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 王光紅
【摘要】老子的反智論思想包含豐富的辯證思維,但他的反智論并不是反對智慧,而是反對知識。從邏輯學上說,智慧是不能用概念、命題、判斷等把握的,但知識可以。老子的反智論的本質(zhì)是一種為大有作為而無為的大智慧。但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說,老子的反智論也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這與宗教上的神秘主義是有區(qū)別的,我們不能據(jù)此否認其欠缺理性色彩,相反,這恰恰代表中國式的理性。
【關(guān)鍵詞】老子;反智論;辯證思維;理性
一、對《老子》“反智論”的界定
“反智論”譯自英文anti-intellectualism,也被稱作“反智識主義”。知識和智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區(qū)別在于:首先,知識是人類對有限認識的理解與掌握,可以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名言世界去把握的;智慧則是一種對人性、天道的穎悟,是對無限和永恒的綜合性、高水準的理解和推論,難以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名言世界把握。其次,知識是對于自然科學對于各種事物的積累和理解,是一種貫穿于現(xiàn)實之中的學問;智慧則是一種尋找理解和積累知識的方法,它是虛無縹緲地融合在我們大腦內(nèi)的形而上的學問。第三,知識是有限的,再博學的知識在無限面前也會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它不被有限所困,面對無限反而顯得生機勃勃。第四,“知識關(guān)乎事物,智慧關(guān)乎人生?!R可以傳授,智慧無法轉(zhuǎn)讓”。當然,知識和智慧并非絕對地對立。如果沒有相當?shù)闹R,就不會有智慧。同時,智慧亦可由知識升華而致。知識和智慧相互滲透,緘默性智慧就是一種不能用語言的方式加以傳遞、以概念、命題等方式加以陳述的“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大智慧才是高境界。老子的反智論其實就是一種大智慧,已經(jīng)可以與佛教的出世間智慧相媲美,已經(jīng)超脫于佛教的聞所成智和思所成智,達到修所成智的境界。在佛教的“緣起法”里,“智慧”離不開物質(zhì)的空性,佛陀要人照見五蘊皆空,要看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如是觀;而老子的大智慧則看似空無而實有,看似出世而入世。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社會變動劇烈的時代。他以獨具的辯證法眼光,既看到了知識在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又看到了知識的兩面性,即知識可能的破壞作用。由此,老子而主張“無為”,順其自然,反對憑淺薄的知識而強行改變客觀世界的運行。老子的反智論特色已是非常明顯。不過,老子并不反對大智慧,他所要反對的是“小聰明”--淺薄的知識。
與莊子相比較,莊子所推崇的“超越的反智論”主張不要干涉人民的生活,避免涉及政治領(lǐng)域。老子的思想?yún)s不一樣。我們可以從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來談談。雖然“無為而無不為”的起點是“無為”,但是其終點則是“無不為”,要求最終在政治領(lǐng)域得以實現(xiàn)。老子表面上反智,實際上追求大智慧,這就體現(xiàn)了一種辯證的思維。
二、《老子》反智論的表現(xiàn)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道”是天地萬物得以產(chǎn)生和運行的本體,也是人們認識世界、調(diào)整人與自然界、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在老子所生活的時代,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被破壞,社會和人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沖擊。老子懷著自己的理想,“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②,希望根據(jù)“天道”重建理想的社會秩序。這種社會秩序的獲得的途徑即是治國以“善”,而“上善若水”。在萬事萬物中,水的形狀、形態(tài)、功能、性質(zhì)是奇特的,以至柔之水為喻,可以讓人們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來領(lǐng)悟道。
水既廣大又精微,既具體又抽象,似無又有?!坝灰娖涫?,隨之不見其后”,“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淵兮似萬物之宗”。
當然,水的這些特點,最主要的是體現(xiàn)了一種“道”,即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的對立和矛盾運動規(guī)律。當前我們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倡導,雖然同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統(tǒng)一,但在“統(tǒng)一于”誰的問題上,事實上存在“統(tǒng)一于自然界”和“統(tǒng)一于人類社會”這兩種解讀。按照“人文主義”或者“人本主義”的觀點,人是萬物的精靈,所以要以人類社會為核心。其實,不說馬克思的客觀規(guī)律,單從中國哲學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早在老子那里就有了明確的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富有辯證思維的“道”,如同“水”一樣,是“柔弱勝剛強”的。一方面,它柔弱無骨,渙散無形,常被人拿來比喻嬌弱的女子。另一方面,正是因為它柔弱不爭,它又具有一種人見尤憐、“柔弱勝剛強”、“抽刀斷水水更流”的威力和韌性。但是水的這種雙重對立特性,又可以因勢而利導之,可以滴水穿石、飛流直下、“不戰(zhàn)而取人兵器”。一句話:上善若水。
“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彼^惡,王弼解釋為“人惡卑也”。所謂善,既有“慈”的意義,又有與人為善與“善于”的意思。就是說,最好的治國之道像水一樣,水性善,有利于萬物而自己不爭,處于低洼處,所以與萬物歸向的“道”接近?!熬由频亍币痪洌把匀私詰谥蔚酪病?。總之,治國依治道,其基礎(chǔ)是善德與民心。
三、《老子》反智論蘊涵的辯證思維
老子“道”體現(xiàn)在“反”上?!胺础敝敢皇挛锶绨l(fā)展到極點,會成為自己的對立面?!拔锉赜袑?,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③。事物往往是以成對的矛盾形式出現(xiàn),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可以互相轉(zhuǎn)化。因此,“處下”、“不爭”、“居善”,都是一種符合自然的生存方式,表面看上去消極無為,實際上卻是大智若愚。他曾以盛水的容器之空與注水之滿(盈)來形容“道”之虛空以應無窮之用,深刻闡述了事物之實與虛、滿與空的辯證關(guān)系。他說: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⑤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⑥
人們一定要著力把握“道”的“反”這一原則,要力求在不利的條件下爭取有利的結(jié)果,即柔弱勝剛強;在有利的條件下要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轉(zhuǎn)化,即知雄守雌?!按笥魶_”、“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音稀聲”等哲言,以及“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等諺語,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老子對“水”的矛盾特性的發(fā)揮和對上述多對范疇的論述,都集中在一個“反”字上,而這個“反”字,也是老子“反智論”的點睛之筆。
“道”的這種辯證規(guī)律,在人類社會也是適用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且员鴱妱t滅,木強則折。⑦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⑧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⑨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難治。
不論是作為個體自我還是作為管理者,其處世治國都應當順應這種辯證規(guī)律,要慈善正直、順應民心。雖有雄健之勢,卻甘居于雌弱之地;雖自身潔白,卻甘處于黑暗之處;雖自知其光榮,雖甘心承受卑辱。這種辯證規(guī)律運用于戰(zhàn)爭,就是:欲收斂敵人,姑且使其擴張;要削弱敵人,姑且使其強大;要廢毀敵人,姑且使其興起;將要奪取它,姑且先給予它。“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最終達到的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⑩,“清靜為天下正”的結(jié)果。只有清靜、無為和正派,才能造就良好的社會秩序。
四、《老子》反智論的影響
后來的新道家一方面繼承了老子的反智論思想。他們主張:在治國理政時,應當順其自然,順應民心,強調(diào)“貴者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 ,“夫民之生(性)也,規(guī)規(guī)生食與繼(生育)。不會不繼,無與守地;不食不生,無以守天” 。對老子反智論中體現(xiàn)的“反”,更加鮮明地主張“無為”的根本目的是有為,“無欲”最終指向有欲,而所謂“不爭”實際是有爭,正所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這其實是一種大智慧。
為了這種大智,新道家吸收了儒家、法家、墨家的一些思想,更加強調(diào)法律秩序的重要性,把老子小國寡民的思想應用到疆域遼闊的封建大一統(tǒng)社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穆)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yǎng),道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唯)道是行” 。這是一種等級森嚴的社會理想:“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diào)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
馬克斯?韋伯說:“老子也認為,最高的得救是一種心靈狀態(tài),一種神秘的合一……從外部看,這種狀態(tài)同一切神秘主義一樣,并不是理性的,而僅僅以心理為前提:普遍的無宇宙論的仁愛心情,是這種神秘主義者處在無動于衷的忘我狀態(tài)中的無對象的快意的典型的伴生現(xiàn)象”?!霸谌魏吻闆r下,從道教里都找不出通往理性的——不管是入世的還是出世的 ——生活方式論之路”。
不可否認,老子反智論所體現(xiàn)出的大智慧的確給人以神秘主義的感覺。在韋伯的眼里,由于老子的神秘色彩,韋伯否認其中包含的豐富的理性思維。因此,韋伯并沒有撥開覆蓋在反智論表面的這層迷霧,在他對老子的辯證思維進行理解的時候并沒有“辯證地思維”。
當前我們正處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人的思想復雜多變,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而無所措。在容易導致行為失范,價值失衡的社會,細品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反智論大智慧,不論是對作為自我的個體還是對作為管理者的個體,都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注釋:
①《老子?二十五章》
②班固.漢書?藝文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③《老子?四十章》
④《老子?四章》?!暗罌_”(“沖”,古字為“盅”,《說文》解釋為“器虛”),指道是虛空而沒有形體。盛水之器只有虛空,才能“其用無窮”。
⑤《老子?九章》
⑥《老子?四十五章》
⑦《老子?七十六章》
⑧《老子?二十八章》
⑨《老子?三十六章》
⑩《老子?五十七章》
劉安《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
佚名《黃帝四經(jīng)?經(jīng)法》,載《文物》,1974(10):1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2013.0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馮達甫.老子澤注[M].2007.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