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摘 要: 包括《綱要》課程在內的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如何讓政治理論課激發(fā)大學生濃厚的興趣,進而使傳播的政治理論深入大學生頭腦中,成為引導他們積極向上、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本文對《綱要》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
關鍵詞: 動態(tài) 教學形式 學習積極性 政治理論課
在與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行交流的時候,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濃厚興趣的大學生這一對象交談的時候,話題多圍繞怎么上好思政課,吸引大學生,發(fā)揮好思政課主渠道的作用等。其實每位有政治責任感的教師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們都是有思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希望能從歷史中得到借鑒,解決當下關心的世界、中國、社會乃至個人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因此,我們要用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歷史內涵外延到大學生關心的課題中。
一、讓課程動起來
其實,一些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程不感興趣甚至毫無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課程形式沉悶,教師滿堂灌,沒有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活動中,沒有發(fā)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集中精力籌劃課程形式、手段,既有理論內容又有實踐內容,使教學內容活起來。圍繞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運用中國近現代史的資料進行討論或辯論演講。在進行這些主題活動的時候,具體步驟如下:一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清討論的目的,要求學生弄清科學發(fā)展觀的內涵,聯系實際闡述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大意義,為學生提供閱讀書目和參考資料。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二是讓學生開展調研,閱讀教材,查閱參考書和資料,撰寫發(fā)言稿。三是教師檢查討論準備情況,檢查討論發(fā)言稿,布置重點發(fā)言學生。四是具體組織課堂討論,教師要調動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對發(fā)言學生進行鼓勵性點評,做好發(fā)言記錄,掌握討論原則和方向。五是教師對討論進行總結,闡明正確的觀點,既要肯定成績,又要指出努力方向。討論能夠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使理論具體化,觀點問題化,過程互動化,結論自助化的效果。教師和學生必須進行課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必須埋下頭用心查閱歷史書籍資料,認真準備論據論證,才有充分的說服力。
讓課程動起來的途徑是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近現代史的一系列歷史結論。
二、讓課程活起來
學習歷史并不是單純地了解歷史,而是以史為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人前所未有地關注世界的變化、中國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公正,大學生也是如此。因此,政治理論課程要緊跟時代脈絡開展教學,使課程的內涵富有時代特征。
時下,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同時國人維護國家主權和權益的決心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運用各種手段抗衡中國、牽制中國,如南海爭端、釣魚島爭端、東海大陸架爭端等。海洋對一個國家來說意味著邊疆、國防、權益,決定著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在今天世界關注、國人關注的局勢下,《綱要》課程的內容必須延伸到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上。由過去重陸上輕海疆導致清朝一系列受侵略的事實到今天海疆局勢緊張的歷程中,教育大學生審時度勢,吸取歷史教訓,把發(fā)展海權置之優(yōu)先地位,樹立高度戰(zhàn)略意識的海洋觀。借此發(fā)揮學生想象力,思考未來海戰(zhàn)我們準備如何應付,如何取得勝利。這樣,會大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時下廉政文化建設深入人心?!毒V要》課程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挖掘和利用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fā)揚我們黨清正廉潔的優(yōu)良傳統,對大學生進行廉政文化宣傳工作。舉辦“我國源遠流長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百行德為先,治政廉為首傳統廉政文化體系”學術講座。為對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承載者進行廉政文化建設提供充分的思想資源。
《綱要》課程以歷史資料論證歷史結論。中國近現代史的歷程中發(fā)生了波瀾壯闊的、林林總總的、方方面面的重大歷史事件,都可以作為我們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佳機會。我們要不遺余力地利用各種時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今年恰逢共和國成立65周年,我們可以通過共和國的成長史讓學生了解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一系列無可雄辯的事實回答為什么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思索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
三、利用地域歷史資源進行《綱要》課程實踐教學
對一些大學生而言,教師在課堂上無論用什么手段教學,在他們看來只是理論上的說教而已。那就要帶領他們投入到活生生的社會中,深入到城鄉(xiāng)、工廠、農村、街道進行社會調查,看看國人生活的變化、城鄉(xiāng)建設取得的成就、追隨先輩、體察風土人情民間的現狀……讓他們不斷反思自己,從中得到領悟與營養(yǎng)。
第一,利用地域歷史資源優(yōu)勢進行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因為資源的地方性,地方的才是具體的,才是鮮活的,才是生動的。這里談到的地方主要指學校所在的市(區(qū))省份,以及學生故鄉(xiāng)所在的市區(qū)省份,之所以包括學生所在故鄉(xiāng)的市區(qū)省份,主要是為了激起該地方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愛家、愛鄉(xiāng)、愛國的感情。對于學校所在市區(qū)的優(yōu)勢歷史資源的開發(fā),側重的是地方性的,而非全國性和全球性的,教師通過對優(yōu)勢歷史資源的開發(fā)讓學生感受到身邊不遠處竟然發(fā)生了如此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有如此多名人曾經駐足、停留,感受到自己的學校正在這樣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中發(fā)展著,自豪感油然而生。讓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自身的距離竟如此貼近。因此,我們開發(fā)的對象是地方性的具有優(yōu)勢的歷史資源。
第二,地域的優(yōu)勢歷史資源本身就是豐富多樣的主題,滲透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具有實效性。
第三,便于組織學生參觀學習。通過實地參觀,廣大學生深刻領悟到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受到一次次心靈的洗滌。使學生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在實踐中加以印證,從而做到真學、真懂、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