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晶
[摘要]以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音樂課所達到的美育目標為前提,即越發(fā)重視對高中學生藝術(shù)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而多聲部音樂作品的欣賞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程內(nèi)容占有一定的比重?,F(xiàn)階段,如何使學生能夠提高對多聲部音樂的審美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文章試圖從和聲學知識角度出發(fā),探討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提高學生多聲部音樂審美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多聲部音樂;審美;和聲
在高中階段,音樂鑒賞教學對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提高音樂文化素質(zhì)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以及高尚的情操。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高中生對音樂作品的審美僅僅停留在較為膚淺的聽覺感官上的審美滿足,但對于如何更深入地欣賞、體會音樂的內(nèi)涵卻備感茫然,這種現(xiàn)象在對多聲部音樂作品的音樂審美方面尤為突出。如何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多聲部音樂作品呢?結(jié)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適度學習和聲學知識對此有很大的幫助。
一、單聲部音樂與多聲部音樂
首先,要了解單聲部音樂與多聲部音樂的區(qū)別。單聲部音樂體現(xiàn)的是旋律的優(yōu)美、樂器音色的獨特或者演唱演奏者水平的高超,而多聲部音樂的優(yōu)勢在于能同時塑造多個音樂形象,表達更豐富的內(nèi)容。以海頓101交響曲《時鐘》為例,大提琴和大管像時鐘嘀嗒嘀嗒,讓人聯(lián)想起時間是最公平的,它不會多也不會少地分配給每一個人,又仿佛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的提示: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而小提琴卻奏出了柔美流暢的旋律好像是在盡情享受假期般的悠閑,任時光滴答流淌,毫不在意。兩個音樂形象相映成趣,這是單聲部音樂無法做到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記憶音樂主題旋律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去關注多聲部音樂,學會一些欣賞多聲部音樂的方法,啟發(fā)學生善于去發(fā)現(xiàn)多聲部音樂的美,以激發(fā)學生對多聲部音樂的興趣。
二、和聲在多聲部音樂中的重要性
舒曼曾說:音樂像國際象棋一樣,在它里面王后(旋律)起最大的作用,但決定最后勝負的卻永遠是國王(和聲)。雖然和聲學作為一門作曲技術(shù)理論課,主要針對的是音樂學專業(yè)的本科生及以上學生所開設的,其中的大部分內(nèi)容對高中生來講,理解起來較為困難;但是就實際的音樂作品而言,作為多聲部音樂基礎的和聲運用則是作品的基石,如果不能對它有足夠的認識,那么體會音樂作品的美又如何談起?如何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高中學生對和聲學認識的理解不用太過深奧,能夠了解和聲學的定義、主要內(nèi)容、主要作用等較為淺顯的和聲學理論知識即可,可以通過實際的音樂片段對比,體會出和聲的魅力及在音樂中的重要作用,如下例:譜例中同音反復單旋律從音響上來看較為單調(diào),但是在選擇適當?shù)暮拖疫M行和聲配置之后,其音響效果便會“增色”不少:
再比如,同樣旋律配上不同的和聲進行,有時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感覺,如下例人們所熟知的《生日快樂歌》:
從上兩例中所選配的和弦不難看出,例1當中僅用到了較為簡單的正三和弦及一個附屬和弦(第五小節(jié)中的vJⅣ和弦),而例2中,用到了許多減七和弦及變音和弦,音響的緊張度較高,整體音響效果帶有較為明顯的爵士風格,通過對比兩種不同和聲的編配,用鋼琴彈奏或者使用五線譜軟件輸出效果,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和聲的表現(xiàn)功能及它在音樂中的作用,包括豐富音樂音響、改變音樂風格等。
三、和聲在不同音樂體裁中的表現(xiàn)形式
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各種不同音樂體裁中的和聲呢?以下將以聲樂作品、鋼琴作品和交響樂三個類別中學生熟知的作品為例來陳述。
(一)聲樂作品
在和聲中三和弦最常用,卻很少用三個聲部來陳述,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是四部和聲。例如巴赫《馬太受難曲》第72分曲:
其中S聲部為主旋律,其余聲部的和聲起到對主旋律支持烘托的作用。
(二)鋼琴作品
在講述和聲學知識過程中,結(jié)合織體音樂要素,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所謂“織體”,是音樂的結(jié)構(gòu)形式之一,也是多聲部音樂的組織方法,多聲部音樂搭配在一起,運用的織體形式不一樣,音響效果也不一樣,比如柱式和弦適合表現(xiàn)力度較強,有氣勢的音樂;分解和弦具有流動性特點,適合表現(xiàn)較為抒情細膩的音樂等等……例如舒伯特的歌曲《鱒魚》的鋼琴伴奏:
將和弦分解成六連音和兩個八分音符,并將六連音的第一個留空,非常形象地描繪出河水流動和小魚暢游的背景。單獨聽伴奏也能夠感受到明顯的起唱切入點、分句和段落間不同情緒的變化,這說明和聲還有構(gòu)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三)交響樂
和聲和其他音樂要素相結(jié)合,隱藏在各種不同音樂體裁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當中。如在欣賞柴可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時,可以視聽結(jié)合,調(diào)動視覺、聽覺完成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審美,譜例如下:
從譜面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這段開場音樂選用了以小節(jié)為單位的具有流動性的分解和弦進行;結(jié)合譜例進行分析,作為背景的弦樂震音和表現(xiàn)湖水的豎琴琶和音先于天鵝主題一個小節(jié)出現(xiàn)。用弦樂做背景,使音響變得豐富柔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朦朧的魔幻的童話色彩;該音樂片段采用了較為憂郁暗淡的小調(diào),選擇了較為“寧靜的”主和弦,在烘托靜謐的氣氛的同時也暗示了前半部故事中天鵝的悲情色彩。該音樂片段表現(xiàn)出在皎潔的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湖水隨波蕩漾的情景,當然除了選擇流動性較強的分解和弦織體以外,樂器——豎琴的選擇也尤為重要,德·羅加爾一列維茨基所著《管弦樂隊講話》中即提到:“豎琴奏出的最和諧美妙的音響是琶音與和弦,作曲家的任務就是運用其獨特手法使得豎琴聲部成為美妙感人且極富韻味的聲部……豎琴每一出現(xiàn)都會因其溫柔和詩意而給聽者留下迷人的印象。”所以,綜合以上所提到的各音樂要素,如和聲、織體、調(diào)式、配器等因素,才算是對這段音樂的內(nèi)涵有了較全面的認識,聆聽優(yōu)美旋律的同時,粼粼的湖水景色隨即在腦海中浮現(xiàn),“音畫”結(jié)合令音樂所能表達的“畫面感”更加的立體。
想要更好地理解交響樂中的和聲,還需要用到一點總譜讀法方面的知識。例如上例的《天鵝湖》,又如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以上為主題旋律,然而在總譜中能夠看出,這一主題并不是在某一個固定聲部中連續(xù)進行的,如下例第一、二小節(jié)中,由第一、第二小提琴高音層“互補式”構(gòu)成的主旋律:
悲戚的旋律由一連串不穩(wěn)定的和聲連接而成,以這樣的形式展示著和音之美,和聲之美。
另外,關注各時期作曲家的和聲特點,對欣賞音樂作品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德彪西曾說:“貝多芬的和聲像素描,只有明暗變化,瓦格納的和聲像倒翻了的顏料罐子灑落一地”,其實,德彪西本人的和聲也十分有特點,眾所周知,德彪西作為杰出作曲家,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受法國音樂的影響,結(jié)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以及爵士樂的特點,將法國的印象派藝術(shù)手法運用到他的音樂當中,創(chuàng)造除了別具一格的和聲,往往在欣賞他的音樂作品的時候,如同眼前在欣賞著夢幻般的油畫。雖然,以高中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遠不能對貝多芬作品中所采用的具體增六和弦、減七和弦;德彪西音樂中的平行和弦、非三度疊置和弦;瓦格納的半音化和聲等一一列舉,但是,在欣賞作曲家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關注除主旋律之外的音樂要素,如和聲等的運用,對擴大學生的審美感知維度會起到有益的補充作用。
綜上所述,在對高中學生進行多聲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實例使學生體會到和聲在多聲部音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的音樂表現(xiàn)力,并結(jié)合其他音樂要素如調(diào)式、織體、配器、復調(diào)等,引導學生從宏觀及微觀上體會音樂作品的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深入挖掘音樂作品內(nèi)涵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能夠較為全面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逐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