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婷
【摘 要】不同文學史觀的指導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學史敘述,為文學世界的解讀提供不同的視角。“重寫文學史”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息,其中“主體性”的要求也一直是討論的重點。隨著學術大眾化的實踐增多,越來越多的民間讀物為學界開啟新角度。木心作為一名學養(yǎng)深厚的藝術家,他所講述的《文學回憶錄》體現(xiàn)著自己獨特的文學史觀,也處處顯示著主體性的特色。本文簡要梳理了重寫文學史寫作呼聲中對“主體性”的強調,在肯定《文學回憶錄》學術價值的基礎上,著重分析了它在世界性眼光下的平等評論姿態(tài)與主體性特征,從創(chuàng)作者、作品與文學史的關系分析了《文學回憶錄》的主體性特征。
【關鍵詞】重新文學史;主體性;平等姿態(tài);創(chuàng)作主體
木心1927年生于浙江桐鄉(xiāng),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他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畫家。他一生鐘情文學,出版了16本小說、散文和詩集著作。八十年代末,木心在紐約給當時一群愛好文藝的年輕人講授“世界文學史”,在座者有畫家、舞蹈家、史學家、雕刻家等等,經(jīng)歷了五年之久。木心曾認真地準備講義,并打算整理出版,只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陳丹青將自己的聽課筆記整理成書,盡可能忠實地還原了木心授課的內(nèi)容。文學史的敘述有多種不同可能,學術型、教材型文學史之外,更加具有大眾視角的文學史同樣值得正統(tǒng)文學史參考和利用。
一、“重寫文學史”呼聲下的“主體性”要求
現(xiàn)代文學起始,中國的文學史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文學史觀和編寫范式。從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學史編撰經(jīng)歷了不同史觀指導,文學史著作也多達成百上千部。自1988年《上海文學》提出“重寫文學史”的概念,這場文學史書寫的討論與實踐一直沒有停息。王兆鵬, 孫凱云的《回眸“重寫文學史”討論》 i梳理了這一過程。“批評家的主體性”在討論的初始期(1988-1990)便成為爭鳴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深化與嘗試期(1991-1995),有學者將批評者與文學史寫作聯(lián)系在一起,如韓經(jīng)太認為“討論歷史就是實現(xiàn)自我”;在實踐與反思期(1996至今),作為“重寫文學史”范本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也體現(xiàn)出了更強的“主觀性”。
洪亮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編纂的歷史與現(xiàn)狀》 ii中,由沒有學術背景的《齊人物論》引發(fā),在學術界“重寫文學史”的呼聲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憧憬——“除了‘教材型與‘學術型文學史以外,是否還可以有更加個性化的、其他類型的文學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了劉春杰的《私想魯迅》iii,引起了眾多魯迅研究專家學者的思考。相比于眾多靠吃“魯迅飯”的專家學者,劉春杰出于情感的親近而生發(fā)出的對于魯迅的認知更能讓普通大眾接受。這種“主觀”的態(tài)度和對寫作者主體性的強調,雖然不被精英文化的學術空間普遍認可,更不會被模仿,但是仍能給“重寫文學史”一些啟發(fā)。
相比于劉春杰這樣的草根藝術家所作的《私想魯迅》,由木心這樣真正的藝術家講述的《文學回憶錄》則在平民讀物和學術史著之間呈現(xiàn)出某種平衡與超越的態(tài)勢。《文學回憶錄》是木心于1989年至1994年在紐約為陳丹青等一批年輕藝術家講述的世界文學史,其中旁征博引、金句紛披。盡管課堂的氛圍很像沙龍,但這本書仍有學術的基礎和意義。首先,木心講述的資料和體例,依據(jù)鄭振鐸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文學大綱》,這本就是一本學理性較強的學術專著。鄭振鐸在《文學大綱》的“敘言”中說:“所以我們研究文學,我們欣賞文學,不應該有古今中外之觀念……我們應該只問這是不是最好的,這是不是我們所最被感動的,是不是我們所最喜悅的?!?iv木心受到鄭振鐸的影響,與其說是在體例的順序上,不如說是在這種包容的、情感的、個人的批評觀和文學觀。第二,從目錄來看,整部書有完整清晰的脈絡,由希臘羅馬神話這樣的“文學起源”說開去,講中西文學的精髓和經(jīng)典,又按照文學主流成體系、成系統(tǒng)地講述影響文學發(fā)展的種種思潮。第三,木心是認真準備講義并且打算將之整理出版的,如果此書由木心親自整理編撰,想必會另加潤色修改,與現(xiàn)在原生態(tài)的呈現(xiàn)方式不同,也一定會顯示出更多的學理性。第四,木心常常在神聊時,提醒興奮起來的聽者,他不是說大鼓,是講文學史。他強調“學術,第一要冷靜,第二要有耐性?!眝可見,這本《文學回憶錄》雖然不同于學院式的文學史,但是作為一名有著深厚學養(yǎng)的作家、藝術家,木心的敘述除了可以作為普通讀者的優(yōu)秀讀物,還有著值得借鑒的學術價值,為今天的“重寫文學史”提供借鑒。
二、平等姿態(tài)與《文學回憶錄》的主體性特色
從內(nèi)容來看,《文學回憶錄》講述的是浩浩蕩蕩的人類的文學、世界的文學,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形式的文學放置在世界性的視野中,需要包容的態(tài)度,更需要有自我的識斷。以平視的目光看待中外古今的文學,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地位不一的作家,是木心講述與評價的基礎。同時,木心要面對的是中國的當代、中國的聽眾,將中國與世界對比,是在“世界史”中映現(xiàn)中國的文化與文學。在“開課引言”中他就開宗明義:“中國的經(jīng)濟問題、政治問題、文化問題,不用一個世界性的視野,無法說”。vi木心旁征博引的古今對照,中西對比,都是從這樣的視野出發(fā)。
當然,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不同于西方,這是中西文明的根本差異造成的,不能求全責備。但其中還是能夠顯示出木心自己的文學史觀,他所定義的偉大之所以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感時憂國”精神,是因為他將偉大置放在宇宙與人類的高度。木心對于文學藝術和風格有著包容的態(tài)度,這是對文學作品不同價值的肯定。文學作品對于不同的讀者,或者對于同一讀者在不同階段、不同境遇下的作用和價值都是不同的。他可以說久負盛名的《浮士德》“寫太久了,不成功”vii,也明知都德算是二流作家,卻說他可以贏得自己永遠的愛,因為都德是一個人疲憊時的“靠墊”。他極肯定中國古代說書人對民眾的歷史意識、精神生活、文化素養(yǎng)的貢獻,為五四以后“民間社會”的消失惋惜,并不因其學術地位不高而否認其價值。他不以文學對當時人們的影響為界限,又不以作品所獲的聲譽為標準,而是以文學作品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為標準,從作家的宇宙觀來分析其文學觀和著作價值??梢哉f,他的標準是包容的,對文學批評的包容的態(tài)度,正是對文學多樣化的肯定,這也正驗證了鄭振鐸的那句話,“文學是沒有國界的,文學是沒有古今界的”viii。
不尚權威,是《文學回憶錄》的又一特色,木心經(jīng)常以自己的評價標準來顛覆性地語出驚人,如他說孔子是“一個庸俗的高級知識分子”ix。這些并非對偉大的作家作品不敬,而是面對文學,人人平等,人人有評價的權力和自由。如他說“如果杜甫還在,我會把我的詩寄給他”x。這也是對文學藝術本身的尊重。對中國現(xiàn)代的作品,他的評價不高:“所謂新文化時期中國文學,匆匆過客,沒有留下可與西方現(xiàn)代文學相提并論的作品”?!段膶W回憶錄》多次談到魯迅,但是他對魯迅的評價卻有不同看法。盡管木心認為“魯迅的文學,無疑是‘五四以來第一人”,xi但總體上不能夠可以躋身偉大的藝術家之列。今天,我們將魯迅奉若神明,不斷地擴大魯迅作品的內(nèi)涵,有時甚至過分解讀。這種世界眼光看中國人的視角,對于現(xiàn)在盲目擴大某一部作品的內(nèi)涵,提高某一位作家的身價的現(xiàn)象,是有警示意義的。
三、創(chuàng)作者、作品與文學史的關系與《文學回憶錄》的主體性特征
創(chuàng)作主體與世界的關系本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在木心的講述中,二者的關系因為淡化了時代發(fā)展和社會影響的因素,反而顯得簡單清爽:優(yōu)秀的作品構成了文學的歷史,偉大的作家創(chuàng)作著作品。傳統(tǒng)的文學史著作以時間和以主要作家作品為線索進行編撰,鄭振鐸的《文學大綱》也是如此,木心講述文學史時參照了這種體系。對著作本身的強調,是《文學回憶錄》的一個特點。相比于眾多學院式文學史強調思潮和歷史背景,木心更愿意從作品本身出發(fā)來強調它的地位和影響。“史家、文學家,著作第一?!眡ii這也是在文學史書寫中經(jīng)常會以時代和作家為主線進行編撰的依據(jù)。這樣一則可以在時間的淘洗下發(fā)現(xiàn)真正參與并且引導了傳統(tǒng)與歷史的作品,一則可以鑒定作品的恒久價值與魅力。但是不同于這種傳統(tǒng)方式的是,相比于著作本身,木心更加強調著作之后的創(chuàng)作者本人。
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木心認為,“我們要講人物,構成文學史,不過幾個文學家”xiii。中國的古代文論一向重視知人論世,由作家的個人經(jīng)歷去理解他的作品,也在于從作品中透視一個人的人格力量。所以木心在講授作品的時候,重點往往不講它的修辭、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它的技法和主要內(nèi)容,而是講作品背后的那個人給讀者帶來的精神力量。重要的作家他都會講到,但是真正贏得他熱愛和崇敬的寥寥無幾,大概更在于在他一直堅持的“天才論”。西方文論中持有類似看法的哲學家不乏其人。一方面木心受到他們的影響,另一方面,木心作為一名畫家,更看重天賦和靈感對創(chuàng)作的作用?!疤觳耪摗北M管失之偏頗,但是木心的堅持并非盲目崇拜?!八囆g家呈現(xiàn)這個世界,唯一的依本,就是他自己”xiv所以在文學史的評價中,木心更強調作家本人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他說,“美術史,是幾個藝術家的傳記;文學史,就是幾個文學家的作品”xv。最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在于它的永恒,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其中凝結最多的是并非當時的時代特征、歷史意義,而是呈現(xiàn)著人類共有的感情和思想。
木心對作品和作家的判斷,可以說是他自己對藝術本身的判斷,對藝術純粹性的維護,顯現(xiàn)了他以藝術價值本身作為根本標準的文學史觀。而藝術價值的高低又不是依據(jù)權威定奪,這種依據(jù)就更多的來自于自己。作品如何影響自我的創(chuàng)作,藝術家如何以個人魅力感染自己,是《文學回憶錄》中主體性特色的一種顯現(xiàn)。中國新文學中討論最多的人生和藝術的關系,他這樣回答:“為人生而藝術、為藝術而人生,都是莫須有的,哪種藝術與人生無關?哪種藝術不靠藝術存在?”xvi文革時期,有太多的藝術家身陷囹圄,走上絕路。木心用寫“自白書”的紙寫下了六十五萬言的自己的文學回憶。文學拯救人,在這個故事中體現(xiàn)淋漓?!敖甜B(yǎng)何來?是藝術教養(yǎng)出來的”,“‘文革之中,死不得,活不成,怎能活下來呢?想到藝術的教養(yǎng)——為了不辜負這些教養(yǎng),活下去?!眡vii文學對于他的重要,就是作品,就是作品背后的作家,就是作家的個人品質的力量和影響。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出版的時間不長,但學界已經(jīng)關注到它的學術價值。事實上,書中不僅有對世界文學史上重要文學現(xiàn)象、主要作家作品的評價和討論,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學以及近代、現(xiàn)代文學同樣有十分精辟獨到的見解。如木心提到的中國自五四以來的三次文化斷層,坦言了許多人心中的疑慮,他講述的對于當代文學需要認真做好的兩件事,也入情入理。對于喜愛木心的讀者來說,《文學回憶錄》是一次令人愉悅的閱讀,對日漸受到重視的木心的文學藝術世界來說,這同樣是一處具有魅力的寶藏。
注釋:
i王兆鵬,孫凱云.回眸“重寫文學史”討論[J].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ii 《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7期。
iii 劉春杰.私想魯迅[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iv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十卷)[M].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1.
v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258頁。
vi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vii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28頁。
viii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 第十卷》,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ix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94頁。
x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78頁。
xi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681頁。
xii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頁。
xiii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12頁。
xiv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頁。
xv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頁。
xvi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46頁。
xvii 木心講述:《文學回憶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