楚國的屈原吟誦著“眾人皆醉而吾獨醒,舉世皆濁而吾獨清”,毅然投進了汨羅江?!杜c妻書》的林覺民在生命最精彩的年歲里秉承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志愿,毅然離開摯愛的妻子,直至獻出年輕的生命。還有牧羊的蘇武、作傳的司馬遷、永遠微笑著的劉和珍……他們應該都是熱愛著生命的人啊,所以他們堅定地要將有限的生命延伸到永恒。于是將小小的一個“我”投入到無限巨大的為民族謀榮光、為國家謀福祉的人類最偉大的事業(yè)之中。生命因何而偉大,不正是因為有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和不悔的犧牲嗎?
沒人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沒人能知道生命逝去他人的評價,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決定如何前進讓自己無悔。生命的價值究竟幾何,全在于我們自己是否有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當我們利用教材,讓學生自己體悟前人的精神,那么樹立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就變得如此真切,不再高不可攀。
語文學科不應該片面強調提高語文知識,在所謂的答題技巧上徘徊,而應該將人文精神和思想熏陶作為語文課堂的終極追求。我們要牢記,教育應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要實現(xiàn)“人的和諧發(fā)展”,這是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的真正體現(xiàn)。培養(yǎng)人的精神是教育的第一要義,羅素如是認為。愛因斯坦也認為,教育就是教會人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怎么看待生命。教育要培養(yǎng)人良好的價值觀,必須教會人選擇正確的、積極的價值觀,然后去實現(xiàn)這種價值。語文教學尤其要幫助人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培養(yǎng)人的精神,應教會學生認識生命、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激發(fā)生命的潛能、捍衛(wèi)生命的尊嚴、提升生命的質量、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就讓生命的樂章在語文課上響奏!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
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