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芬
內(nèi)容摘要:語文教材中儲存大量審美信息,由于教學導向的偏差,學生甚至老師都不太注重這些信息的審美價值,導致語文列入僅次于政治的第二門最不感興趣的課。針對這種現(xiàn)狀,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溝通心靈,激發(fā)學生美好的情感。因此,要改變語文教學如此嚴峻的局面,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教學 實施 美育教育
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溝通心靈,激發(fā)學生美好的情感。然而,由于高考指揮棒的導向,語文教學陷入了機械的、合理化的及所謂“標準化”的怪圈,因而忽視了它在陶冶情操、增強美感方面的作用。因此,要改變語文教學如此嚴峻的局面,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
一.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優(yōu)勢。
從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看,有大量描繪如畫般風景的文章,翻開教材,隨處可見,俯拾可得。薈萃這些課文,描寫祖國天地美景的不但有雄巍的泰山,嫵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蕩,秀甲天下的桂林,而且有朦朧的海市、超脫的天山,精巧的蘇州園林、古樸的晉祠?;蛎枥L山水美,或擷取生態(tài)美,或再現(xiàn)園林美,或表現(xiàn)天象美,無地不美,到處皆景。這些作品的描寫,或是人化了的自然美,或是移化了的社會美;有的是簡樸的人情美,有的是溫馨的生活美;這些客觀的自然美同主觀的情感美有機融合的美文,能產(chǎn)生誘人的美感,能把美的形象投到讀者的腦海中,讓學生從中嗅到美的芳香,領(lǐng)悟到美的精神。
從清華園充滿素淡朦朧美的《荷塘月色》到世界水上名城《威尼斯》的旖旎風光,從姿態(tài)萬千的《天山景物記》到簇花似錦的南國《花城》。那山峰,高聳入云;那江河,奔騰不息;那草原,空曠遼遠。明媚的《春》天,百花吐艷;《故都的秋》日,碩果馨香,我們感受到自然之美。《陳奐生上城》描繪了今天改革的經(jīng)濟繁榮;巴金的《燈》點燃了通往幸福之路的明燈;《最后一課》迸發(fā)出了愛國主義的烈焰。竇娥臨刑咒天地,祥林嫂死前問鬼神,阿Q殺頭時畫圓圈,夏瑜血染“治癆”包,這人生的悲劇震撼了多少人的心靈!文天祥的愛國氣節(jié),孫中山的歷史功績,魯迅的斗爭鋒芒,毛澤東的指點江山,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這民族之魂激勵了多少中華兒女奮進!這是社會美的閃光。此外,古典詩詞的永久魅力,現(xiàn)代散文的孳乳繁衍。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飄逸,朱自清的細膩,郁達夫的凄涼,豪放派的恢宏,婉約派的綺麗。這一切都給我們藝術(shù)美的享受。作為語文教師,應像有經(jīng)驗的導游,帶領(lǐng)學生,借助教材,飽覽名勝,探幽尋美,打開學生心靈的櫥窗,啟發(fā)學生采擷智慧的花朵,去感知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只有在學生胸中升起一種崇高的美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語文興趣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才能很好地實施美感教育。
二.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要把提高學生對藝術(shù)形象的理解力與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結(jié)合起來。
要進一步理解美、鑒賞美,必須把提高學生對藝術(shù)形象的理解力與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結(jié)合起來,而提高學生欣賞理解力主要是通過再造想象力的培養(yǎng)來實現(xiàn)的。所謂再造想象,是根據(jù)語言描述,在讀者頭腦中再造出相應的新形象過程,這一滲透讀者審美意識的新形象,是對原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和美的補充。如果不能“見其人,聞其聲,臨其境”,那么后面的品味美和體會美都是空話。例如在高考復習中鑒賞李白的《望天門山》時,我們就可以通過想象再現(xiàn)天門山一帶宏偉壯麗的美景:奇峰插天,綠樹成蔭,怒濤激蕩,浪花飛濺;雄偉的江面上,一片白帆乘風破浪,疾駛而來;而一輪鮮紅的太陽,懸掛在青山綠水之上,萬道霞光使山山水水涂上了一層迷人的金色,天門山越發(fā)顯得壯美多姿。這樣,按照作者的描述,讓學生進行美的想象,進行美的體驗,就能更具體地感受各種物象所構(gòu)成的統(tǒng)一的、和諧的藝術(shù)整體形象。當學生讀到“對酒不覺瞑,落花盈我衣,醉步起溪月,鳥還人亦稀?!边@首詩時,先讓學生進行再造想象,根據(jù)詩文提供的描述在審美主體的意識中構(gòu)成一個具體的形象,他們就會在腦海中出現(xiàn)李白飲酒至暮,落花滿衣,踏著溪邊的月色,在寂靜的小路上獨自徘徊的情景來。這樣,不僅把學生引到詩人所描繪的圖畫中去,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對故鄉(xiāng)的懷念或進入林中散步的意境去,又如鑒賞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人站在一望無際的長江邊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著友人的船帆漸漸地消失在遠方的地平線上,最后只見不盡的長江與天際相接。這里有詩人對“煙花三月”一般美好的祝福,有真誠的情誼抒發(fā),有朋友遠離的愁苦宣泄。如果審美主體的學生再調(diào)動知識和積累,再挖掘美的生活積淀,就會形成美的主觀意象:或產(chǎn)生“黃鶴一去不復返,此地空余黃鶴樓”的感喟,或萌生“將那三春都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的嘆息,或浮現(xiàn)“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情境。這樣審美主體的知識經(jīng)驗、情感等會通過美的想象負載到制造出來的藝術(shù)畫面去。因此,教師在講課時,要激起學生理解課文的情趣,奏響美育的前奏曲,并由理解階段的析美、辨美、向往美發(fā)展到賞美、愛美、吸收美,真正將審美理解力與想象力以及語文學科中表現(xiàn)的美育成分與學生自身的美育情感密切結(jié)合起來,引導學生領(lǐng)略語言文字美、人物形象美、情感行為美、祖國山河美、人民智慧美……從而教給學生想象美、欣賞美、評價美的方法,把學生帶進美的境界中去,讓學生目視其文,耳醉其音,意會其境,心融其情。這樣,一山一水,一詞一句,只要審美主體加以想象,無聲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無形的畫面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隱匿于字里行間的美就會自然地跳脫出來,學生也就從中得到美的熏陶,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就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必須開辟第二課堂,并走向社會。
語文的美育不是外加的,而是內(nèi)在的。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都要把握對象的內(nèi)在美。若忽視了對語文教學本身的深層挖掘,忽視了對語文教材中審美因素的作用,忽視了通過語文教學過程對學生審美能力與審美心理的培育,任你有多大本事,學生照樣不會研讀美文,照樣不會筆下生花,照樣不會有美的感受,也更不會對學生有健全人格的促進作用了。因此,實施美育教育,我們必須開辟第二課堂并走向社會,從社會生活中汲取美的源泉。
1.擴大閱讀面,獲得更多的美感體驗。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的課外閱讀對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很有幫助,它既是語文教學課外的的延伸,又是美感教育的擴大和深化。如閱讀《紅樓夢》,學生既可感受到封建社會的人生百態(tài),又可感受其中的藝術(shù)美、語言美、建筑美,從中獲得諸多美的體驗;又如報刊雜志上許多篇幅短小時代感強的文章卻是美的海洋中的一朵朵的小浪花;另外,為讀書相伴而生的書評往往有獨到的見解,能提高學生欣賞和審美的水平。作為語文老師,應多鼓勵學生去閱讀它、欣賞它,擴大閱讀范圍,提高閱讀質(zhì)量,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美感體驗。
2.聯(lián)系社會生活,捕捉和創(chuàng)造美。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羅丹也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闭Z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感知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如何做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的“探花郎”。只有引導學生走向社會,用一雙思考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美,捕捉美并創(chuàng)造美,審美水平才能進一步得以鞏固和提高。由于寫作是美感教育中創(chuàng)造美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應采用多種方法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這個大寶庫中發(fā)現(xiàn)美并創(chuàng)造美。
①可模仿課文寫景文章,寫一篇聯(lián)系社會實際的類型文章。
②可通過體驗社會生活,寫體味大自然的美感挖掘社會生活美的文章。
③從選題入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向社會尋美寫美。如《美在我們身邊》《美是什么》等。這都能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審美活動。
綜上所述,沒有把美育教育實施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就不可能有個性地全面發(fā)展;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才能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邱益蓮《語文情感教育法初探》
[2]何炳驊《語文教學系統(tǒng)理論綱要》
[3]陳佳民《寫作藝術(shù)談》
(作者單位:廣東省陽東縣陽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